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0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 1. 积累与运用

    语文天地,走进便是风景。莫怀戚一家四口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田埂上那弯弯曲曲、深深浅浅的脚印似花瓣一般散发着亲情的馨香;北海的菊花,花团锦簇 , 在秋风中开得làn màn①,好像母亲看到史铁生走出人生阴影露出的欣wèi②笑脸;济南的冬天天气温晴 , 而绍兴却很冷,年少的鲁迅正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那白颊的性子很zào③的“张飞鸟”,养不过夜就死了……只要留心观察,细心悔悟 , 语文处处皆美景。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弯弯曲曲 B、花团锦簇 C、温晴 D、悔悟
  • 2.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3)、 ,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他们的草屋,  , 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
  •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是散文家、学者、诗人,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等。 B、谢太傅,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汉政治家。 C、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如“饭疏食,饮水”;热水为“汤”。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二、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 4. 整本书阅读
    (1)、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是( )

    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

    A、《朝花夕拾》中的寿镜吾 B、《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 C、《朝花夕拾》中的陈莲河 D、《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
    (2)、中国式父亲的望子成龙心理,在《朝花夕拾》中也有体现。请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简述书中“我”父亲的具体表现。
  • 5. 现代文阅读

    寻 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一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吗,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不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化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自己: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文中多处引用诗句,下列有引出后文早春景色特点解说作用的诗句是( )
    A、今朝腊月春意动 B、燕北地寒生草迟 C、燕山雪花大如席 D、草色遥看近却无
    (2)、通读全文,关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B、看到衰草——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C、渐近林边——心情失落 D、遥见草色——感悟春天
    (3)、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落在林边了?

    (4)、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的情感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6. 现代文阅读

    犁尖上的往事

    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牲畜、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锤子,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转眼谷雨到了,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阳雀子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耀眼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农谚说:“冬天双手不闲,春天吃穿不难。”

    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卸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人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喷射着炙热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口。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经典美文》,有改动)

    (1)、父亲在谷雨时节进行的农事活动是( )
    A、擦拭、敲打犁头 B、犁田 C、上油保养犁头 D、新铸犁头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的情境。 B、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农民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土地的深情。 C、文中两处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虽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 D、现在的机械化农业不需要使用犁这样的传统农具,对此作者有着深深的遗憾。
    (4)、作者对“铸犁头”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 7. 古代诗文阅读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节选自《论语》)

    (1)、下列不属于孔子“四忧”的一项是( )
    A、不侍奉双亲 B、不去研讨学问 C、听到道义不能追随 D、有缺点而不能改正
    (2)、从上述四章《论语》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分条列出。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不能改择其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B、仁以己任可以师矣(《<论语>十二章》) C、者不惑人不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D、死而后待君久不至,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 8. 诗歌鉴赏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②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根竹竿那么高。③相倚:形容荷叶层层地依偎在一起。④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⑤侬:我。⑥披襟:敞开衣襟。⑦拦得:挡住,承受。⑧碧伞:指荷叶。

    (1)、这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景色是( )
    A、秋日暮景 B、荷与西风 C、落日烟柳 D、细草摇头
    (2)、以上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第一首诗中“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诗人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第二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你结合诗歌分析。

三、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 9. 学校开展“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请你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请根据下表介绍两种参赛形式。要求:信息完整,连贯通顺,思路清晰,适当加入衔接词。

    个人朗诵

    集体朗诵

    班内选一名学生参赛。

    以班级为单位。

    比赛得分计入团体总分,同时可作为个人奖评选依据。

    比赛得分计入班级团体总分。

    (2)、以下是主持人对比赛意义的发言提纲,其中与其他选项衔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3)、赛后有小记者对观众进行了采访,以下提问和回答的语言中有一处表达不妥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小记者:①你好!②请问作为观众看到大家的表现,你认为大家的整体表现如何?

    观众:③我认为大家的整体表现都非常好精彩,可以看出准备得十分充分和用心。④当中还有几个同学是我们班的呢。

四、写作能力(60分

  • 10. 亲爱的同学,回顾初中的校园生活,你有没有遇到过令你佩服的人?这个人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同学,也许是其他人,甚至可能是你自己。请以《你真让人佩服!》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⑴紧扣标题,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你”这个人;

    ⑵交代来龙去脉,突出“你”这个人让人“佩服”的原因;

    ⑶文章思路清晰,详略得当;

    ⑷严禁抄袭和套作;

    ⑸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