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重庆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09 类型:高考真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风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深受西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 2. 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 3. 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 4. 王安石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无作好,天作恶。无偏无觉,无反无侧”。人也同本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要反映了王安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 5. 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其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人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酸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 6. 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面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 7. 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得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A、寻求英美帮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 8.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 9. 下图反映的是1995-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 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
  • 10. 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的西欧诸国(   )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 C、王宽鼓励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
  • 11. 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面,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 12. 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大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并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 13. 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名单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掣造国家认同的基础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 14. 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 15. 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播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件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C、揭示历史复杂面向 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

二、非选择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雍的现象。万历三十七年(1609),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公里积沙被抓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

    ——据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清末民初有6个堡寨、421个村宅、近10万亩农田遭埋压危害。沙区层民为求生计,背扛肩挑,移沙造地,垒石防沙护田,散压柴草挡风救苗,依然不改“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景象。金鸡滩村马德宽借风移沙造田,或扬沙移丘,或背驮士石压沙,早出晚归,奋战10余年,夺地20余亩,微产杂粮,仍不解贫。

    ——摘编自《榆林市志》

    材料三

    1953年后,埃及政府对治沙实施政策扶植,并对各省的土地开发建设局实行系统领导,协调治沙。埃及还成立了专门的沙漠研究中心,从1979年起建立了5个沙漠士地开发技术实验推广示范中心。这些研究机构与推广示范中心紧密配合,研究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应用。此外,埃及还从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美国、法国等组织和国家获取资金、技术、设备及优质种源等。埃及开发沙农业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郝晋珉等编著《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地。石光银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多措并举,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道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中国对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据任仲文编《千秋伟业百年风华》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陕北治沙的背景及效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民初榆林治沙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埃及治沙的历史经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在毛乌素沙地治沙的意义。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城的公共建筑规划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共和时期,罗马缺少奢华壮丽的建筑物,但罗马人并未感到困扰。原因在于,在元老院这一具有寡头性质的集体议事机构中,没有任何元老能通过斥资修建纪念建筑来彰暴自己的地位,这样做不仅无法赢得同侪的尊重,反而会引发对其权力野心的负面观感。另外,如果政府全库右闭罢次入利生活的基础设施,或者改善公共道路。如果有人主持修建一个大型供水渠,他一定会赢得公民们的称赞。

    ——摘编自【英】麦克伊书迪《古典世界的城市:从地图探寻文明的细节》

    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令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视渭河为“天汉"

    ——摘编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材料三

    陪都核心,由两汉迄今,均在两江汇流处。城市中心,偏今日陕西街、林路一带,此为本市发展之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移动,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此为发展中之第二期。民国十七年(1928)划定新市区范围,新市区之开辟系由沿江趋向内陆公路,车站与轮船码头,互争雄长,此为发展之第三期。二十二年重划市区,以巴县城郊,江北附,及南岸五塘,划归市政府管辖,此为发展之第四期。二十六年国府西迁,复于二十九年将市区扩大,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此为发展之第五期。而迁建区则北达北确,南至南温泉,东起广阳坝,西抵白市驿,此大陪都之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可预期为发展之第六期。(如图2)

    图2

    ——摘自《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材料四

    1922年,国际田园城市与城市规划协会召开会议,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让田园城市在全球开花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欧洲广到非洲城市规划中。这些城市具有相同之处:一个中央政府办公区以及相邻的商业办公区和中心购物区,它们被低密度的欧洲居住区包围。非洲人聚集的“非洲大院”相对较小,被分隔于城市一侧,通过诸如铁路这样的实质性屏障,尽可能远地和欧洲区分隔开来。

    ——摘编自【英】霍尔《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重庆城区扩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推行“田园城市"规划的后果。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服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集》

    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