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建工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0-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在做有关酸的性质实验中,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 B、 C、 D、
  •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过程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甲骨刻字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 3. 垃圾分类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用过的铝制易拉罐、旧纸张应投入有下列标识的垃圾箱是( )
    A、 B、 C、 D、
  • 4. 慧眼识化学,下列事实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铜丝做导线——铜具有导电性 B、食盐腌制食物——食盐能使蛋白质凝固,具有杀菌作用 C、浓硫酸干燥某些气体——浓硫酸有吸水性 D、铝制品耐腐蚀——铝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 5. 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微粒观:酸的通性是H+的化学性质,因此有H+存在的溶液一定具有酸的通性 B、分类观: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一定是酸碱反应 C、能量观:化学变化伴随能量改变,因此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转化观: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因此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 6. 下列各组物质在水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
    A、NaOH、KNO3、FeCl3                 B、Na2CO3、HCl、BaCl2 C、KNO3、NaCl、H2SO4 D、CuSO4、KCl、HCl
  • 7. 《宋会要辑稿》记载:“浸铜之法,先取生铁打成薄片,……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硫酸铜溶液)所薄,上生赤煤,取出刮洗……入炉烹炼,……方成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打成薄片”增大了反应的接触面积 B、“铁片为胆水所薄”发生了置换反应 C、“上生赤煤”指铁片上生成了红色的煤 D、“浸铜之法”可知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 8. 新鲜果汁是常见的饮料,下列四种饮料呈弱碱性的是( )
    A、 B、 C、 D、
  • 9. 下列图示实验中的铁体最容易生锈的是( )
    A、 B、 C、 D、
  • 10. 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能用某些科学原理来解释。下列有关概念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pH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1-14之间 B、如果我们的环境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污染,那么雨水的pH应该是7 C、实验室制取H2时,采用浓盐酸和锌粒 D、把鸡蛋放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看到鸡蛋忽上忽下运动,是因为鸡蛋受力不平衡
  • 11. 下列物质按照混合物、碱、氧化物顺序排列的是( )
    A、冰水混含物、苛性钠、二氧化锰 B、铝合金、熟石灰、二氧化硫 C、食盐水、纯碱、干冰 D、石灰水、氢氧化钾、大理石
  • 12. 我国商代时就已经发现,贮存于铅罐的酒(含乙醇)会发酵成醋(含醋酸,醋酸的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铅与醋反应生成铅霜,铅霜在空气中转化为浮粉(PbCO3),加热浮粉得铅白(PbO)固体,铅白可用作白色颜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酒能变醋体现乙醇的化学性质 B、铅能与醋酸反应产生氢气 C、浮粉中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浮粉变铅白,固体质量增大
  • 13. 现有质量和形状均和同的X、Y、Z三种金属,将X、Y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只有Y的表面产生红色固体;又将Y、Z分别放入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后者产生气泡比前者快.由此判断,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Z>Y>Cu>X B、Z>Cu>Y>X C、Y>Z>X>Cu D、Y>Z>Cu>X
  • 14. 将一定量的锌和金属R的混合粉末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活动性锌<R B、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渣中一定有Cu,可能有锌和R C、反应结束后过滤,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不一定无色 D、某金属粉末含有Zn、Al、Cu中的一种或几种,取6.5g该金属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0.2g氢气,则该金属粉末的组成有2种情况
  • 15. 为确定碱石灰干燥剂(CaO和NaOH的混合物)的干燥效果,测定其中CaO与NaOH的质量比。实验如下:

    步骤1取16.8g样品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样品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

    步骤2向步骤1的锥形瓶中滴加Na2CO3溶液,Na2CO3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1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和NaCl B、步骤2加入Na2CO3溶液立即观察到有沉淀产生 C、、步骤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少 D、该样品中CaO与NaOH的质量比为1:2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 16.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①碳酸钙②盐酸③碳酸④碳酸钠⑤N(氮)⑥K(钾)

    (1)、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
    (2)、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
    (3)、草木灰是一种常见的农家肥料,它所含的营养元素主要是元素,能增强植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 17. 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某同学做了如表所示的四个实验。

    试管编号

    试管内试剂

    NaOH溶液

    MgCl2溶液

    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

    (1)、根据以上实验产生的现象,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④中反应的现象为
    (2)、试管①中是否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呢?小嘉在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试管①中,再滴入少量 , 无明显现象,就能说明①中也发生了反应。
    (3)、该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上述实验,总结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反应后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产生。
  • 18. 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制碱方法,被誉为“侯氏制碱法”,其反应原理为(提示:1、反应②中的NaHCO3因过饱和而析出,2、NH3在水中的溶解度远大于CO2):

    NH3+H2O+CO2=NH4HCO3

    NH4HCO3+NaCl=NH4Cl+NaHCO3

    2NaHCO3=Na2CO3+CO2H2O

    (1)、下列是某同学对“侯氏制碱法”有关化学反应的一些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
    A、上述反应中,共有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B、“侯氏制碱法”制的不是碱而是盐 C、反应②析出NaHCO3固体后,溶液溶质只有NH4Cl
    (2)、侯氏制碱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写出步骤Ⅲ的名称:;为了提升制“碱”的效率,步骤Ⅰ和Ⅱ的气体分别是(选填“NH3 , CO2”或“CO2 , NH3”)。

  • 19.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老师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硫酸,可以观察到液体上部呈蓝色、下部为无色,出现白色固体沉积(如图1所示),试管壁发烫。经检测白色固体是无水硫酸铜。请回答:

    (1)、试管壁发烫的原因是浓硫酸与水混合(填“吸热”或“放热”)。
    (2)、浓硫酸使竹片变黑属于(填“吸水性”或“脱水性”)。
    (3)、进一步实验:

    ①取出白色固体置于烧杯A中,配制成饱和溶液,将A、B两个烧杯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

    ②取出烧杯A中的晶体,在该晶体中加入浓硫酸,又出现白色固体。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如果老师在图1试管中继续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的变化是

    (4)、老师提醒同学们,浓硫酸除以上实验中表现出的性质之外,还有腐蚀性,做实验时务必规范操作。写出一条在使用浓硫酸时的注意事项:
  • 20. 某同学用足量的金属镁与7.3克5%的稀盐酸反应,测量产生气的体积。

    (1)、已知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应选择甲图中的装置进行制取和收集。
    (2)、乙图为检查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当观察到水中的导管口有产生,则表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3)、已知氢气的密度为0.09克/升、请计算能收集到升氢气。(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 21. 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I.初步探究:小青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图所示。

    [查阅资料]BaCl2溶液显中性、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1)、[初步结论]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2)、M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 一定没有氯化钡。
    (3)、[交流讨论]小霞同学认为:无色液M变红色 , 说明溶液M中含有碱性物质,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原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若要进一步确定,需对溶液M继续进行探究。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M中有氢氧化钠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有NaOH猜想二:没有NaOH

    [探究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目的

    A.取无色溶液R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作用是

    B.取实验步骤A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猜想一正确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6分

  • 22. 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如何证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在老帅引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实验探究】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酸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三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测定溶液pH变化的方法

    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pH变化如图1所示,则该同学是将(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2)、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图2中B点表示的含义是

    (3)、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丙同学通过图3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针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大家纷纷提出了猜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只有K2SO4:猜想二:有K2SO4和H2SO4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一,请你选出可用药品的字母序号

    A.Mg                B.CuO                C.Ba(NO3)2                D.Na2CO3

    【思维拓展】某同学思考后认为图3实验选择其它化学药品加入到氢氧化钾溶液中也能起到类似酚酞溶液的

    作用,该药品可以是

    A.K2CO3                B.BaCl2                C.KCl                D.Mg

  • 23. 小舟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小舟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

    ①Ca(OH)2微溶于水;                ②FeCl3溶液呈酸性。

    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猜想二:滴入的Ca(OH)2溶液中OH-数量太少。

    猜想三: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

    (1)、小舟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溶液中没有OH-。该现象(选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NaOH溶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如图甲),若猜想二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舟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如图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请你解释沉淀会消失的原因
    (4)、从酸的定义分析,FeCl3溶液可以称为(选填“酸溶液”或“酸性溶液”)
  • 24. 某校兴趣小组从化学视角对我国造纸工艺开展了系列研学活动。

    活动一: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技术

    【查阅资料】我国古代手工造纸以麻、木材、竹等为原料,经过如下图多道工序而制成。

    【分析交流】古代造纸过程中步骤1加的生石灰(CaO)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熟石灰属于(填酸、碱或盐),熟石灰与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钙,该反应属于(填字母)。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同学们对黑液成分产生兴趣,将少量黑液带回实验室进行探究。

    活动二:探究黑液成分

    【提出问题】黑液中除了有机物还有哪些成分呢?

    【查阅资料】①黑液呈碱性。

    ②氢氧化钙与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钙。

    【提出猜想】猜想一:KOH;猜想二:KOH和K2CO3;猜想三:KOH和Ca(OH)2

    【实验方案】该兴趣小组分别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观察现象。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猜想成立

    另取适量黑液于容器中,将二氧化碳传感器置于其中,然后逐滴加入H2SO4溶液至过量,得到CO2的浓度变化图像。

    向黑液中加入H2SO4溶液过程中CO2浓度变化情况

    方案二

    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观察。

    试管中有生成

    与方案一的结论一致

    【废液处理】造纸会产生碱性废水,加酸调节至接近中性方可排放,生成的盐硝酸钾属于肥,能促进植物生长。

    活动三:展望造纸发展前景

    现代壁纸、包装纸要求纸张具有阻燃性,氢氧化铝是常见的阻燃剂,其受热至22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氧化铝覆盖在纸张表面,从燃烧条件分析起到作用。

    【成果分享】通过研学实践,同学们认识到造纸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并且在不断创新中传承。

  • 25. 常温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产物主要为Fe2O3nH2O;铁丝在纯氧气中燃烧,产物为黑色的Fe3O4

    【提出问题】铁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是否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常见的铁的氧化物有三种:FeO、Fe2O3、Fe3O4 , 其中Fe3O4是磁性物质。

    ②FeCl3溶液呈黄色,FeCl2溶液呈浅绿色。

    【探究】

    ①按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气密性。向试管内加入铁粉,针筒活塞停在A刻度。

    ②加热铁粉的过程中,活塞发生移动。停止加热后,活塞逐渐向左移动,最终停在B刻度。

    ③用细线吊着洁净铁钉靠近加热后的固体粉末,发现没有粉末被铁钉吸上来。

    ④向试管内加入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 , 溶液立即出现黄色。

    ⑤另取一些未加热过的铁粉加入到盛有盐酸的

    试管内,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经检验,步骤④、⑤产生的气体相同。

    【实验结论与反思】

    (1)、停止加热后,活塞逐渐向左移动的原因是
    (2)、步骤④、⑤中产生的气体是
    (3)、本实验探究的结论是:铁粉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
    (4)、结合已学知识和本次探究分析可得,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受反应温度、氧气的等因素影响。

四、综合题(共39分

  • 26. 请参加社会性议题“汽车能源的变迁”的项目化学习。
    (1)、传统汽车能源主要来自石油。

    ①汽油柴油都由提炼,石油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汽油作汽车燃料的缺点有(写一个)。

    (2)、天然气和乙醇可替代传统汽车能源。

    ①甲烷(CH4)和乙醇(C2H6O)均属于(填“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②天然气和乙醇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加剧

    (3)、电池可给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以“使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车是否能减少CO2的排放”为题进行小组辩论,你的看法和理由是
  • 27. 氢氧化锂(LiOH)在航天器中可用于吸收CO2。工业上用电解法制得的LiOH溶液中含有NaOH。在N2保护下将混合溶液蒸发结晶,可得到LiOH晶体。有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溶解度/g

    物质

    20

    30

    40

    50

    60

    LiOH

    12.8

    12.9

    13.0

    13.3

    13.8

    NaOH

    109

    118

    129

    146

    177

    已知:LiOH和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Li2CO3和Na2CO3的化学性质相似。

    (1)、LiOH溶液的pH(填“>”“=”或“<”)7。
    (2)、从电解法制得的溶液中,提取LiOH晶体,选用蒸发结晶法而不选用冷却结晶法的理由是
    (3)、电解法制得的1000g溶液中,LiOH的质量分数为10%、NaOH的质量分数为5%。

    ①该溶液中LiOH的质量为g。

    ②将该溶液蒸发溶剂并降低温度到20℃时,当剩余水的质量为100g时,所得溶液是NaOH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蒸发结晶过程中,若没有N2保护,LiOH晶体中会混有Li2CO3。检验方法: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8. Cu与Zn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仪器零件。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的组成,取10g该黄铜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分5次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每次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于下表: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第1次

    10

    m

    第2次

    10

    7.4

    第3次

    10

    6.1

    第4次

    10

    5.6

    第5次

    10

    5.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数据可知,表格中,m=
    (2)、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3)、计算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29. 织物处理工艺中蕴含着很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
    (1)、古法工艺:采用贝壳灼烧而成的灰烬(主要成分CaO)和草木灰(含K2CO3)在水中浸泡并不断搅拌,得到强碱性溶液,用于织物的处理。浸泡获取强碱性溶液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I.CaO+H2O=Ca(OH)2II.K2CO3+CaOH2=CaCO3+2KOH

    组别

    加入酸的体积(毫升)

    溶液

    pH

    1

    3.6%醋酸

    (pH=2.5)

    10.1

    6.7

    30.3

    4.4

    2

    3.6%盐酸

    (pH=0)

    5.9

    11.4

    6.1

    3.6

    3

    0.012%盐酸

    (pH=2.5)

    1824

    8.2

    1825

    7.0

    该强碱性溶液中,有效成分是

    (2)、现代工艺:通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织物

    ①配制100千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4%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千克?

    ②碱液处理后的织物,用醋酸调节pH至7.5~4.0之间。为什么用醋酸呢?表中是在60毫升0.4%的氢氧化钠溶液(pH=13.0)中加入酸的体积和溶液pH的部分数据。根据表中信息,解释使用醋酸的原因:

  • 30. 研究小组利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后的剩余固体(含Cu、Cu2O、CuO和C)为原料制备胆矾(硫酸铜晶体),操作流程如图:

    资料:Cu2O+H2SO4=CuSO4+Cu+H2O

    (1)、步骤①中进行反应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2)、步骤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H2SO4+H2O2=CuSO4+2X,则X的化学式为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操作1和操作2的名称是过滤 B、固体N的成分是炭粉 C、步骤④中加入的溶液丙是硫酸钠溶液 D、“一系列操作”中包含降温结晶,说明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