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0-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1. 位于浙江省长兴县的七里亭遗址,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各类打制石器600余件。据此判断,与七里亭大致处于同一石器时代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2. 距今约7000-5000年前,半坡文化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造成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 B、政治制度 C、国家形态 D、地理环境3. 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A、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B、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 C、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的传承情况4.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贤治、善治,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十分注重“选贤与能”。这体现在当时( )A、形成了禅让部落首领制度 B、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C、出现了金字塔型等级结构 D、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5. “从(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文中的“王朝”是指(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6. 有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7. 下图所示为利簋,簋内有铭文33字,记述了武王伐纣的事迹。这件青铜器见证了( )A、夏朝灭亡 B、盘庚迁殷 C、西周建立 D、平王东迁8. 商朝的附属国中,多数国君与商王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而西周利用血缘关系把诸侯同天子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威,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发展生产,增强实力 B、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C、笼络宗亲,奖赏功臣 D、控制诸侯,强化皇权9. “中国”在古文献中称作“土中”。《集传》说:“洛邑,天地之中,故谓之土中。”据此判断,周代的青铜器“何尊”上“宅兹中国”的“中国”指的是今天的( )A、北京 B、洛阳 C、西安 D、南京10.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现代汉字“王、臣、劓、刖(古代的酷刑)”均能找到相应的甲骨文。据此判断,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 )A、早期国家的特征 B、私有制的起源 C、母系氏族的状况 D、分封制的瓦解11. 春秋时期,齐国开挖淄济运河,沟通淄水与济水,用以逐鹿中原;楚国兴建江汉运河,沟通汉水与长江,用以经略东方。两国国君开凿运河旨在( )A、拓展水运 B、发展商业 C、促进交流 D、图谋霸业12. ”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使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这说明春秋争霸促进了( )A、政治变革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技术进步1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分裂割据的变局 C、冶炼技术日渐成熟 D、统一进程的加速14. 西汉学者刘向用“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概括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混乱局面,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之际15. 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国君能用来勉励百姓的,是官职和爵位;国家之所以能够强大,“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能反映上述治国理念的是( )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推行郡县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 都江堰是沿用至今的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蜀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蜀国17. 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是(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18. 东周时期“游说之风盛行,论辩之士雄起,讲演之学开辟”,形成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百家争鸣时代。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③使儒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9.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召犯人、商人等入伍,并派他们攻占“陆梁地”,然后就地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当时生活在“陆梁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A、鲜卑 B、匈奴 C、越族 D、羌族20.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21.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22. 人们用“伐无道,诛暴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赞扬一场革命的首创精神。这场“革命”发生在( )A、夏末 B、商末 C、秦末 D、东汉23. “楚河汉界”是中国象棋盘中的分界线,它源于中国历史上的( )A、刘邦、项羽的反秦战争 B、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C、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 D、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24. 《史记》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他还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官廷所用的马匹。材料反映出汉文帝( )A、鼓励开荒 B、减轻刑罚 C、减免税赋 D、提倡节俭25. 西汉初期,经济凋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百家争鸣26. 汉武帝视察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时,发现“千里无亭徽(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类似情况多次出现。为此,汉武帝( )A、设置刺史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推行察举27. 政治上结束战国纷争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要了解”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应查阅( )A、《史记·李斯列传》 B、《荀子·强国篇》 C、《汉书·董仲舒传》 D、《汉书·景帝纪》28. 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秦朝的统一 B、西汉的建立 C、西汉的强盛 D、东汉的兴衰29.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一体例最早见于( )A、《九章算术》 B、《史记》 C、《黄帝内经》 D、《周髀算经》30.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汉代,新疆地区就纳入中国版图。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张骞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经营西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题,共40分)
-
31.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拥有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是我国早期人类的典型代表。
材料二:约一万年前,中国进入原始农耕文化阶段。
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山顶洞人的烧骨遗存
河姆渡人的水稻存
半坡人的粟遗存
北京人烧过的朴树子
材料三:中华五千年文明曾长期遭到西方史学界的质疑与否认。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观点。
文明标准
考古发现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判断国家形成的标准:一是阶级的分化,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以保证公共工程等的举行。
城北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在贵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
(1)、在材料一中,能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早期人类遗址是什么?并简述理由。(2)、材料二认为定居生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哪些原始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3)、根据材料三,分析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价值。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育智慧】西周时期,教育由官府垄断,即“学在官府”,受教育者一般为贵族。到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地主政权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少数平民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科技之光】
图1是古代造纸工艺流程 图2 是《伤寒杂病论》
【传承之任】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教育方面的不同。面对变化,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主张?(2)、图1反映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有何贡献?图2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3)、根据材料,概述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3. 青铜、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名片之青铜】
材料一: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
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铜诏版
壶身纹饰分四层,其中,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
(铭文大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于是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中国名片之丝绸】
材料三:汉代丝绸之路和新疆营盘墓地遗址出土的丝织品
营盘墓地遗址(图中A地)的时代为汉晋之际。丝织品为墓主人的锦袍。锦袍中的树为石榴树,是生长在中亚一带的植物;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锦袍上的整体纹样体现出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
(1)、运用所学知识,从两个角度简述材料一中的青铜器所反映的社会状况。(2)、材料二中的图文资料为秦朝的哪两项统治措施提供了佐证?(3)、根据材料三,写出营盘墓地出土的丝织品中凝聚了哪些区域的文化元素?并分析丝织品凝聚多种文化元素的原因。34.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的盛世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许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
材料二: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拥有铸币权是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中央机构名)铸。”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汉武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2)、若进一步探究”汉武帝与西汉强盛”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