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3 种群和群落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29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为了解动物共存方式,科学家调查M1等西南3个山系肉食动物的捕食偏好,如图推断最合理的(       )

    A、棕熊从低营养级中获得能量少,对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弱 B、M2的豹猫和雪豹均为三级消费者,处于第四营养级 C、3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 D、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猎物,大、小型肉食动物通过生态位分离实现共存
  • 2.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 3. 孑遗植物桫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 C、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 4. 在公路边坡修复过程中,常选用“豆科—禾本科”植物进行搭配种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 B、“豆科—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 C、人类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
  • 5.  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 6.  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稳定碳氧平衡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小,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垂直分层较多,一般不发生光竞争 B、热带雨林水热条件较好,退化后恢复相对较快 C、热带雨林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小 D、热带雨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复杂,物质循环相对封闭
  • 7. 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 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 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
  • 8. 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
  • 9. 采用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获螃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式中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 B、该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相同生态位 C、该模式可促进水稻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D、该模式中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间进行
  • 10.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稻田中常会伴生许多昆虫,如在水稻的叶层会伴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等食叶性害虫,在茎秆层常有稻飞虱、叶蝉等害虫,而地下层有稻叶甲虫等食根性害虫,水稻与这些害虫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种间关系。

    (1)、稻苞虫是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其幼虫主要啃食水稻等植物叶片,成虫主要舔食植物花粉。某稻田发现了稻苞虫的虫情,下列措施既能有效控制虫害,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引入食虫鸟类捕杀 B、使用杀虫剂消杀 C、使用性引诱剂诱杀 D、使用防虫网隔离
    (2)、水稻、昆虫和杂草等共同构成稻田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结构。下列关于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B、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有关 C、因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 D、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不存在镶嵌性

二、多项选择题

  • 12.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如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 13. 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

    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B、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数不断增加 C、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D、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4. 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三、非选择题

  • 15. 花葵的花是两性花,在大陆上观察到只有昆虫为它传粉。在某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研究者选择花葵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整个花期进行持续观察。
    (1)、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
    (2)、观察发现:有20种昆虫会进入花葵的花中,有3种鸟会将喙伸入花中,这些昆虫和鸟都与雌、雄蕊发生了接触(访花),其中鸟类访花频次明显多于昆虫;鸟类以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研究者随机选取若干健康生长的花葵花蕾分为两组,一组保持自然状态,一组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统计相对传粉率(如图)。

    结果说明由此可知,鸟和花葵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单选)。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
    D.寄生

    (3)、研究者增加了一组实验,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并统计传粉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4)、该研究之所以能够揭示一些不常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因为“小岛”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小岛”在进化研究中也有独特优势,正如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的特征一直深深地触动影响着我。这些事实勾起了我所有的想法。”请写出“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
  • 16. 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森林类型之一。
    (1)、用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热带雨林独特的群落结构特征有(答一点)。
    (2)、群落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进行测定,取样面积要基本能够体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的种类(即最小取样面积)。热带雨林的最小取样面积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北方针叶林。
    (3)、研究发现,热带雨林优势树种通过“同种负密度制约”促进物种共存,维持极高的生物多样性。

    ①如图所示为优势树种的“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填选项)。

    a.母树附近光照不足,影响了幼苗存活

    b.母树附近土壤中专一性致病菌更丰富,导致幼苗死亡率上升

    c.母树附近其幼苗密度过高时,释放化学信息影响幼苗的存活率

    d.母树附近捕食者对种子的选择性取食强度加大,降低了种子成为幼苗的概率

    e.母树附近凋落叶阻止了幼苗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

    A.abd

    B.ace

    C.bcd

    D.cde

    ②“同种负密度制约”维持热带雨林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4)、热带雨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这一观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 17. 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 判断依据是 

    入侵前

    入侵后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10

    4.6~4.8

    8

    1.1~1.8

    9

    3.1~3.3

    7

    1.8~2.5

    5

    3.1~3.3

    4

    3.0~3.2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530

    总个体数(个):2550

    (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
  • 18.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海拔的升高,生态系统的类型发生相应改变,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 
    (2)、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 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
    (3)、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 (选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 
  • 19.  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和物种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和物种 , 判断依据是
  • 20. 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填“丙”“丁”“戊”“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
  • 21.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2)、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  , 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 。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 (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 其原理是 
    (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 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 22. 鸟类B曾濒临灭绝。在某地发现7只野生鸟类B后,经保护其种群规模逐步扩大。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鸟类B采取“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模式。就地保护是 
    (2)、鸟类B经人工繁育达到一定数量后可放飞野外。为保证鸟类B正常生存繁殖,放飞前需考虑的野外生物因素有 。(答出两点即可)
    (3)、鸟类B的野生种群稳步增长。通常,种群呈“S”形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4)、保护鸟类B等濒危物种的意义是 
  • 23. 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 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 (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 (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 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 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 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 

  • 24.  不经意间观察到一些自然现象,细究之下,其实有内在的逻辑。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可以用来解释;草原群落的演替结果在几年内并不容易观察到,其原因是:植物每年的生长季短,且常遭食草动物啃食,导致不易。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从狼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角度分析,他无法在牧区立足的原因有。为了畜牧业的兴旺,牧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项干预措施的意义有
    (2)、学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些现象,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木本植物,多数体表颜色较深,如叶为墨绿色,茎或枝条为黑褐色;而生活在炎热地带的木本植物,往往体表颜色较浅,如叶为浅绿色,茎或枝条为浅绿色。有些学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在寒冷环境下,深色体表的植物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酶的活性。

    Ⅰ.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以验证学者们的解释是否正确。在①②④各环节的选项中,分别选择1-2项,填入方案中的空格,完善一套实验方案,使之简单,可行。

    ①实验材料或器材的选择预处理:

    A.两组等容量的烧杯,烧杯内盛满水

    B.两种生长状态类似且体表颜色深浅有明显差异的灌木

    C.一组烧杯的外壁均涂上油漆,另一组不涂

    D.所有植物根植于相同条件的土壤中

    ②选定正确的监测指标:

    A.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值 B.温度

    C.植物根长的增加值 D.植物高度的增加值

    ③实验处理和过程:仿照寒冷地带的自然光照条件,将两组材料置于低温条件下(4℃),每次光照5小时。记录处理前后指标的量值。实验重复3次。

    ④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若 , 则学者们的说法成立;否则无法成立。

    A.深色组水体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B.深色组植物体表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C.深色组植物高度的增加值大于浅色组

    D.深色组与浅色组测得的指标差异显著

    Ⅱ.上述实验环节中,选定此监测指标的理由是:ⅰ , ⅱ监测便捷。

    Ⅲ.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植物吸收的太阳能既能用于 , 又能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