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了“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关键词。由此可推测该同学研究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 2. 《史记》记载,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有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就把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舜,而没传给自己无德无才的儿子。这反映了(  )
    A、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尧舜禹都是治水功臣 C、尧舜按照世袭的方式传位 D、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
  • 3. 中原地区的原始农业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至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相当发达。探究这段历史的主要依据是(  )
    A、炎帝、黄帝的古史传说 B、《史记》的记载 C、这一地区出土的陶器等 D、纪录片《河姆渡》
  • 4. 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有关于海城仙人洞遗址的介绍,有一幅图片是穿孔项链。由此判定与其年代基本重合的遗址是(  )

    A、郧县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 5. 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 6.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 7.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B、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历史学家的著述
  • 8. 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9.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观察下面“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的彩陶”示意图,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原始农业的地区 B、距今5300年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兴起 C、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华夏民族是在不断地交往中融合而成
  • 10. 某班同学对史前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题目,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B、《河姆渡遗址:杂交水稻的源远流长》 C、《半坡遗址:领略半地穴式建筑的智慧》 D、《神话与传说:历史研究的可靠依据》
  • 11. 某微信公众号有一篇推文的标题为《在这里读懂中国最早王朝》,据此推测这篇文章介绍的最有可能是(       )
    A、二里头夏都遗址 B、安阳殷墟博物馆 C、秦始皇陵博物院 D、南越王墓博物馆
  • 12.  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 13.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它不仅介绍了数百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与此相对应的理念是( )
    A、孔子:仁者爱人 B、老子:道法自然 C、孟子:民贵君轻 D、墨子:反对相互攻伐
  • 14.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 15.  商鞅变法前,在秦国与魏国的第二次河西之战中,50 万秦军被5 万魏武卒所打败。变法后,秦魏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国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被天下惊呼为“锐士”。这种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是 ( )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 D、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 16. “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此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不耻下问 B、谦虚好学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 17.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孔子主张“仁”、有教无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治”,墨子主张“兼爱”。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争霸 B、私学的兴起 C、井田制废除 D、社会大变革

二、材料分析题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

    材料二:【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

    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如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2)、将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划线处填写推论中字母即可)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

    图2:;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

    图3:;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提炼一个主题。
  • 1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发现]

    材料一:

    [远古传说]

    材料二:

    传说一: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

    传说二:大禹治水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总结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

    (1)、材料一中三幅图的考古发掘各属于哪一大河流域?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何特点?
    (2)、写出材料二传说一中的战役发生的地点。这场战役的胜利最终使黄帝、炎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怎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二中的传说二,概括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的原因。
    (4)、考古发现和远古传说对我们了解历史各有什么作用?
  • 20. 循着历史留下的印记,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材料四 秦昭王时,蜀郡郡守李冰总结以往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某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的主体是将途经某地的岷江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某地的安全。

    材料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摘编自《孟子》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代表的是我国哪两个王朝的遗址?
    (2)、结合所学回答图一青铜器的历史地位,图二青铜器出土的地点,图三文物最早的发现者是谁。谈谈你对这些图片所反映信息的感受
    (3)、根据材料三并依据所学,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影响。(至少答出两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座水利工程的作用。
    (5)、材料五反映了孟子政治上怎样的主张?他认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 21. 文字的出现、思想学术的繁荣都是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摘编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编》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