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10-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下表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是(     )

    名称

    距今年代

    云南元谋人

    约170万年

    陕西蓝田人

    约160万年

    湖北郧县人

    约100万年

    A、我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B、远古时期的人类已经能够制造使用工具 C、我国多地曾经生活着不同时期的古人类 D、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都使用打制石器
  • 2. 下表所示的内容均来自北京人遗址,这些内容(     )

    打制石器约10万件

    动物化石100多种

    A、说明了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B、有助于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C、体现了北京人会利用和保存火种 D、是对远古北京人生活的全面再现
  • 3. 下图所示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据此推断山顶洞人(     )

    A、懂得用火 B、能集体围捕猎物 C、生活艰辛 D、掌握了钻孔技术
  • 4. 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与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县的上山遗址都发现有约10000年前的农业遗迹,尤其是上山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以上材料表述的主要信息是(     )
    A、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B、原始农业发源于早期采集生活 C、我国农业约兴起于10000年前 D、原始农业的发展开启定居生活
  • 5. 仰韶文化发现多处墓地,且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说明(     )
    A、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B、氏族成员之间有阶级分化 C、氏族成员之间出现了贫富分化 D、氏族成员过群体生活
  • 6. 下图所示的是半坡先民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其中的图案可以说明(     )

    A、半坡人使用黏土制作彩陶 B、半坡人已经从事渔猎活动 C、半坡人懂得鱼类有营养价值 D、半坡人的生活丰富而多彩
  • 7. 1921年10月,安特生与袁复礼等学者在河南地区正式开始考古工作,历时36天,发掘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石器和少量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一种距今约7000-5000年的史前文化类型由此被发现并命名。该文化是(     )
    A、龙山文化 B、半坡文化 C、仰韶文化 D、灵宝文化
  • 8. 多学科研究表明,大致在仰韶文化半坡阶段旱作农业经济成熟起来,形成了固定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家畜饲养模式,至距今5000年前后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的西辽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东南沿海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半坡文化时期诞生了最早的国家形态 B、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 C、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没有出现阶级分化 D、半坡阶段是仰韶文化成熟的关键时期
  • 9. 下图所示为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大汶口代表藏品。它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A、制作陶器的技术精湛 B、最先掌握了漆器技术 C、懂得利用人工取火 D、居民已产生阶级观念
  • 10. “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在此条件下(     )
    A、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 B、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C、人们掌握了牛耕技术 D、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 11. 下面是良渚古城城址布局的示意图,从中可以确定该遗址呈现的基本特点是(     )

    A、水系河流多 B、坐北朝南 C、功能区鲜明 D、实行禅让
  • 12. 以下一组文物出土于陶寺遗址。据此推断当时(     )

    A、百姓生活富裕 B、礼乐制度出现 C、音乐艺术出现 D、磨制技术进步
  • 13. 对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的考古发现,能够让我们认识到(     )
    A、人类文明全都诞生于大河流域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华夏族向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 D、黄河流域最适合古人类的生存
  • 14. 以下图片所示内容的结果是(     )

    A、蚩尤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B、蚩尤部落声望大增 C、华夏族最终形成 D、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 15.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这里的“他”指的是(     )
    A、蚩尤 B、 C、 D、
  • 16. 根据以下公元纪年法解读示意图,判断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应属于(     )

    A、公元前20世纪 B、公元前21世纪 C、公元20世纪 D、公元21世纪
  • 17. 为了防范蛮夷入侵,周王将三个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周公、太公分封在山戎、东夷、淮夷三个最大威胁的附近。材料表明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文化发展 B、推动民族交融 C、传播中原文化 D、巩固西周统治
  • 18. “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A、周王室势力衰微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彻底瓦解 D、周朝政局稳定
  • 19.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
    A、民族交融 B、社会变化 C、经济发展 D、制度革新
  • 20. 随着产品的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说明春秋时期(     )
    A、农业持续繁荣 B、商业活动活跃 C、地方经济优越 D、农具发生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2分,共40分)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陶寺遗址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近年来在对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14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

    ——摘编自《陶寺和石峁,看四千年前两大黄河文明遗址如何“相会”》

    材料二(陶寺先民)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

    ——摘编自《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从哪些方面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叙述,并概括其具体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寺先民能够饲养家畜的基本前提,并概括这一时期陶寺先民的生活状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陶寺遗址的基本认识。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进行的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重点图片说明】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图一、图二所示历史内容或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历史进行“复原”和“想象”时应注意的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跟踪】

    材料二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举世公认的。但(截至1996年)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可信年代是公元前841年,即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所记载的共和元年。

    多年来特别是重要考古遗址遗物的发现,为进行夏商周年代尺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碳-14测年技术、古代天文学、历法学、古文字学、青铜器研究等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年代尺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因此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领导小组,历时4年之久终于成功完成夏商周年尺研究工作。

    ——摘编自刘宗结《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文明呈现的具体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84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夏商周年代尺研究能够成功完成的因素。

  • 23.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春秋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目了然”探题目】

    材料一 课文的题目是每课内容的高度概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动荡”“变化”的基本表现。

    【“火眼金睛”析疑惑】

    (2)结合材料一和相关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的作用。

    【“一览无余”解图片】

    材料二

    (3)材料二是针对本课某一子目内容提取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梳理图片再现的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