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五)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在讲述黄巾起义时提到:“张角在184年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184年”和“甲子”运用的纪年法分别是……………………………………………( )
①公元纪年法 ②年号纪年法 ③干支纪年法 ④王位纪年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是来自敦煌壁画的局部图,讲述了一位帝王送使臣西行的故事。他们俩有可能是………………………………( )A、汉明帝和甘英 B、光武帝和班超 C、秦始皇和李斯 D、汉武帝和张骞3. 东汉政权走向衰亡的原因有……………………………………………( )①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②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③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④匈奴频繁南下侵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 汉初,诸侯国的官员设置与朝廷基本相同。景帝时期,将诸侯王的丞相改为 相,武帝时期,将诸侯国一系列官员降低等级,削减俸禄。上述改革的主要意图是( )A、与民休养生息 B、改善国家财政 C、加强中央集权 D、消除边疆威胁5.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约法三章 B、休养生息 C、开 凿 灵 渠 D、版 图 拓 展6. 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图(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嬴政 B、刘邦 C、项 羽 D、刘 秀7. 从下表信息可以得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 )秦朝全国人口
每年服役的
成年男子
坑杀儒生
死刑
赋税
约2000万人
约300万人
460多人
10多种
秦田租、口赋、盐钱之 利,二十倍于古
①繁重的徭役 ②残酷的刑罚 ③沉重的赋税 ④频繁的农民起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历史典故
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鸿鹄之志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 · 陈涉世家》
A、国人暴动 B、项羽、刘邦起义 C、巨 鹿 之 战 D、陈胜、吴广起义9. 右图中,朝代②应该是(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清朝10.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 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了土壤中汞含量检测,其结果(见下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①地宫的位置可能位于外城墙之外
②该成果得益于考古学与化学结合
③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得到相互印证
④找到了秦朝北击匈奴的考古证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 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又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12. 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 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13. 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以下史料中可信度较高的是 ( )A、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赤壁之战战场遗址 D、诸葛亮的《出师表》14. 420— 589 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于( )A、长安 B、建康 C、咸阳 D、安阳15. 下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其共同作用是 ( )政权名称
主要内容
曹
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促进农业恢复 B、加强了对外交往 C、推动文化发展 D、巩固了局部统一16.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17. 《史记》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匈奴人的祖先。据《魏书》记载,北魏统治者也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多元一体 B、国家统一 C、民族自治 D、民族冲突18.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19. “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则材料说明(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二、材料分析题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变革是一种应变能力,更是一种世界潮流。
【地方治理之变革】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自司马迁《史记》
【经济措施之变革】
材料二 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禁绝,盐铁经营权也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不关心国事,肆意哄抬物价。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民族关系之变革】
材料一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丝绸之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还有来自其他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瓷器、香料、玉石、铁器、玻璃、橄榄油、金银条等。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仅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还刺激了各地的物种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吸引着沿途民众,并不断向各处扩散。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在地方上采取的治理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解决经济难题而采取的变革措施及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简述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雄关漫道】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 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请将材料一 中 ▲ 补充完整,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迁都的原因。(2)、【革故鼎新】材料二:
材料二依次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3)、【今非昔比】材料三:成书于6世纪中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
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什么联系?
(4)、【以史为鉴】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