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三)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都曾经被列入过中国的“三皇”之列。这些“三皇”的传说反映出中国( )A、远古文明领先世界 B、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 C、远古文明发展概况 D、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2.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材料中令禹“劳身焦思”的是( )A、开垦耕种 B、王位世袭 C、治理水患 D、加强统治3. 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百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海洋文明 B、和谐平等 C、农耕文明 D、游牧文明4. 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5. 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6.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要想获取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掘 D、科学推测7.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说的“天下无道”实际上是指(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C、周朝的统治走向衰微 D、社会经济迅速发展8. 学会制作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夏商周王朝的更替时制作的时间轴,其中朝代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9. 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卜辞(甲骨文)中有大量“受禾”“求雨”“求晴”的内容。这反映出( )A、商朝的天文历法发展完善 B、商朝的中心工作是农业生产 C、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10. 春秋时期楚国人一直想向吴越人学习铸剑之术。在战争中,楚国全面吸收了吴越的技术精华,铸剑工艺后来居上。这说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客观上( )A、带来社会的动荡 B、推动政治的变革 C、促进技术的交流 D、加速王室的衰微11. 戎、狄等都是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而“布于天下”;晋国与戎、狄作战时,吸取了其擅长的步战。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在客观上(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导致了生灵涂炭 C、促进了商业发展 D、巩固了霸主地位12. 下面历史笔记少记了一项内容,请依据表中的史实判断这位历史人物是( )
历史人物:
生活年代:春秋
口号:尊王攘夷
重要大臣:管仲
事迹:诸侯争霸
A、晋文公 B、周武王 C、楚庄王 D、齐桓公13. 观察下面两幅地图,对比可以发现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A、部分国家实力衰落 B、国家争霸战争不断 C、秦国势力不断增强 D、国家逐步走向统一14.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C、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D、生产力飞速发展15. 在修建都江堰时,李冰采用了工人的建议,先用火焰烧石,再用冷水刺激使岩石爆裂,成功开凿了宝瓶口。这体现了都江堰( )A、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B、是一座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 C、工程技术遥遥领先世界 D、增强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力16.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人口大量减少 B、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王室地位提高 D、诸侯地位一落千丈17. 《商君书》载,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 B、尊王攘夷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18.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材料中的“中国之教”创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汉朝时期二、材料分析题
-
19.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先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如下图图5 水稻
图6 粟
图7
图8
材料三: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图1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这些工具证明早期人类生活在什么时代?图2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它主要用于什么劳动?图3、图4中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最早出现于哪一时期?(答案要有顺序)(2)、请分别举出一例以水稻、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图7和图8分别被称为什么建筑?其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并概括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20.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原始人群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采集、渔猎
懂得爱美
氏族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依据材料一,写出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2)、依据材料二,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3)、依据材料三,指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21. 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触摸中国王朝、展现东方文明”的主题研讨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要求。【社会转型】
材料一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权力变化】
材料二 公元前350年,商鞅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
——摘编自《中国通史》
【国家统一】
材料三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军事上对六国发动猛烈攻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哪一种方式推动了社会转型,并写出商鞅变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回答,秦国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全国之间的关系。22. 社会历史汹涌的向前发展,我们只能通过“它”的足迹来探寻神秘历史的真相。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 时甲子昧爽(意为:黎明),王(武王) 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材料二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张政烺(利簋) 释文(改编)
利簋铭文拓片
材料三 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
材料四 春秋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请你将材料一和材料二分类,属于文字史料的是;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对比材料 、二,可以证实商周时期的什么史实?(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利簋代表了什么时期的文明?请你再举一例代表这一时期文明的青铜器。(3)、材料三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内容。(填序号,)儒家经典的代表是;与历史学习辩证思维相统 的是;符合先秦历史发展特征需要的是。
(4)、根据材料四,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发展中留下的文字和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