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课时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巩固。
-
1. 如何有序地进行“有目的地阅读”?请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那些跟阅读目的关联不大的内容或不重要的材料不用特别关注。
确定了阅读内容后,要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来展开仔细阅读。
“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来读。
得出重要信息后,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还可查找资料加以判断、补充。
可以选择阅读的方法有:寻找中心句、圈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
2. 说话不用“说”。(1)、用表示“说”的词语来代替“说”。①她不敢跟爸爸顶嘴,只能小声:“这事儿又不是我的错。”
②爷爷把书包递给我,再三我:“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哦!”
(2)、用说话时的心理、神态来代替“说”。①“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
②“事已至此,我现在也没有办法了!”张华把两手一摊,一脸的。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生写作文切忌胡编乱造。 B、做眼保健操可以预防不近视。 C、张老师的个性是豪爽的人。 D、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和挺直的胸膛走来。4. 加点的词语重复使用,这样写的好处是( )。(多选)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
拂的声音。
A、更加鲜明地表达感情。 B、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C、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D、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5. 文文将参加“向革命英雄致敬”演讲比赛,以下能帮她取得好成绩的有( )(多选)A、文文确定了以“缅怀革命先烈,牢记初心使命”为主题的演讲内容。 B、文文在讲到革命先烈与敌人战斗的场面时,语气变得激昂高亢。 C、文文拜访了当地的老红军,并将他当年的革命故事引用到自己的演讲当中。 D、文文认为自己的演讲稿准备得很充分,不需要练习,演讲时随机应变就好。6.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1)、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7. 了解故事内容,按顺序排列。(1)、翻越五岭 爬雪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2)、跳下悬崖 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顶峰歼敌 痛击敌人(3)、群众游行 阅兵式 宣读公告 群众入场8.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仿写。(1)、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仿写:沙漠里十分荒凉,只看见 , 只看见。
(2)、我看见了他(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仿写:
(3)、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仿写:
9.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郝营长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让孩子们在灯光底下学习。”(改为转述句)(2)、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3)、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和老人等。(修改病句)(4)、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改为比喻句)10. 根据情境填入恰当的句子。(1)、“ , 。”作为一名军人,我相信,如果祖国有难,我和我的战友们必定挺身而出,浴血战场。(2)、敬爱的周总理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为我们树立了“ , ”的光辉榜样,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无限爱戴。这样的爱国名句我还知道: , 。 , 。11. 照样子,抄写下面的句子,并署名。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二、阅读。
-
12.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练习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
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2)、读句子,按照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读这首诗,我心潮 péng pài。面对 xiōng yǒng的河水、yǎng气稀bó的雪山、páo xiào的子弹,红军没有 zhòu眉,没有qū服。lóng lóng炮火中,他们tǎng着鲜血,挥舞着革命的旗zhì。党领导下的队伍就是yì立不倒diāo像,就是永不xī灭的明灯。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①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
②“万水千山”是指红军长征渡过了一万条河,爬过了一千座山。
③“逶迤”“细浪”“磅礴”“泥丸”四个词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④“尽开颜”写出了红军胜利会师的喜悦,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4)、读《七律·长征》,学长征精神。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追求新颖、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 D、团结一致、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5)、诗人描述长征波澜壮阔的场面,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诗中先以“ , ”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再现了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通过描写过五岭、、、、翻岷山,表现出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6)、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请你再写出一句他创作的诗词。13. 课外阅读。①大伯曾是一名志愿军,1951年1月初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他是连长。那天,他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在限定时间内将一批军用物资送到战火正酣的前线去。//
②当晚,在甲屯里附近的铁路桥旁,大伯带人拦截了一列火车。打开车门的瞬间,他怔住了:火车上有三十几名从前线运下来的伤员,他们身上缠着绷带,倚靠在车厢壁上。但是,他还是咬着牙说:“对不起,这列火车被征用了!”这时,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女军人,拒绝说:“不行,他们都是重伤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尽快把他们送到后方去。”他说:“可是,不赶快把这批武器弹药、食品药品送到前线,将会有更多战士失去生命!”她却瞪着他:“我不管,我有责任保护这些重伤员。你执行任务,我也执行任务,你为什么非要中断我的任务?”他不敢瞅她,也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
③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叫,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④正当大伯左右为难之际,一个人从担架上咕咚滚下车来。他艰难地睁开肿胀的双眼说:“都别争了,我叫夏天光,是116师团职参谋,所有人都听我的。前方战事要紧,全部下车。”
⑤即刻,那些东倒西歪的伤病员们纷纷行动了起来。有的伤员用手臂支撑着身体挪下了火车,有的伤员艰难地翻动身体滚下了火车,有的伤员匍匐着爬到车厢门口掉下了火车,还有不能动的伤员在担架上呻吟着,让战友抬他下火车……
⑥很快,车厢被清空了。//
⑦大伯急忙带领战士装好物资,叮嘱他们在原地等着列车返回。火车一路鸣笛,准时将物资送向了战火纷飞的前线。//
⑧从前线返回,他指挥列车驶向那座桥。他跳下列车,四下张望。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莱枯枝。
⑨“人呢!”他喊。他把嗓子都喊哑了。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下来。“都死啦!炸死啦!美国鬼子的‘黑寡妇’飞机,一颗燃烧弹,就把这些孩子全都炸死啦!多好的中国孩子啊!”一位朝鲜阿妈趔趄着走来告诉了他这个噩耗。//
⑩几十年过去了,大伯九十多岁了。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大伯留下遗言:“我有个愿望,死后封要把我埋在那座桥头,和她,和那些牺牲的战士在一起。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在朝鲜战场牺牲的那么多志愿军战士,很多都是无名英雄!”//
(1)、文中用“//”将短文分成了五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把情节图补充完整。接受任务→→→→留下遗言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填空。①大伯“左右为难”,是因为如果征用火车,;如果不征用火车,。
②“噩耗”指。
(3)、读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这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短文第⑤段既有对人物的群体描写,又有个体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5)、给这篇短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最恰当的选项是( )。A、我的大伯 B、运送物资 C、英雄无名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
【材料二】山河为碑,历史为证。击退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战胜自然环境的严酷挑战,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cuì)火成钢,80年前的那场伟大远征,创造了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坚定执着顽强进取的伟大史诗。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达到理想的彼岸,还必须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
长征永远在路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摘自人民网)
(1)、材料一反映的是长征途中的哪些事件?请依次写出来。① ② ③
(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向我们传递的信息。(3)、“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指的是什么?找出来。为此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分条进行列举(至少两条)。15. 为传承革命文化,你参加了“手握红色经典,赓续红色薪火”语文活动。(1)、【活动一:致敬英烈——那些被铭记的过往】在他们心里、百姓为重、生命为轻、责任为重、安危最轻、“五人”抗敌史、跳崖真英雄、你们是中国的骄傲!
以上是一班同学写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颁奖词中的五人分别指。这五个壮士出自课文《》。这篇课文写出五位壮士对祖国、人民的留恋、热爱与忠诚,对群众与部队成功转移的欣慰和完成任务的欣喜。
(2)、【活动二:歌以咏志——青春有诗,还有远方】二班同学朗诵了近代革命者叶挺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四歌〉(如图)。这首诗告诉我们:。
(3)、【活动三:见字如面——习章中的长征精神】三班同学将(七律·长征)的部分诗句刻成了印章,请将下列印章按诗句正确顺序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