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12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识字与写字(共17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正月(zhēng) 刨虫子(páo) 心平气合 焉知非福 B、惆怅(zhàng) 纬度(wěi) 不可思议 翻箱倒柜 C、温馨(xīn) 唾沫(tuò) 重见天日 见薇知著 D、暂时(zàn) 鄙夷(bǐ) 司空见惯 死得其所2. 将词语填写在句子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孩子们喜欢吃这些____,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____。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____——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A、杂拌儿 零七碎八儿 玩意儿 B、零七碎八儿 杂拌儿 玩意儿 C、杂拌儿 玩意儿 零七碎八儿 D、玩意儿 杂拌儿 零七碎八儿3. 下列诗句与我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4. 如图是古代一位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作品整体秀丽柔美,稳健大方。描述这幅代表作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 B、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行楷代表作。 C、结构严谨端正,平正宽绰。 D、具有行书的笔意。5. 与“这间屋子只有手掌般大。”表达方式相似的一项是( )A、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 B、八达岭隧道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 关于对下面课文内容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藏戏》介绍了藏戏的形式及艺术特色。 B、《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 C、《马诗》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D、《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法。7. 书写题。左边是一幅行楷作品,请你以“宋词宗祖”黄庭坚在《清平乐》中的名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为内容,在右边的横线上完成你的作品,要求写正确规范的字,格式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二、梳理与探究(共8分)
-
8. 下列邮票内容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经典故事,请将故事的出处(书名)填在括号里。
《》
《》
《》
《》
9. 请选择合适的学习习惯连线。不懂就问,或者去查阅资料等,琢磨解决办法。
读思结合
边读边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
提高品味
不仅每天读课外书,而且读的大多是中外名著。
积累运用
读书时摘录好词佳句,恰当地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勤问勤查
三、阅读与鉴赏(共31分)
-
10. 古诗文阅读。(1)、我们深知“ , ”的道理,所以要趁年轻,努力学习,掌握本领。(2)、石灰本是生活中的平凡物,诗人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决心,并写出“ , ”这样的千古名句。(3)、春雨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不由得让人想到诗人韩愈的“ , ”,还想到诗人杜甫的“ , ”,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11. 文言文阅读。
学弈
ㅤㅤ弈秋,通国之①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②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按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填空。(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通国:
援:
(3)、“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从中悟到的道理是。12. 课内阅读。那个星期天(节选)
ㅤㅤ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 , 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我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 , 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抓住短文的关键词体会“我”的心情变化。①从“再不”“一洗完”“决不许”等词语中感受到“我”的心情。
②短文中作者写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实际上是写“我”的心情越来越沮丧,这是作者把情感融入的写法。
③对短文中带点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次“一声不吭”体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情。
B.三次“一声不吭”是因为“我”怕打扰母亲洗衣服。
C.三次“一声不吭”是因为母亲快洗完衣服了,“我”不用催促她。
(2)、短文中的“我”忽然明白了点什么?13. 课外阅读。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ㅤㅤ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ㅤㅤ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ㅤㅤ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ㅤㅤ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ㅤ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ㅤ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主动扫院子,“刷拉——刷拉——”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候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ㅤㅤ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ㅤㅤ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ㅤㅤ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阅读短文,用标题概括奶奶在海棠树下主要做的四件事,从这些事情中你读懂了奶奶在“张望”什么吗?(2)、品读文章第7自然段,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①分析词句,对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凑”这个动作体现了奶奶的小心谨慎以及对知识的渴求。
B.“奶奶。”“奶奶!”“奶奶——”体现了“我”由不安到想请求奶奶原谅,再到哀求的心理变化。
C.“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体现了奶奶因我的不耐烦而感到不安。
②请用学过的一句名言来表达你从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中获得的启示。
(3)、短文为什么以“老海棠树”为题?四、表达与交流(4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