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宾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21分)

  • 1. 阅读长见识,书香能致远。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一)信念之光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解放军锐不可当,敌人纷纷kuì退,我们领略到战士们必胜的革命信念;在《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只顾享乐,不学无术,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失望、无奈的心情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在《美丽的颜色》中,居里夫妇在简陋的棚屋中实验 , 持之以恒,最终发现了镭,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信念的力量。

    (二)人性之美

    朱德的母亲一生勤劳持家,任劳任怨,可谓民族英雄的贤母;藤野先生虽然不修边幅,但是为人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人性之美,散发光辉。

    (三)古文之妙

    吴均妙笔生花,我们得以品味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时间的年轮刻着前行的足迹,苏轼夜游承天寺,虽隔千年,但仍教会了我们面对困境应泰然处之。通过生长在陡峭山峰上的松柏,使人们坚持理想、保持本性。阅读古代诗文中的优美篇章,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1)、阅读上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kuì退    ②

    (2)、语段(一)和(二)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

    ①不辍   ②奇山异水

    (4)、请你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信念”有关的两句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

    ①滴水石穿当有时   ②初心如磐创未来

    ③脚下行程千里远    ④信念为灯引航向

    (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朱德的母亲一生勤劳持家,任劳任怨,可谓民族英雄的贤母。 B、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失望、无奈的心情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C、通过生长在陡峭山峰上的松柏,使人们坚持理想、保持本性。 D、藤野先生虽然不修边幅,但是为人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
  • 2.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主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景物

    诗人王绩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写下了:“树树皆秋色,

    ”,呈现出山林秋景的清冷。

    《野望》

    (人名)登黄鹤眺江渚,写下了:“③ , 芳草萋萋鹦鹉洲”,体现了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黄鹤楼》

    情怀

    外出远游者,或许可以从李白的“④ , 万里送行舟”两句中得到些许慰藉;孤独问边的王维,为大漠雄浑风光所震撼,目睹“⑤ , ⑥”的奇丽之后,慷慨悲壮之情油然而生;徜徉于富春江奇山异水的吴均,颇有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⑦ , 窥谷忘反”。可见,大美山川不只怡情,也可移情。

    《渡荆门送别》

    《使至塞上》

    《与朱元思书》

    哲思

    刘桢的“岂不罹凝寒?⑧”告诉我们,生活中不乏严寒,就看你有无与之抗衡的品性。

    《赠从弟》(其二)

    曹操认识到即使年老,亦不可“苟活”,生命的意义在于奋发有为,你我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⑨ , ⑩。”

    《龟虽寿》

二、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茶经》第一次系统性地总结了唐及唐以前茶生产的技术与经验,书中内容涵盖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茶从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品饮艺术等,让茶文化上升到一个全新阶段。

    在《茶经˙一之源)中,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的功能以药用、食用、饮用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让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大众网”2023.3.5)

    【材料二】

    隋唐以后茶饮更为普及,上至皇室,下至百姓,无不爱茶,品茶论茶也成为一时风尚。

    唐代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多不用泡,而是煎煮。饮茶时,先将茶饼碾碎成茶末,起锅煮水并时刻留意水沸的程度,一沸时“调之以盐味”,二沸盛出一碗水将茶末投放到锅中煎煮,再沸时将之前盛出的水倒回锅内“育其华”。

    宋元时期延续了用唐代以茶末制茶的传统,茶臼等形象在宋元诗歌、壁画中屡见不鲜。待明清煮茶之法兴起后,茶叶不再需要研磨饮用,茶臼便慢慢退场。不过,今天很多地方还保留了擂茶的

    传统,在擂茶的工具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茶臼的身影。

    更为常见的研茶工具当属茶碾。《茶经˙四之器》中说“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近来考古还发现了不少陶瓷质茶碾,可见有唐一代茶道兴盛,以陶瓷、木石为材质的茶碾更便于使用和传播。

    中国人爱茶,爱其清雅甘醇的品性、爱其余韵悠长的回味,还有理藏心底念念不忘的家的味道,正如林语堂先生曾经写道:“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2023.3.3)

    【材料三】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的建议围绕“推动中国茶走向世界”展开。

    “茶叶出口,文化先行。”谈及做深茶文化,做强茶品牌,石濡菲建议,一方面,加强中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推进茶园建设与生态乡村、健康养生及文化和旅游建设相结合,打造茶文旅景点,形成一批与旅游融合的发展基地。石濡菲认为,提升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可以在充分阐释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的内涵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重点瞄准华人华侨较多的东盟区域。同时,要用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各种平台,加大海外推广,推动符合国际健康趋势的茶叶品牌建设。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23.3.7)

    (1)、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茶经》总结了唐及唐以前茶的知识和经验,涵盖茶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等。 B、在《茶经˙一之源》中,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让茶事成为修身养性的重要载体。 C、隋唐以后茶饮更为普及,使得皇室,百姓爱茶、品茶、论茶成为社会一时风尚。 D、明清饮茶方式多用煎煮之法,需用茶臼先将茶饼碾碎成茶末,再待“三沸”后才能饮用。
    (2)、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 B、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很多”,准确地体现了擂茶的传统被保存下来。 C、《茶经˙四之器》的引句,表明“茶碾”有史料依据,更具真实性。 D、引用林语堂的话,说明了中国人爱茶,爱其品性,回味、回家味的特点。
    (3)、阅读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目前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 4.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中学时代

    季羡林

    ①我幼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小学毕业时是1923年,我12岁。当时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赫赫有名,为众人艳羡追逐的地方,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敢报考正谊中学,这所学校绰号不佳:“破正谊”,与“烂育英”相映成双。

    ②破正谊确实有点“破”,首先是教员水平不高。有一个教生物的教员把“玫瑰”读为jiukuai,可见一斑。但也并非全破。校长鞠思敏先生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人品道德,有口皆碑;民族气节,远近传扬。他生活极为俭朴,布衣粗食,不改其乐。他立下了一条规定:每周一早晨上课前,召集全校学生,集合在操场上,听他讲话。他讲的都是为人处世、爱国爱乡的大道理,从不间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会有良好的影响。

    ③我从小学到初中,不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考试从来没有得过甲等第一名,大概都是在甲等第三四名或乙等第一二名之间。我也根本没有独占鳌头的欲望。到了正谊以后,此地的环境更给我提供了最佳游乐的场所。校址在大明湖南岸,校内清溪流贯,绿树成荫;校后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岸边荷塘星罗棋布,芦苇青翠茂密;水中多鱼虾、青蛙,正是我戏乐的天堂。我家住南城,中午不回家吃饭,家里穷,每天只给铜板数枚,做午餐费。我以一个铜板买锅饼一块,一个铜板买一碗炸丸子或豆腐脑,站在担旁,仓促食之,然后奔到校后湖滨去钓虾,钓青蛙。虾是齐白石笔下的那一种,有两个长夹,但虾是水族的蠢材,我只需用苇秆挑逗,虾就张开一只夹,把苇秆夹住,任我将它提出水面,决不放松。钓青蛙也极容易,只需把做衣服用的针敲弯,抓一只苍蝇,穿在上面,向着蹲坐在荷叶上的青蛙,来回抖动,青蛙食性一起,跳起来猛吞针上的苍蝇,立即被我生擒活捉。我沉湎于这种游戏,其乐融融。至于考个甲等乙等,则于我如浮云了。

    ④但是,叔父对我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正谊有一位教高年级国文的教员,姓徐,对古文很有造诣。他在课余办了一个讲习班,专讲《左传》《战国策》《史记》一类的古籍,每月收几块钱的学费,学习时间是在下午4点下课以后。叔父要我也报了名。每天正课完毕以后,再上一两个小时的课,学习上面说的那一些古代典籍,现在已经记不清楚,究竟学习了多长的时间,好像时间不是太长。有多少收获,也说不清楚了。

    ⑤就这样,虽然我自己在学习上并不勤奋,然而,为环境所迫,反正是够忙的。每天从学校回到家中,匆匆吃过晚饭,又赶回城里学英文。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精力旺盛到超过需要。在一天奔波之余,每天晚9点下课后,还不赶紧回家,而是在灯火通明的十里长街上,看看商店的橱窗,慢腾腾地走回家。虽然囊中无钱,看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能过一过眼瘾,饱一饱眼福。

    ⑥叔父显然认为,这样对我的学习压力还不够大,必须再加点码。他亲自为我选了一些古文,讲宋明理学的居多,亲手用毛笔正楷抄成一本书,名之曰《课侄选文》,有空闲时,亲口给我讲授。他坐,我站,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要说我真感兴趣,那是谎话。这些文章对我来说,远远比不上叔父称之为“闲书”的那一批《彭公案》《济公传》等等有趣。我往往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偷看这些书。

    ⑦我在正谊中学读了两年半书就毕业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我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从来不想争上游,实际上却从未沦为下游。最后离开了我的大虾和青蛙,我毕业了。

    ⑧告别了我青少年时期的一个值得怀念的阶段,我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当年我15岁,时间是1926年。

    (选文有删改)

    (1)、请根据第③~⑥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原因

    “我”心理或表现

    到校后湖滨去钓虾,钓青蛙

    家住南城,家里穷,中午不回家吃饭,

    参加徐教员的课余讲习班

    有多少收获,也说不清楚了

    叔父认为我学习压力还不够大

    不感兴趣

    (2)、请仿照课文示例,结合第②段的相关内容说说校长鞠思敏先生对你的影响。

    示例: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校内清溪流贯,绿树成荫;校后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岸边荷塘星罗棋布,芦苇青翠茂密。

    (4)、文中第⑦段提到“求学”是“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请结合季羡林的求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描写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颈联细致描写乱花缤纷,芳草初生,表现花草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尾联“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西湖暮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D、诗文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景物,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2)、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你把它们找出来,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①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 , 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②宴集之地,时正谊书院犹未启也。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 , 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③,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减)【注释】①芸:沈复的妻子②大宪行台:清代地方官员对总督或巡抚的称谓③波心:水中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解衣睡实是界之仙都 B、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微颔之 C、为大宪行台宴集地无丝竹乱耳 D、曲径入后狼止前狼又至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虽未直接提及作者与张怀民友情之深厚,但他俩似乎心有灵犀。 B、乙文写“令老仆约守者”“老仆前导”,由此可见作者对出行之用心。 C、甲、乙两文加点的“闲人”指的是清闲无事,以寄情山水为乐之人。 D、甲、乙两文都记叙了作者出游赏月,但“夜游”的原因是不相同的。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请简要概括甲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5)、亲近自然,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请结合两文的内容,说说作者在亲近自然中所获得的感想。

三、综合(10分)

  • 7. 阅读是一首诗,一首无韵的诗。用心去阅读,真诚感悟,才能品出书本中知识。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开展“读书改变人生”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展示读书笔记】小阳同学在班会上展示名著阅读笔记,请你将有关内容补充完整。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又名① , 书中写道:“他是个面容清瘦,看上去很像林肯式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        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他”指的人物是②

    书中又写道:“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③。”

    (2)、【任务二:阅读实践中话诚信】某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为本次活动设计三种活动形式。

    (示例)活动形式: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漫画展览。

    活动形式一:活动形式二:活动形式三:

    (3)、【任务三:思辩名著阅读】学校布置八年级(2)班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的同学认为名著阅读花的时间长,且远离自己的生活,不如多刷题,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同学则认为名著是中华经典,教我们铭历史,怀家国,严律己。请你就以上“名著阅读”的观点表达你的看法,写一段80字以内的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四、写作(5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一个高大的背影、一段难忘的往事、一处绝美的风景、一本喜爱的名著、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深刻的教训……点点滴滴的画面,总能触动我们的心底。

    请以“触动我心底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