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02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试卷更新日期:2024-10-16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课外阅读(一)。
打树花(节选)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的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的一道奇俗——打树花。对于此奇俗,我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的还有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 ),( ),( ),( )。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 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 , 身材短粗敦实 , 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 , 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 , 铁水泼得高 , 散的面广 , 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
正像其他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1)、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有: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短文,可以加快阅读速度。(2)、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将下列内容填在文中括号内,排序正确的是( )。①弯腰一舀 ②走到火红的铁水前
③跟着甩腰抡臂 ④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表演打树花的情形,他表演的特色在于:①;②;③。(4)、下面对短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打树花这一奇俗,尤其奇在打树花的技艺奇特 B、表演打树花时,只有表演者之间互相较劲,打树花才会好看 C、作者通过描写大汉泼铁水的过程,表现出了表演者的动作娴熟 D、抒发了作者对打树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及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5)、阅读短文,简要介绍打树花这一民俗。2. 课外阅读(二)。母亲架设的桥 ( 节选 )
孩提时,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领蓑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塍(chéng)上,自己浸没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
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3小时光景。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的谷地。我家就在这样的山谷口。谷里也有旱地,母亲种上了甘薯、萝卜之类。上那儿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每当发起大水,就常会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因为这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峡谷,没法儿去托赖众乡邻。
到时候,擅长修建寺庙和神社的木匠大伯,必定从哪儿归来,从山里砍来两根圆木,横在狭窄的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而后,叫我们兄弟踩结实,就成了一座坚固的红土桥了。约莫过一年,土桥旧了些,桥边杂草丛生,杂草下,一排排露出像在神社屋檐椽子上见到的那种白色缺口。而且,桥在变旧,栗木会腐烂,一看,桥的背面,竟长满了蘑菇。母亲把这些采了来,给我们做饭盒里的菜肴吃。
母亲在她的一生中,把这座通向有关自己一家生计的谷田去的小桥,不知修过多少回!不论哪天架的,这座桥总是在圆木上堆着土,长起蘑菇来。
为了微薄的收成,母亲尽心尽力架起了这座桥,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因此,那桥,不论修得如何简,可仍是美好的啊!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童年——— 田埂——— 依赖——
(2)、“性命攸关”是指。作者说这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是因为。(3)、找出文中表现母亲种地环境恶劣的语句。(4)、文中的桥建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修建成的?(5)、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唇亡齿寒
春秋时,晋国旁边有两个小国,那就是虢(guó)国和虞国。晋国想要举兵攻打虢国,但是要想攻打虢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于是就以美玉和名马为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但是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了晋献公的请求,同意借道。
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正是虞国的依靠!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又怎么能够自保?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然就会随着灭亡。晋国的军队不可以招致,强盗寇贼不可以忽视,这种错误一次都已过分,又怎么可以再次去犯呢?谚语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的就是虞国和號国啊!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
虞公依然不肯接受这一劝谏。
宫之奇眼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亡到了曹国。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
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目光短浅的虞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出虢国的存亡与虞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成了晋国的俘虏。
(选自《文字上的中国 成语》中国铁道出版社)
(1)、“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是。常用来比喻。(2)、宫之奇在劝谏虞公时,是怎样比喻虢国和虞国两国的关系的?(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晋国想要攻打 , 必须经过 , 于是送了作为礼物,请求借道。结果晋献公在灭掉后,又灭掉了。
(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故事呢?举出几个写在下面。4. 课外阅读(二)。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们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基本上都是鲍叔牙出的。可是,当赚了钱后,管仲却拿得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就说:“这个管仲不够意思,本钱出得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得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说:“不可以这么说! 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儿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真是贪生怕死!”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命去照顾老母亲呀!”
齐襄公即位后,每天只顾吃喝玩乐,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公子小白,让公子纠能顺利当上国君,可惜管仲在暗算公子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公子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比管仲和公子纠早回到齐国,公子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决定任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齐桓公一听,说:“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让齐国走上了霸主之路。后来管仲回忆起与鲍叔牙相交以来的事,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不行,因为鲍叔牙过于刚正,不能包容坏的一面。如果把政权交给他,既害了你齐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鲍叔牙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不满,反而很高兴,认为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管鲍之交”就是说春秋时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来这个词被用来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1)、本文约67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约为分钟。(2)、“管鲍之交”的“管”指的是 , “鲍”指的是。“管鲍之交”本来指的是 , 后人常用来比喻。(3)、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说明本文的人物关系。(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完成下面的练习。①读下面这段话时,你一眼看到了哪些内容?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们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 。我采用的阅读方法是( )。
A.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B.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C.连词成句地读②读到第4自然段时,我不理解“内乱”这个词语,在不影响阅读速度的情况下,下面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赶紧请教同桌。
B.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弄明白。
C.举手向老师提问。
D.暂时不管它,继续往下读,再结合下文的内容来理解。
③边读边想,概括下面语句表达的意思,填在横线上。
鲍叔牙的仆人就说:“这个管仲不够意思,本钱出得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得比我们主人还多!”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
(5)、鲍叔牙推荐管仲当宰相的原因是( )。A、管仲是他的好朋友。 B、管仲更能胜任此职。 C、管仲对母亲很孝顺。 D、齐国内乱时管仲帮助了齐桓公。(6)、有人认为,鲍叔牙举荐了管仲,但管仲却没有举荐鲍叔牙,管仲太不顾朋友之情,你同意吗?说明理由。(7)、历史上体现友谊深厚的典故还有很多,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A.舍命之交 B.刎颈之交 C.忘年之交 D.鸡黍之交
范式和张劭 羊角哀和左伯桃
蔺相如和廉颇 孔融和祢衡
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和氏璧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他常常在荆(jīn jīng)山采石。有一天,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
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大臣们仍然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不但 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pōu puō)开,里面果然有一块世上少有的宝玉。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虽然 因为)是卞和所献,(但是 所以)这块玉就被称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珍奇,加之来历不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蒙骗—— 贡献
(3)、短文一共写了个人物,是主要人物。短文中起线索作用的是。(4)、短文中的宝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被称为“和氏璧”?(5)、下列对短文说明的道理的分析,正确的有(多选)A、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也有宝玉。 B、一般的人不识得宝玉,只有非常有经验的石匠才识得。 C、有才能的人可能一时不被人赏识,但他的才能终将显露。 D、发现真正优秀的人才是不容易的。6. 课外阅读(二)。“数”说雷电(节选)
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很早就被人类观测到并记录下来。《周易》中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1078年的一次球形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雷电记录。我们所说的雷电( )包括闪电( )包括雷声。关于雷电的一些数字是非常有趣的。
通常情况下,雷电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难怪古代典籍对雷电有这样的描述:“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从当代科学的角度来说,真正称得上“快”的是闪电,而非雷。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米/秒。闪电的速度则远非这个量级。很多人认为,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也就是3×108米/秒;但实际上,它的移动速度受到空气电导率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光速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确定的是,闪电的速度远低于光速,同时又远高于雷声的速度,美国能源部给出的闪电速度为1.5×108米/秒,大致为光速的一半。
一提到雷声,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雷声是自然界产生的最大的声音之一。
那么,雷声到底有多大呢?雷声最高可以达到120分贝。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声音达到70分贝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而100~120分贝,比一列火车从身边呼啸而过的声音还要大,正常人如果在这样高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左右,就会暂时性失聪。所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实不为过。
(1)、下列对雷声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雷声最高可以达到210分贝。 B、当声音达到70分贝时,人们可以承受,对身体没有损害。 C、正常人可以在100至120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没有任何问题。 D、人们通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2)、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①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
②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
③因为雷电的速度快,所以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
(3)、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关联词造句。(4)、简述短文主要内容。(5)、文中说“一提到雷声,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雷声的成语呢?把它们写下来吧。7. 课外阅读(一)。鸵鸟
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
①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速度可达72千米每小时。②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展开,起着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奔跑速度。③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提到鸵鸟,人们往往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逃跑,就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以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不会这样愚蠢,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鸵鸟的头和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
(1)、短文第二自然段中标出序号的三个句子顺序不当,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2)、鸵鸟的善跑表现在哪些地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展开双翅能保持平衡,并加快奔跑速度 B、它的双翅展开后像帆一样巨大 C、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速度可达72千米每小时 D、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3)、短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鸵鸟?(4)、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哪两个词用得准确、严谨?请说明理由。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玉兔”的自述
①大家好,我是“玉兔”号月球车。终于从着陆器肩膀上走下来跟大家见面了,心情很激动呢。听说江湖上有很多关于我的疑问,今天就由我来一一解答吧。
A.是不是只“胖兔子”
②大家都很关心我的长相。我有1.1米高、1.5米宽,体重嘛,是140千克。虽然分量不轻,但我并不是一只“胖兔子”,为了节约燃料,也为了轻柔着陆,我跟小伙伴着陆器都辛苦地进行了“瘦身”,没有一丝“赘肉”。跟其他国家的月球车兄弟相比,我也是非常精致轻巧的。苏联的“月球车一号”足足有756千克重,美国有人驾驶的“巡行者1号”重量也超过了200千克。虽然是只“兔子”,但我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不过这对翅膀不是用来飞的,而是获取和保存太阳能的帆板。
到达月球表面后,我就张开翅膀,不断地吸收太阳能。翅膀前面,是我的两只“前爪”,可以钻孔 研磨 采样。我的脑袋上还有一个定向天线和几个太阳敏感器。跟其他兔子不同,我有六只“脚”——六只小小的轮子;我还有四只张望月球的眼睛——一对导航相机,一对全景相机;最丰富的是我的肚子,里面装着红外线成像光谱仪、避障相机、机械臂、激光点阵器……
B.____
③跟我们国家研制的其他航天器相比,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走动。虽然被叫作兔子,但我没有能耐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很惭愧,我的移动速度基本上是“龟速”:平均每小时走200米。不管去哪儿,我都得分几步才能到达。走之前要看路,选路,可是导航相机只有在10米的范围内才能看得准,所以我每一步最远也只能走10米。路上遇到的小障碍我不怕,因为我除了可以接受地面的遥控操作,还可以自主处理图像,识别障碍,甚至还能规划路径。说起来,我也算是一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 哦不,机器兔子。专家说,走得不快不要紧,只要能顺利“翻山越岭”,我就是机智灵巧的“越野兔”。我的活动范围目前设定是10千米。据说除了美国“阿波罗号”的三辆载人月球车外,苏联的月球车一号和二号也被留在了月球上。这里还有“嫦娥一号”英勇撞月留下的痕迹。虽然我也很想去看一看这些几十年前就来到月球的朋友们,但是月亮太大了,恐怕很难跑过去跟它们打招呼。
(1)、仿照短文中A处的小标题,给B处拟一个小标题,写在横线上。(2)、短文主要介绍了“玉兔”的( )A、长相和结构。 B、能规划路径和能走动。 C、低功耗和高集成。 D、大小轻重和运动。(3)、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B、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 C、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 D、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文章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B、短文中提到的两辆苏联的月球车,分别是月球车一号和二号。 C、“前爪”“脚”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我国月球车的特点和构造。 D、给短文中第②自然段的空白处内加标点符号,都应加上“、”。(5)、如果“玉兔”在月球上遇到小障碍,有哪些解决方法?(6)、第②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跟其他国家的月球车兄弟相比”能否删去?为什么?9. 课外阅读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残 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 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军人仰马翻。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不死心,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慕)。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了。
(1)、在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3)、阅读短文时,我们有许多提高阅读速度的办法。如:①看到题目时,我会产生疑问:“?”带着这个问题读,我对短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快了。
②阅读第3自然段时,“”这个四字词语我不懂,但是并不影响我理解短文,因此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
(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卢沟桥战略地位重要的特点。 B、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卢沟桥特别窄小的特点。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卢沟桥十分窄小的特点。(5)、短文赞美了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长城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像一条长龙,飞过浩瀚的戈壁,穿越茫茫的平原,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最后,屹立在波涛滚滚的渤海之滨。它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修筑在八达岭上的这一段,高大坚固,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平整如宽阔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设有两米高的垛子,一座连着一座。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用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遥相呼应。遥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浴血拼杀,戍边的将士为固国安邦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登上长城,凭壁远眺,群岭起伏,朝霞辉映,长城犹如一条银色的裙带飘绕其间,在苍翠的衬托下,它愈加明丽和壮观,一股民族的豪情油然而生,不禁让人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它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智慧。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1)、根据意思写词语。①指战争或军旅生涯。
②很自然地产生。多指思想感情。
③形容广大或繁多。
④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
(2)、词语搭配。浩瀚的 的山岭 茫茫的 的毅力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①长城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②登上长城,凭壁远眺,群岭起伏,朝霞辉映,长城犹如一条银色的裙带飘绕其间,在苍翠的衬托下,它愈加明丽和壮观。
(4)、找出表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的一句话。(5)、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