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奉节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 1. 据考古发现,北京猿人在体质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各部位进化不平衡的特征。其中,他们的四肢进化较快,上肢上臂骨、锁骨等具有与现代人相似的形状,且相似的程度较之下肢更大。这些特征表明,北京人能够(     )
    A、长时保存火种 B、制作各类工具 C、直立行走劳动 D、结成群体生活
  • 2. 文物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下列文物可共同印证河姆渡居民(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A、能修建干栏式建筑 B、会制作精美的陶器 C、会制作骨器艺术品 D、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 3. 《史记·周本纪》记载:“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师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据此可知,分封制度(     )
    A、以宗亲功臣为分封对象 B、赋予诸侯较大自主权 C、规定了诸侯须尽的义务 D、扩大了西周统治范围
  • 4.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为此,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发行了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纪念封(如下图)。甲骨文之所以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因为它(     )

    A、出土于殷墟、山东等地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反映了商周的历史信息 D、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 5. 考古资料表明,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农具的出土,种类、数量众多,其地域范围超过当时的七个诸侯国。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出现了诸侯争霸局面 B、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C、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 D、秦国成为最强诸侯国
  • 6.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其中指出,它“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这一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秦长城
  • 7.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下列思想家中,所持思想主张与商鞅相近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 8. 郡县制是秦汉以降历代王朝基本的行政制度。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最大限度上保证国家治理的效益,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材料解释了郡县制实施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 9. 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时都注意减少大工程的兴建和用兵。文帝时,每三年才征发一次徭役。景帝时,将始役年龄推迟至二十岁。这些举措(     )
    A、促使西汉治世局面的产生 B、避免了汉初经济的衰败 C、导致汉朝的人口迅速增长 D、免除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 10. 如图所示为《汉代讲经图》画像砖,它反映了汉朝国家治理的相关举措。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拓展了西汉的版图 B、确立了儒学主导地位 C、改善了西汉的财政 D、解除了诸侯王的威胁
  • 11. 东汉初期,在地方,把州由监察区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由中央向各州派遣刺史,为具有统理郡国职能的地方行政长官。刺史可不经三公直接向皇帝奏事。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C、导致外戚势力膨胀 D、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
  • 12. 《三国志·华佗传》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剖开)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片刻)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这一记载说明东汉时期(     )
    A、佛教得到广泛的传播 B、建立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C、书法已成为一门艺术 D、外科手术的技术水平高超
  • 13. 《宋书》“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会(会稽,今绍兴)土带海傍湖……膏腴上地,亩直一金”。材料反映了南朝时期(     )
    A、北方遭受长期战乱 B、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 14. 无论是开凿技艺还是开凿内容,云冈石窟都蕴含着胡汉杂糅的历史内涵,石窟内既体现汉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散逸着少数民族建筑或雄浑壮阔、或精巧柔美的气息。云冈石窟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当时(     )
    A、雕刻艺术的兴起 B、北方经济的繁荣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南方政局的稳定
  • 15.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秦朝李斯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B、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 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30分,第18题12分,共70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

    这件陶盘内的盘龙图象,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它是以蛇为主体,综合了鳄、羊、鸟等动物的部分特征所组成的复合图腾……这与夏人在陶寺墓地时期的社会性质,即部落联盟阶段,也是正相适应的。

    ——王克林《龙图腾与夏族的起源》

    (1)史料按照呈现方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材料一图片所示的“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是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某校七年级同学从材料一得出“早在部落联盟以前的原始社会,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交流和融合”的结论。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论的正确之处和有误之处。

    材料二   (丝绸之路打通之后)汉代长安和罗马不仅是两个地点,更主要的是两种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系统。中国在汉代以后对西方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艺术的输入和本土化,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冲撞交流和融合,都为中原本土文化艺术的振兴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以继承了华夏文化的汉文化为根基的嬗变,汉之后的各个朝代出现多种文化的融合交流,其主流是沿着中国化的文化经脉流淌。

    ——摘编自程金城、段凌颖《轴心时代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及启示》

    (2)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西方的宗教艺术在汉代以前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中原文化不断和其他文化碰撞交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C.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了西域地区。

    (3)中华民族的开放气质首先在汉朝得到充分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为汉朝发展对外交往做出贡献的两位历史人物。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使我国北方的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活力。在北魏立国初,鲜卑人与中原地区人民的区别还是有些明显的,但经过孝文帝拓跋宏的这一系列改革,通过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使鲜卑落后的文化大为改观,也使鲜卑人与中原地区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大发展。

    ——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4)根据材料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5)综上,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 17.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某校七年级开展以“文明·创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新·思想】

    老子

    (儒家)

    墨子(墨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1)根据以上表格中“代表人物(学派)”的方式,请将表格中①②处内容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填写完整。根据以上资料,指出三家学派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任务二   新·时代】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2)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   

    B.秦长城和战国时各诸侯国修建的长城没有承接关系。

    (3)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时期修筑长城的历史作用。

    【任务三   新·科技】

    在纸出现之前,书写材料是竹简、木牍、缣帛,价格昂贵且携带储藏都不方便,制约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汉武帝至汉宣帝时代,已有植物纤维纸,至迟在汉宣帝时代已掌握了麻纸的制作技术。东汉和帝时,担任尚方令的宦官蔡伦指导工匠们用树皮、麻布等为原料,制作出更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从此开创了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由纸取代了简帛。中国的造纸术,此后东传朝鲜、日本,西传阿拉伯、欧洲,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一大贡献。

    ——樊树志《国史概要》

    (4)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书写材料发生的变化,并概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5)综上,请谈谈我们青年学生如何实现对中华文明的不断创新。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6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意思是秦始皇、汉武帝的武功甚盛,军事成就卓著,但文治方面显得欠缺。“略输文采”是毛泽东用“词”从一个侧面来批判封建制度。

    1964年6月,在接见外宾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1975年,毛泽东又谈到,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

    ——据汪建新《〈沁园春·雪〉解析》等整编

    (1)、根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的“武功甚盛,军事成就卓著”所指的具体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的“武功”。
    (2)、材料表明,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除“武功”外,还有怎样的评价?
    (3)、综上,我们从中学到了哪些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