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 2. 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这类工具的出现表明(       )
    A、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D、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 3.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4. 《中国考古通论》提及,中国从春秋开始冶铸铁器,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这说明了(   )
    A、铁器取代青铜器 B、铁制工具流行 C、铁器用于祭祀 D、铁器技术先进
  • 5.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齐桓公意在(   )
    A、维护国家统一 B、谋取霸主地位 C、为周天子服务 D、发展齐国经济
  • 6. 春秋时期,《相牛经》中记载“水牛肚大尾背最有力”,反映出当时判定牛品种优良与否的标志为是否“有力”。据此推断当时的牛用于(   )
    A、祭祀 B、殉牲 C、食用 D、耕作
  • 7.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 8. 下列与“秦晋之好”“尊王攘夷”“卧薪尝胆”等成语相关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春秋争霸 C、战国兼并 D、秦灭六国
  • 9. 《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 10. 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周王室权力衰微 B、郑国国君成为霸主 C、周桓王霸道好战 D、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 11.  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人民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
    A、冶炼工艺十分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12. 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在《战国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 B、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D、水利工程数量日渐激增
  • 13. 春秋时期,晋文公娶了狄人(周边的少数民族)女为妻,在位时完成了对狄人部落的安抚;春秋晚期,南方长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楚国,也开始接受中原的文化,采用中原的礼法等。以上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晋国和楚国友好相处 B、晋国成为诸侯霸主 C、晋文公得到天子认可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三
    齐桓公:任用管仲主持国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周王室政治地位发生的变化,写出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三,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的相同点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