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5.3 善用法律 同步探究学案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1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梳理
-
1. 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查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2.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3.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自主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并在教材中标画。
-
4.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怎么做?(3点)5. 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哪些?6. 什么是诉讼?7. 诉讼的重要性?8.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诉讼手段维护合法权益?9. 诉讼通常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指什么?10. 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11. 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为什么要善于斗争?12. 面对违法犯罪时,青少年怎么做?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14.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15. 我们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些什么?16. 我们应形成怎样的法治文化导向?17. 我们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哪些角色?
三、合作探究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1月20日,怀化为退休党员干部的唐某某被告知为密接者、必须居家不得外出的情况下,不遵守疫情防控规定擅自外出,不规范戴口罩出入公共场所。多次出入市场、药店、银行等公共场所,搭乘公交车,不扫场所码、不规范戴口罩,期间多次露出口鼻与他人近距离交谈,在公共场所吐痰、抹鼻涕,造成怀化疫情传播,致大量人员感染,怀化市民纷纷责骂“唐不死”。目前,唐某某已被怀化市公安机关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依法立案。
(1)、唐某某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请说明理由。(2)、请从法律角度谈谈,如果发现类似唐某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办?为什么?(3)、该案件给我们什么启示?请你谈一点体会。四、达标测评
-
19. 校园欺凌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如何让躲在“隐秘角落”的校园欺凌现象被更多阳光照射,这启示我们青少年( )
①遇到不法侵害及时向媒体提起诉讼 ②增强法治观念,学会依法维权
③不袖手旁观,遇见校园欺凌伸援手 ④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 我们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而容易受到伤害。这要求我们( )①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②面对不法侵害,要忍气吞声,任其所为
③面对不法侵害,要用智慧保护自己
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 当发现有人可能正在吸毒或实施涉及毒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我们应当( )A、事不关己,装作没看见 B、尽快离开,确保安全情况下报警 C、好奇上前去看个究竟 D、马上阻止其违法犯罪行为22. 阅读下图,面对校园暴力,你的建议是( )A、息事宁人,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 B、依法维权,依照程序维护合法权益 C、以暴制暴,用更暴力的方式回击 D、忍气吞声,以不了了之的方式解决23. 有一天放学路上,你发现两个社会青年正在勒索你的同学,你应该( )A、装作没看见,溜之大吉 B、立即向周围的成年人求助 C、立即上前与两名青年搏斗 D、把自己兜里的钱给两青年24. 邹某在某医美机构进行脸部美容手术后出现外眼角畸形等症状。之后,邹某将该医美机构诉至法院,获得赔偿74948元。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在面对各种违法犯罪时,要及时躲避 B、诉讼是公民维护合法权益的唯一途径 C、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D、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5. 青少年遇到违法犯罪的事情,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及时拨打110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B、保护好作案现场 C、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到底 D、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涉嫌电信网络诈骗,将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犯罪分子利用新型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利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网络黑灰产业交易等实施诈骗,钻管理漏洞,已经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预防和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你我同行。这告诉我们( )①提高辨别能力,防止上当受骗
②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守法
③知法守法,远离网络生活
④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之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7. 青少年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即要讲究智斗。下列较为妥当的方法是( )①学会用“110”报警,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帮助
②保护好违法犯罪的现场或证据
③与违法犯罪分子周旋,以赢得充裕时间
④奋不顾身地阻止犯罪分子逃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8. “警察叔叔,帮帮忙,我妈被骗了还不听劝!”一名12岁少年到派出所报案,称自己的母亲遭遇了电信诈骗。随后,在民警的及时阻拦下,其家庭避免了经济损失。对这名少年的做法,下列评价合理的是( )①机智灵活,善于借助外力保护家庭财产
②懂得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律解决问题
③明辨是非,有原则,举报父母的违法行为
④有较强责任感,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五、提升训练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校八年级学生小明,中午放学回家时,发现门已被打开。他感到很奇怪:“爸爸出差了,妈妈中午不回家,门为什么开了?”他轻轻地从虚掩的门缝往屋里看,见一个陌生男人正在家里翻东西,家里的东西被弄得乱七八糟。
材料二 小吴初中时因父母离婚疏忽管教,沉迷于网络,他常在家开着很大的声音打游戏到深夜,因扰民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后来在外打工,开车出去办事时因闯红灯被交警依法处5000元罚款。后来又因持刀入室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3万。
(1)、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2)、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不法侵害,你会如何进行自我保护?(3)、请找出材料二中小吴的违法行为并根据违的法进行分类。(4)、为避免发生类似小吴的行为,请你给同龄人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30. 【做守法公民】某班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通过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剖析,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法不可违】2021年11月,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因犯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预防犯罪】据相关报道,校园暴力事件中,75%发生于中学生之间;而在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是主要原因,占55%;在暴力事件产生的危害中,不及时有效制止或改正,往往容易带来更严重的社会危害,甚至会走上犯罪之路。
【善用法律】据调查,在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中,54%的人选择向家长或者老师反映,14%的人选择向他人或警方求助,但仍有25%的人选择忍气吞声,甚至还有7%的人选择伺机报复。调查结果让警方意识到,不少未成年犯罪的隐患可能就源于此处。
(1)、材料中五名被告人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该行为具有的特征有:、、。(2)、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影响恶劣,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3)、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权?31. 生活离不开法律,请看中学生小明一天的“所历”“所闻”回答问题。情境一 小明在去上学的路上,被几个年龄大几岁的人拦住搜身,被抢去身上仅有的10元钱,他们还要小明第二天带50元钱交给他们。
情景二 晚上,小明放学回到家里,叔叔说他把5万元钱借给了朋友,到了约定还款时间,该朋友躲起来不见面、甚至拖延时间不接电话,叔叔计划将朋友软禁起来,迫使他还钱。
(1)、阅读情景一请你为小明摆脱困境提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2)、阅读情景二你是否同意小明叔叔的做法?请说明理由。你会建议小明叔叔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