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版】浙教版数学九上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如图.利用标杆BE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已知标杆BE高1.2m , 测得AB=1.6mBC=12.4m . 则建筑物CD的高是(  )

    A、9.3m B、10.5m C、12.4m D、14m
  • 2. 如图,小明在A时测得某树的影长为8m , B时又测得该树的影长为2m , 若两次日照的光线互相垂直,则树的高度为(    )

    A、2m B、4m C、6m D、8m
  • 3. 《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种测量古井水面以上部分深度的方法.如图所示,在井口A处立一根垂直于井口的木杆AB , 从木杆的顶端B观察井水水岸D , 视线BD与井口的直径AC交于点E , 如果测得AB=1米,AC=1.6米,AE=0.4米,那么CD为(    )米.

    A、5 B、4 C、3 D、2
  • 4. 《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其中第九卷,主要讲述了以测量问题为中心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互求的关系.其中记载:“今有邑,东西七里,南北九里,各中开门,出东门一十五里有木,问:出南门几何步而见木?”

    译文:“今有一座长方形小城,东西向城墙长7里,南北向城墙长9里,各城墙正中均开一城门.走出东门15里处有棵大树,问走出南门多少步恰好能望见这棵树?”(注:1里=300步)你的计算结果是:出南门(    )步而见木.

    A、205 B、215 C、305 D、315
  • 5. 如图,某零件的外径为12cm , 用一个交叉卡钳(AC=BD)可测量零件的内孔直径AB.OAOC=OBOD=2 , 且量得CD=5cm , 则零件的厚度x为( )

    A、2cm B、1.5cm C、1cm D、0.5cm
  • 6.  “计里面方”(比例缩放和直角坐标网格体态)是中国古代地图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数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地图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制作地图时,人们会利用测杆、水准仪和照板来测量距离.在如图所示的测量距离AB的示意图中,记照板“内芯”的高度为EF , 且EFAB , 观测者的眼睛(图中用点C表示)与BF在同一水平线上,若某次测量中CFBF=15 ,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CEAE=15 B、EFAB=16 C、CFCE=12 D、SCEFSCAB=136
  • 7. 据《九章算术》记载:“今有山居木西,不知其高.山去五十三里,木高九丈五尺.人立木东三里,望木末适与山峰斜平.人目高七尺.问山高几何?”译文如下:如图,今有山 AB 位于树的西面.山高 AB 为未知数,山与树相距53里,树高9丈5尺.人站在离树3里的地方,观察到树梢C恰好与山峰A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人眼离地7尺.则山高 AB 的长为(结果保留到整数,1丈=10尺)( )

    A、162丈 B、163丈 C、164丈 D、165丈
  • 8. 《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开中门,出北门三十步有木,出西门七百五十步见木,问邑方几何?”译文:一座正方形城池北、西边正中A,C处各开一道门(如图所示),从点A处往正北方向走30步刚好有一棵树位于点B处,若从点C处往正西方向走750步到达点D处时正好看到此树,则正方形城池的边长为( ).

    A、300步 B、225步 C、150步 D、75步

二、填空题

  • 9. 《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偃矩以望高”的方法.“矩”在古代指两条边呈直角的曲尺(即图6中的ABC).“偃矩以望高”的意思是把“矩”仰立放,可测量物体的高度如图,点ABQ在同一水平线上,ABCAQP均为直角,APBC相交于点D . 测得AB=40cmBD=20cmAQ=12m , 则树高PQ=

  • 10. 如图,这是小孔成像的示意图,光线经过小孔O , 物体AB在幕布上形成倒立的实像CD(点AB的对应点分别是CD).若物体AB的高为6cm , 实像CD的高度为4cm , 则小孔O的高度OEcm

  • 11.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学者泰勒斯曾用立杆测影的方法巧测金字塔的高度.如图,小明仿照这个方法,测量圆锥形小山包的高度,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为62.8m.先在小山包旁边立起一根木棒,当木棒影子长度等于木棒高度时,测得小山包影子AB的长为23m(直线AB过底面圆心),则小山包的高为m(π取3.14).

  • 12.  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个问题:“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开中门,出北门三十步有木,出西门七百五十步见木,问:邑方几何?”.其大意是:如图,一座正方形城池,A为北门中点,从点A往正北方向走30步到B处有一树木,C为西门中点,从点C往正西方向走750步到D处正好看到B处的树木,则正方形城池的边长为步.

三、解答题

  • 13. 某校社会实践小组为了测量古塔的高度,在地面上C处垂直于地面竖立了高度为2米的标杆CD , 这时地面上的点E , 标杆的顶端点D , 古塔的塔尖点B正好在同一直线上,测得EC=4米,将标杆向后平移到点G处,这时地面上的点F , 标B杆的顶端点H , 古塔的塔尖点B正好在同一直线上(点F , 点G , 点E , 点C与古塔底处的点A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测得FG=6米,CG=20米,请你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古塔的高度AB

四、实践探究题

  • 14.

    探究不同裁剪方式的面积大小问题

    素材1

    图1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纸板,两直角边分别为BC=15cm,AC=20cm , 小华、小明、小富同学分别用这样的纸板裁剪出不一样的矩形,并使矩形的四个顶点都在三角形的边上.

    素材2

    小华同学按图2的方式裁翦出一个正方形;小同学按图3的方式裁剪,且AH=8cm

    素材3

    小富同学对纸板的裁剪按如下步骤:如图4

    步骤1:在直角ABC纸板上裁下一个矩形CDEF , 矩形的四个顶点都在ABC的边上;

    步骤2:取剩下的纸板ADE裁下一个正方形GHJI,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ADE边上;且满足矩形CDEF的CF边长是正方形GHJI边长的两倍小0.9cm

    问题解决

    任务1

    请比较小华、小明同学裁出的两种矩形的面积大小,通过计算说明.

    任务2

    请求出小富同学裁下的矩形CDEF各边长.

  • 15. 视力表中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如:每个“E”形图都是正方形结构,同一行的“E”是全等图形且对应着同一个视力值,不同的检测距离需要不同的视力表.

    (1)、素材1:国际通用的视力表以5米为检测距离,任选视力表中7个视力值n , 测得对应行的“E”形图边长b(mm),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如图1.

    探究1:检测距离为5米时,归纳nb的关系式,并求视力值1.2所对应行的“E”形图边长.

    (2)、素材2:图2为视网膜成像示意图,在检测视力时,眼睛能看清最小“E”形图所成的角叫做分辨视角,视力值与分辨视角(分)的对应关系近似满足n=1θ(0.5θ10)

    探究2:当n1.0时,属于正常视力,根据函数增减性写出对应的分辨视角的范围.

    (3)、素材3:如图3,当确定时,在A处用边长为b1的I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B处用边长为b2的Ⅱ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

    探究3:若检测距离为3米,求视力值1.2所对应行的“E”形图边长.

  • 16. 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的任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思想和解题方法,用数形结合方法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解决更加广泛领域的问题.

    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设有两只电阻,分到为R1R2 , 问并联后的电阻值R是多少?

    我们可以利用公式1R=1R1+1R2求得R的值,也可以设计一种图形直接得出结果,具体如下:如图①,在直线l上任取两点A,B,分别过点A,B作直线l的垂线,并在这两条垂线上分别截取AC=R1,BD=R2 , 且点C,D位于直线l的同侧,连接AD,BC,交于点E , 过点EEF直线l , 则线段EF的长度就是并联后的电阻值R

    证明:EFl,CAl

    EFB=CAB=90°

    EBF=CBA

    EBF~CBA(依据1),

    BFAB=EFAC(依据2).

    同理可得::AFAB=EFBD

    BFAB+AFAB=EFAC+EFBD
    I=EFAC+EFBD
    1EF=1AC+1BD
    即:1R=1R1+1R2.

    (1)、上面证明过程中的“依据1”和“依据2”分别是谁:

    依据1:.
    依据2:.

    (2)、如图②,两个电阻并联在同一电路中,已知R1=3千欧,R2=6千欧,请在图③中(1个单位长度代表1千欧)画出表示该电路图中总阻值R的线段长.

    (3)、受以上作图法的启发,小明提出了已知R1和R,求R2的一种作图方法,如图④,作△ABC,使∠C=90°,AC=BC=R1 , 过点B作BC的垂线,并在垂线上截取BD=R,使点D与点A在直线BC的同一侧,作射线AD,交CB的延长线于点E,则BE即为R2 . 你认为他的方法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加以证明;若不正确,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