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5 生物技术实践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29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养殖场粪便是农家肥的重要来源,其中某些微生物可使氨氮化合物转化为尿素进而产生NH3 , 影响畜禽健康。为筛选粪便中能利用氨氮化合物且减少NH3产生的微生物。兴趣小组按图进行实验获得目的菌株,正确的是(  )
    A、①通常在等比稀释后用平板划线法获取单个菌落 B、②挑取在2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的用于后续的实验 C、③可通过添加脲酶并检测活性,筛选得到甲、乙 D、粪便中添加菌株甲比乙更有利于NH3的减少
  • 2. 井冈霉素是我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氨基寡糖类抗生素,它由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JGs,一种放线菌,菌体呈丝状生长)发酵而来,正确的是(      )
    A、JGs可发酵生产井冈霉素,因为它含有能够编码井冈霉素的基因 B、JGs接入发酵罐前需要扩大培养,该过程不影响井冈霉素的产量 C、提高JGs发酵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会提高井冈霉素的产量 D、稀释涂布平板法不宜用于监控JGs发酵过程中活细胞数量的变化
  • 3. 微生物平板划线和培养的具体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①②⑤⑥ B、③④⑥⑦ C、①②⑦⑧ D、①③④⑤
  • 4. 关于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糖凝胶浓度的选择需考虑待分离DNA片段的大小 B、凝胶载样缓冲液中指示剂的作用是指示DNA分子的具体位置 C、在同一电场作用下,DNA片段越长,向负极迁移速率越快 D、琼脂糖凝胶中的DNA分子可在紫光灯下被检测出来
  • 5. 酵母菌在合成色氨酸时需要3种酶X、Y和Z、trpX、trpY和trpZ分别为相应酶的编码基因突变的色氨酸依赖型突变体。已知3种酶均不能进出细胞,而色氨酸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分泌到胞外。将这3种突变体均匀划线接种到含有少量色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如图。据图分析,3种酶在该合成途径中的作用顺序为( )

    A、X→Y→Z B、Z→Y→X C、Y→X→Z D、Z→X→Y
  • 6. 在发酵过程中,多个黑曲霉菌体常聚集成团形成菌球体,菌球体大小仅由菌体数量决定。黑曲霉利用糖类发酵产生柠檬酸时需要充足的氧。菌体内铵离子浓度升高时,可解除柠檬酸对其合成途径的反馈抑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同菌体密度下,菌球体越大柠檬酸产生速率越慢 B、发酵中期添加一定量的硫酸铵可提高柠檬酸产量 C、发酵过程中pH下降可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 D、发酵结束后,将过滤所得的固体物质进行干燥即可获得柠檬酸产品
  • 7. 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提取过程中可以不使用离心机 B、研磨液在4℃冰箱中放置几分钟后,应充分摇匀再倒入烧杯中 C、鉴定过程中DNA双螺旋结构不发生改变 D、仅设置一个对照组不能排除二苯胺加热后可能变蓝的干扰
  • 8. 制备荧光标记的DNA探针时,需要模板、引物、DNA聚合酶等。在只含大肠杆菌DNA聚合酶、扩增缓冲液、H2O和4种脱氧核苷酸(dCTP、dTTP、dGTP和碱基被荧光标记的dATP)的反应管①~④中,分别加入如表所示的适量单链DNA.已知形成的双链DNA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在本实验的温度条件下不能产生小于9个连续碱基对的双链DNA区。能得到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的反应管有( )

    反应管

    加入的单链DNA

    5'-GCCGATCTTTATA-3'3'-GACCGGCTAGAAA-5'

    5'-AGAGCCAATTGGC-3'

    5'-ATTTCCCGATCCG-3'3'-AGGGCTAGGCATA-5'

    5'-TTCACTGGCCAGT-3'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9. 制醋、制饴、制酒是我国传统发酵技术。醋酸菌属于好氧型原核生物,常用于食用醋的发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用醋的酸味主要来源于乙酸 B、醋酸菌不适宜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C、醋酸菌含有催化乙醇氧化成乙酸的酶 D、葡萄糖在醋酸菌中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
  • 10. 某种二倍体植物的P1和P2植株杂交得F1 , F1自交得F2 , 对个体的DNA进行PCR检测,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⑧为部分F2个体,上部2条带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下部2条带是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个体均为杂合体,F2中③所占的比例大于⑤ B、还有一种F2个体的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 C、③和⑦杂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 D、①自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电泳结果相同的占12

二、多项选择题

  • 11. 最早的双脱氧测序法是PCR反应体系中,分别再加入一种少量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ATP、ddCTP、ddGTP或ddTTP),子链延伸时,双脱氧核苷三磷酸也遵循碱基互补酸对原则,以加入ddATP的体系为例:若配对的为ddATP,延伸终止;若配对的为脱氧原苷三磷酸(dATP),继续延伸;PCR产物变性后电泳检测。通过该方法测序某疾病患者及对照个体的一段序列,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PCR反应体系中只加入一种引物 B、电泳时产物的片段越小,迁移速率越慢 C、5'-CTACCCGTGAT-3'为对照个体的一段序列 D、患者该段序列中某位点的碱基C突变为G
  • 12. 某些香蕉植株组织中存在的内生菌可防治香蕉枯萎病,其筛选流程及抗性检测如图。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在大量感染香蕉枯萎病的香蕉种植园内,从感病植株上采集样品 B、将采集的样品充分消毒后,用蒸馏水冲洗,收集冲洗液进行无菌检测 C、将无菌检测合格的样品研磨,经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得到内生菌的单菌落 D、判断内生菌的抗性效果需比较有无接种内生菌的平板上的病原菌菌斑大小

三、非选择题

  • 13. 灵敏的嗅觉对多数哺乳动物的生存非常重要,能识别多种气味分子的嗅觉神经元位于哺乳动物的鼻腔上皮。科学家以大鼠为材料,对气味分子的识别机制进行了研究。
    (1)、嗅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作为感受器,在气味分子的刺激下产生 , 经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形成的将信息传递到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2)、初步研究表明,气味受体基因属于一个大的基因家族。大鼠中该家族的各个基因含有一些共同序列(保守序列),也含有一些有差异的序列(非保守序列)。不同气味受体能特异识别相应气味分子的关键在于序列所编码的蛋白区段。
    (3)、为了分离鉴定嗅觉神经元中的气味受体基因,科学家依据上述保守序列设计了若干对引物(图甲),利用PCR技术从大鼠鼻腔上皮组织mRNA的逆转录产物中分别扩增基因片段,再用限制酶HinfⅠ对扩增产物进行充分酶切。图乙显示用某对引物扩增得到的PCR产物(A)及其酶切片段(B)的电泳结果。结果表明酶切片段长度之和大于PCR产物长度,推断PCR产物由组成。
    (4)、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科学家们鉴定出多种气味受体,并解析了嗅觉神经元细胞膜上信号转导的部分过程(图丙)。

    如果钠离子通道由气味分子直接开启,会使嗅觉敏感度大大降低。根据图丙所示机制,解释少量的气味分子即可被动物感知的原因。

  • 14. 啤酒经酵母菌发酵酿制而成。生产中,需从密闭的发酵罐中采集酵母菌用于再发酵,而直接开罐采集的传统方式会损失一些占比很低的独特菌种。研究者探究了不同氧气含量下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及相关调控,以优化采集条件。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密闭发酵罐中会产生和CO2。有氧培养时,酵母菌增殖速度明显快于无氧培养,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
    (2)、本实验中,采集是指取样并培养4天。在不同的气体条件下从发酵罐中采集酵母菌,统计菌落数(图甲)。由结果可知,有利于保留占比很低菌种的采集条件是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采集酵母菌时O2浓度的陡然变化会导致部分菌体死亡。研究者推测,酵母菌接触O2的最初阶段,细胞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浓度会持续上升,使酵母菌受损。已知H2O2能扩散进出细胞。研究者在无氧条件下从发酵罐中取出酵母菌,分别接种至含不同浓度H2O2的培养基上,无氧培养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结果。请判断该实验能否完全证实上述推测,并说明理由。

     

    (4)、上述推测经证实后,研究者在有氧条件下从发酵罐中取样并分为两组,A组菌液直接滴加到H2O2溶液中,无气泡产生;B组菌液有氧培养4天后,取与A组活菌数相同的菌液,滴加到H2O2溶液中,出现明显气泡。结果说明,酵母菌可通过产生以抵抗H2O2的伤害。
  • 15. 植物体表蜡质对耐干旱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获得一个大麦突变体Cer1(纯合体),其颖壳蜡质合成有缺陷(本题假设完全无蜡质),突变表型是因为C基因突变为c,使棕榈酸转化为16﹣羟基棕榈酸受阻所致(本题假设完全阻断),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基因两侧设计引物,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如图泳道1和2分别是突变体Cer1与野生型(WT,纯合体),突变体Cer1中②基因的突变类型是 

    (2)、将突变体Cer1与纯合野生型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与突变体Cer1杂交,获得若干个后代,利用上述引物PCR扩增这些后代的基因组DNA,可以分别得到与如图泳道 和泳道 (从1~5中选择)中相同的带型,两种类型的电泳带型比例为 
    (3)、进一步研究意外发现,16﹣羟基棕榈酸合成蜡质过程中必需的D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也发生了突变1 , 其编码多肽链的DNA序列中有1个碱基由G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4)、假设诱变过程中突变体Cer1中的D基因发生了使其丧失功能的突变,产生基因d2。CCDD与ccd2d2个体杂交,F1的表型为野生型,F1自交,F2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 ;完善以下表格:

    F2部分个体基因型

    棕榈酸(填“有”或“无”)

    16﹣羟基棕榈酸(填“有”或“无”)

    颖壳蜡质(填“有”或“无”)

    Ccd2d2

    CCDd2

  • 16. 钾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参与酶活性调节、渗透调节以及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和转化等。研究表明,缺钾导致某种植物的气孔导度下降,使CO2通过气孔的阻力增大;Rubisco的羧化酶(催化CO2的固定反应)活性下降,最终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和能量转化角度分析,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即在光能驱动下,水分解产生;光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中储存的化学能,用于暗反应的过程。
    (2)、长期缺钾导致该植物的叶绿素含量 , 从叶绿素的合成角度分析,原因是(答出两点即可)。
    (3)、现发现该植物群体中有一植株,在正常供钾条件下,总叶绿素含量正常,但气孔导度等其他光合作用相关指标均与缺钾时相近,推测是Rtbisco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所致。Rubisco由两个基因(包括1个核基因和1个叶绿体基因)编码,这两个基因及两端的DNA序列已知。拟以该突变体的叶片组织为实验材料,以测序的方式确定突变位点。写出关键实验步骤:①;②;③;④基因测序;⑤
  • 17.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合理使用消毒液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某同学比较了3款消毒液A、B、C杀灭细菌的效果,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同一样品的细菌数量,发现测得的细菌数量前者大于后者,其原因是 
    (2)、该同学从100mL细菌原液中取1mL加入无菌水中得到10mL稀释菌液,再从稀释菌液中取200μL涂布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为100,据此推算细菌原液中细菌浓度为 个/mL。
    (3)、菌落计数过程中,涂布器应先在酒精灯上灼烧,冷却后再涂布。灼烧的目的是  , 冷却的目的是 
    (4)、据图可知杀菌效果最好的消毒液是  , 判断依据是 。(答出两点即可)
    (5)、鉴别培养基可用于反映消毒液杀灭大肠杆菌的效果。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