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深秋已至,我翻来覆 , 难以入眠,对秋日的夜色有了些许qǐ盼,来到院子里,看到墙上的爬山虎,色彩与夏日碧玉似的绿截然不同,而是换上了烟霞般的藻红。“霜重色愈浓”,不错的,这一片叶子红得浓烈,红得làn  màn , 像把终年贮蓄的红色全拿出来了。秋风吹起,这一把把红色的小扇子随风起舞,它们被秋风吹得左右攲斜。于是那红色流动起来,真是美不胜收,我确信,这与夏日时的风采不能混为一谈。风停了,夕阳染红了云xiāo。仿佛化了妆的爬山虎,沐浴在霞光里,显得绚丽而又空灵。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翻来覆去 B、截然不同 C、贮蓄 D、空灵
  • 2.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沾衣欲湿杏花雨,。(志南和尚《绝句》)
    (3)、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4)、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点暮春时节,渲染离别氛围的诗句是“”。
    (6)、刘禹锡《秋词》一诗中,表达诗人乐观豪迈的开阔胸襟和锐意进取的高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7)、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书写了诗人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
  •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尊君、舍弟、敝人、见教、愚见”都属于谦辞。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代表诗集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等。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春秋》《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 4. 阅读下面《朝花夕拾》选段,完成相关问题。

    ①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③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④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1)、选段分别描写了四个人物,下面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衍太太    ②寿镜吾    ③阿长     ④藤野先生 B、①阿长      ②藤野先生   ③杨二嫂    ④范爱农 C、①衍太太    ②范爱农    ③杨二嫂    ④寿镜吾 D、①阿长     ②寿镜吾     ③衍太太    ④藤野先生
    (2)、如果鲁迅要发一条名为“温暖回忆”的朋友圈,怀念对他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下面《朝花夕拾》中的哪两个人物入选?请选出两个人物并结合名著内容说明理由。

    长妈妈    寿镜吾老先生    衍太太    陈莲河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秋雨浥园

    胡启涌

    ①浥园适合下一场秋雨,淅淅沥沥,轻轻悄悄。漫步园中,园名中湿润之意的“浥”字,会让你与王维和他湿淋淋的诗句撞个满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浥园中没有客舍,只有楼台亭榭,小桥曲径,但少不了“柳色新”。水边亭旁,万千丝绦就是一道道垂帘,遮不住帘外的漫漫秋气。

    ②浥园静静地藏在贵州省湄潭县的一个大山湾里,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山水相融,花草繁茂。偌大的浥园里摆放有两万多尊奇石,姿态各异,巧夺天工。我们要顺着一条青石满铺的小路朝前走去,才算真正贴近了浥园。一洼碧水之侧,生长着一棵苍苍古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树下放着几把木质椅子,没有上漆,素色可亲,方便游人乘凉遮雨。抬头望去,只见古树的“腰”部,赫然横出一枝斜斜地伸向水面,细碎而密匝的树叶拒绝了秋雨的渗漏。湖边的一位钓客,独享着这把巨伞悠然垂钓。我们悄悄地绕过他的身后,沿着石板小路,往浥园深处走去。

    ③不规则的青石板小路,活脱脱像郑板桥醉酒后的一幅佯狂之作,任性恣意而个性十足。小路在浥园的一个拐角处悄然隐去,一座临水楼台蓦然出现,翘角飞檐,青瓦覆盖,一排排瓦沟,一道道瓦垄,如起伏有韵的麦浪,在一派烟雨中铺陈开去。檐角上面,星星点点的苔藓在秋雨滋润下绿意喜人,给亭子添了几许生动。雨顺着瓦当滴落下来,急时如线,缓时如珠,落在残荷上滴嗒滴嗒,如玑坠盘。湖面升起袅袅水雾,微风吹来,水雾轻曼而起,挂在亭子的檐角上飘飘荡荡。水中成群的锦鲤,习惯了游人投食,觉察到水面人影晃动便争着游来,“哗哗哗”地搅皱了一湖澹澹秋水。兴起的水波以最慢的节奏朝着岸边荡去,芦苇开始随波摇晃,早想登场的芦花顺势离枝起舞,把白色的绒球交给湖面,交给秋雨。漾动的苇丛中,突地窜出几只褐色的水鸟,贴水起飞划出一道道水痕,还没等人看清,又躲进了另一片芦苇丛中。与秋雨一起袭来的,还有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置身浥园,蓦然间觉得自己已变成了一根芦苇。

    ④浥园已交给了一场秋雨,不急不缓,像一个秋天里欲说还休的缠绵故事。这种淅沥小雨就不用带伞了,我们与小雨同行,惬意地穿过曲廊,走过小桥。在浥园,奇石是主角,独个的,连体的,高耸的,玲珑的,秀如纤云重重叠叠,巧似走禽天趣可掬。园中的奇石不空不透,憨拙厚实,皆在本地采集而获。园中一尊三丈多高的石门是浥园的镇园之宝,拙厚天成,令人叹绝。秋雨给石门增添了几许湿润,用手摸去滑滑的,我相信这是石门不会轻易示人的灵性,在绵绵秋雨中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⑤穿过石门,依旧是一段曲曲的石板路,驻足望去,尽头处起伏如波的围墙,随弯就弯,顺山而上,白墙青瓦,花窗镶嵌。丛丛芭蕉宽大夸张的叶片,遮去了一段白墙,接受着秋雨的洗礼。凤尾竹依墙而生,在雨里静默着。一棵落尽叶子的柿树,擎起一树红红的柿子,如灯笼盏盏在不远处“亮”着,时时给山里的鸟儿照着觅食的路。秋雨中,能做一只小鸟从浥园飞过都是幸福的。

    ⑥秋雨渐渐大了些,石板小路上绽开水花朵朵。我们急急地奔向一座别致的小木屋,躲雨檐下时,抬头瞥见门楣上悬挂着一块书有“小楼昨夜听秋雨”的匾牌,字体古朴,雨意潇潇,这正是听雨的好去处。走进小屋,室内窗明几净,一架古琴摆放其间,靠墙的书架上满是诗书。一个绿釉双耳束颈花瓶里,斜插着一枝开得恰到好处的丹桂,放在临窗的地方。正中一张条形的栗色茶几上,红茶一壶刚刚泡上,飘漫的热气,正好的汤色,与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雨声,一起凝望秋雨喂养的浥园。

    ⑦透过小木屋的落地窗,风景尽现眼前。窗前的一根紫藤尽情舒展着,几丛菊花开得十分自信,流淌满园的从容和恬淡让我隐隐心动,一些美妙的思绪,随着浮动的氤氲轻轻漫来。雨疏风轻,窸窣,就像一阵湿漉漉耳语,酥软而富有情趣,园听得懂,我也听得懂。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5月13日,有删改)

    (1)、下列景物不是作者在浥园看到的一项是(    )
    A、姿态各异的奇石 B、起伏有韵的麦浪 C、叶片宽大的芭蕉 D、随波摇晃的芦苇
    (2)、下列对作者游踪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青石板路→临水楼台→曲廊小桥→石门→石板路→小木屋 B、青石板路→曲廊小桥→临水楼台→石门→石板路→小木屋 C、青石板路→临水楼台→石门→石板路→围墙尽头→小木屋 D、青石板路→临水楼台→曲廊小桥→石门→围墙尽头→小木屋
    (3)、文中许多景物描写细腻、生动,你的同桌被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吸引,但又说不出好在哪里,请你告诉他。
    (4)、文学作品往往把表达的意旨蕴含在关键词句中。文章结尾画线句中“我”听懂了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②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③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缝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④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

    ⑤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有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结构极其简单,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它一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文章有改动)

    【注释】①榫卯(sǔn  mǎo):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文章除“连接”这一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可达到的两种功效。
    (2)、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第⑧段中“迄今为止”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化用诗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⑦段在全文中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榫卯在建筑技术层面的介绍,引出下文对榫卯衍生出的文化内涵的介绍。 C、榫卯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完全不需要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D、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为之折服的同时领悟到很多事物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世说新语》)

    【乙】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五,谏父曰:“祖有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 , 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的。

    (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B、【甲】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乙】文中原谷的父母最后后悔了,并将自己的父亲载了回来。 D、【乙】文中的原谷采用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的方法说服了他的父亲。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3)、【乙】文原谷的父亲最后为什么载祖归养?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感悟?
  •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词中“□”处填入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2)、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义进行分析。

三、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 9. 某校七(2)班开展“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什么是朋友?古人云:“同门(师)曰朋,同志曰友。”就是说在一起读书的叫“朋”,有共同的理想、志向和抱负的叫“友”。古人有许多称谓来表达彼此间的关系,请你仿照示例,根据提示填空。

    【示例】生死之交:有着同生共死交情的朋友。

    :交情不深,仅见面点点头、打个招呼的朋友。

    :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为名利。

    (2)、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尤其是青少年酷爱网上交友聊天。网上交友的确更方便,但也有很多弊端,如果就此问题让你来发表意见,你会怎么提醒同学?
    (3)、下面是一份班委会出的通知,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修改。

    通知七(2)班全体同学: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我班准备将于118日下午在学校多功能教室开展“有朋自远方来”专题学习活动 , 请各位同学准时参加。

    2024年11月6日

    七(2)班班委会

    ①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通知中有一处内容不够详细,请指出。

    ③通知的格式有一处错误,请指出。

四、写作能力(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进入初中,小文觉得自己的“社恐”悄然消失了。记得开学第一天,老师让同学们做自我介绍,从未在公共场合发言的他尝试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获了很多掌声。从那之后,腼腆内向的他尝试着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尝试着主动与人交往……,小文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了。

    进入中学以来,你也一定有过很多次的尝试,请回忆自己“尝试”的经历及由此带来的感悟。

    请以“我的尝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