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荀子》中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句话反映了(  )
    A、禅让制的传说 B、世袭制的确立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确立
  • 2. 武王把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周围。武王此举旨在(   )
    A、奖赏有功之臣 B、巩固国家政权 C、明确分封范围 D、扩大统治区域
  • 3.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 粤语“食九大簋”代表饭菜极其丰盛。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周王朝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说明(   )
    A、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 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 C、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 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
  • 5.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反映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治国经验不足 B、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C、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D、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
  • 6. 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 7. 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qui)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含量高。这体现出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 B、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 C、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D、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
  • 8. 《尚书·禹贡》记载禹的贡献不仅仅是治水,还有划分“九州”“五服”,扩大统治疆域。上述现象反映了( )
    A、神话传说日益受到重视 B、时代变迁中历史记录出现讹误 C、早期国家的建立 D、社会混乱需要精神寄托
  • 9.  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 10.  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 11.  《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这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12.  西周时期的礼制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春秋时,郑庄公开始享用九鼎,此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B、春秋时期青铜铸造业越来越发达 C、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更加开放 D、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 13.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亡国的原因均是暴政

二、材料分析题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材料二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其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1)、 材料一示意图中A、B 两地分别位于今天我国的省和省,C、D 两个诸侯国分别是和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人设计这一套统治机制的目的。
    (3)、 指出与材料三中“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