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共21分

  • 1. 亲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阅读以下有关亲情的文字,完成各题

    【亲情•教诲】父亲从我小时候起就注意对我进行励志。每当我学习____怠的时候,他一般不会用严lì____的语言来责骂,总是用深沉的目光望着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阿德,我给你取名传德,就是希望你将来的为人能和你的名字一样,传播道德”之类意味深长的话,虽然在我小时候并未完全领会他话里的含义,但是我体会到他的用心良苦。

    【亲情·鼓励】因为父亲总是早出晚归,照顾我生活起居及辅导功课的重任自然就落在母亲身上。每当我遇到困难,母亲会鼓励我勇往直前,战胜困难:每当我做错事情,母亲会引导我自我反思、改正错误;每当我取得进步,母亲会叮嘱我再接再厉、戒骄戒躁。母亲啊,因为有你,我的世界花团锦簇

    【亲情·陪伴】有时感慨 , 属于我们的岁月并不长远,而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就更少了,即使知道这一点,我们的脚步还是越行越远,可即使脚步再快,路永远走不完,身后的他们经不起漫长的等待。我们没有理由忙碌不休,让脚步停一会儿吧,让我们陪伴一下渐渐老去的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不要等到遥望的他们再也不能遥望时,才停下忙碌的脚步。

    (1)、读“亲情·教诲”,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怠                           ②严lì

    (2)、“亲情·教诲”和“亲情·鼓励”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①花团锦簇: ②感慨: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体现亲情的对联,将相应的序号按上下联顺序填到横线处。

    ①你追我赶夺第一 ②亲情深厚三冬暖 ③感恩风起暖民心 ④家族和谐万事兴

    ①上联:                    ②下联: 

    (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父亲从我小时候起就注意对我进行励志。 B、每当我遇到困难,母亲会鼓励我勇往直前,战胜困难。 C、母亲啊,因为有你,我的世界花团锦簇。 D、我们没有理由忙碌不休,让脚步停一会儿吧。
  • 2.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主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情感

    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①(人名)

    与故人重逢,“正是江南好风景, ②”道

    出了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江南逢李龟年》

    诗人李白运用拟人的修辞, 写下了③“。”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关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自然

    登上碣石山,诗人曹操借助奇特的想象,“④

    若出其中; ⑤。若出其里。”表现大海吞吐日

    月星辰的气概; 在万籁俱寂的夜里, 诗人李益登城远望,

    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写下“⑥”。

    《观沧海》

    《夜上受降城闻笛》

    哲理

    孔子教导我们, 无论何时何地, 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⑦”;

    读书要认真思考,“⑧ ,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二、阅读(共3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筷子趣谈

    李贤武

    ①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用餐工具。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中国的劳动人民吃饭时偶尔用两根树枝夹着吃,发现树枝比用手方便了许多,于是,这种夹食物的工具——筷子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起来,上自君王,下至农夫,无一不会使用筷子。筷子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其装潢之多样,更是不胜枚举。

    ②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仍用此音。后来,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夹提”,意思是夹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筷子的使用功能。

    ③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为止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牛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境一双“金箸”,说: “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于广西平乐府一带, “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实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④中国人做事一向是很讲究的,就拿筷子来说。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使用时一般是两根,代表好事成双。所有的这些设计都很人性化。开宴前,筷子总是被整齐地摆放桌面上,显得温馨而从容。无论长的面,圆的丸子,大到腿骨,小到蚕豆,凉拌黄瓜,精细发菜,还有入口即化的藕粉,甚至连羊脚巴里的骨髓,它都可以手到擒来。

    ⑤筷子简单易制,温润柔美,体现了东方人的性情。它发明于中国,流行于东南亚,逐渐向全世界传播开来。现在使用筷子的人占全球一半以上,这就是它简易好用的最有力证明。

    ⑥现在有的人聚餐时,“公款”改成了“公筷”,既环保又卫生。但这只限于小宴。婚丧嫁娶的大宴,一般均在午餐时进行。宾客满座,菜品满桌。繁文缛节之后,大家早已腹鸣如鼓,一双公筷便显得力不从心了,须给每位配备“双枪”方可满足。

    (选自《河西文艺》2020年第233期, 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市疾控中心的11位专家,专门去餐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就近选择了一家餐馆,一共点了6道菜,他们把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另外,还特意点了一道菜,作为空白对照。吃前,采集了饭菜样本。饭后,又进行了一次取样。餐前餐后一共取了19份食物样本。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如下:

    餐前

    结果(cfu/g)

    餐后结果(cfu/g)

    公筷

    非公筷

    未食用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

    盐水虾

    160

    150

    220

    干锅茶树菇

    1100

    4600

    79000

    炒芦笋

    30

    30

    530

    咸菜八爪鱼

    60

    20

    5000

    -

    香辣牛蛙

    60

    150

    560

    130

    注:cfu/g表示每公克样品中含有的细菌菌落总数。

    【材料三】

    (1)、下面对“筷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用餐工具。 B、古时筷子称“箸”,形象地道出筷子的使用功能。 C、用餐时,筷子的使用一般是两根,代表好事成双。 D、筷子简单易制,温润柔美,体现了东方人的性情。
    (2)、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筷子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举例子) B、“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引资料) C、一双公筷便显得力不从心了,须给每位配备“双枪”方可满足。(打比方) D、饭后,又进行了一次取样。餐前餐后一共取了19份食物样本。(列数字)
    (3)、市疾控中心根据材料二得到的结论,准备了三幅图片,打算选择其中一幅作为本市餐厅的公益广告,【材料三】的图片最适合的是哪一幅?为什么?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 “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 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1)、请根据文章①到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①→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②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

    (3)、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
    (4)、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者把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象描绘得新鲜而又精致,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山水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 “青山” “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三、 四两句中的“平”和“阔”,显得恢宏阔大,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梦归故乡。与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形成鲜明的反差。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起曰: “待公而食。”故人至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        期:期待 B、太丘舍                  去:离开 C、其自食其言也        恐:害怕 D、公而食                 待:等待
    (2)、下列对甲、 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甲】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甲】“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甲】文和【乙】文都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5)、【甲】文和【乙】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分析。

三、综合(10分

  • 7. 七年级(1)班将开展以“读经典名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活动任务。
    (1)、【活动一】 “调查名著阅读”是本次活动的内容之一。下列表格是对班级40名同学阅读《朝花夕拾》情况的调查结果。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20字以内) 

    阅读情况

    基本没读

    只读序言

    读了部分

    全文阅读

    专题探究

    精读与跳读

    《朝花夕拾》

    8人

    3人

    10人

    6人

    6人

    7人

    (2)、【活动二】阅读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为了激发更多同学参与到名著阅读中,班级决定在教室里选择一角作为阅读角,用来展示同学名著阅读成果。请你给阅读角取个名字(不超过5个字),并说说取名理由(30字以内) 。

    ①阅读角名字: ②取名理由:

    (3)、【活动三】发现《朝花夕拾》 “出走————归来”的秘密,请按提示填空。

    篇目人物

    《朝花夕拾》·鲁迅

    出走路线

    S城——南京——① (填国家) ——回国

    出走原因

    出走国门:想逃离清国留学生的乌烟瘴气,“寻救国道路去学医”

    ——②《》(填篇目)

    寻的结果

    回国后, 弃医从文, 写世人的冷眼, 揭露国民劣根性。

    思考与探究

    鲁迅“出走——归来”的经历,让人想到网红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①,结合名著内容,阐述对鲁迅归来之后还是少年的认识。

    ③我的认识: 

    注解①: 希望你在外面漂泊半生、匆忙半生, 待你归来之时, 依然能

    够坚守初心与理想, 保持一颗纯朴、真实、炙热的少年心。

四、写作(50分

  • 8. 在成长的路上,一路有你。有你的教诲,你用你的智慧启迪我去求索; 有你的扶助,你用你的真情温暖我的内心; 有你的警醒,你用你的经验校正我的航向。你有不同的名字:父母、师长、朋友……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将标题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

    ⑵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