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尼雅遗址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在此发现了中原的丝绸,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毛织品、珊瑚、壁画……罗马的料珠,古印度的简牍文书等。这说明(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中外交流极大促进了思想进步 C、西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D、汉政府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2. 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起点是( )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大都3. 有人说,它的设立表明早在2 000 多年前,汉朝就对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和治理,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它”指的是( )A、西域都护府 B、刺史 C、御史大夫 D、盐铁官4. 《汉书》记载,疏勒国有“市列”。所谓市列,就是市场中的店铺,其按种类将商品陈列出来营销。市列中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琳琅满目。这些物品大量出现在西域是因为( )A、诸侯国势力削弱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海外贸易的兴盛5. 两汉时期,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 B、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C、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D、武力安天下的情怀6.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来了。”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 )A、统一之路 B、扩张之路 C、文化之路 D、商贸之路7.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A、蒙恬北击匈奴 B、张骞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贸易 D、甘英出使大秦8. 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9. 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促进了西域发展 C、推动了物种交流 D、完成了最初使命10.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这反映出丝绸之路的开通( )A、导致了物资匮乏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加剧了民族矛盾 D、瓦解了匈奴势力11.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西域的勇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A、儒学尊崇地位确立 B、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 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12.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图
材料二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材料三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根据材料一,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河西走廊→ →中亚、西亚→。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汉代丝绸之路交流的特点及影响。(3)、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申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