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旭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9-0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是求异,研究集体认同则是求同。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别人,而是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认同”是中国文学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或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种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式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
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这样推理,也可能没有体系性、理论性。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期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达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逆境或不公平待遇,其实不平所指甚广。钱钟书说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不平则鸣”是指处于不平常、不平静之境,总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但历来对于“不平则鸣”往往是一种有所偏重的接受,即倾向把“不平”理解为不公平或逆境。这种选择性的接受是一种集体认同。它与倾向于选择“穷而后工”“诗能穷人”的认同是出于相同的集体心理,都认为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而写作者则应经过困苦和磨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这种集体认同,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诗歌与诗人的集体理想,对诗人的想象与期待及对诗歌的价值判断:诗是一种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寄托。
在古代中国,“诗人”是一个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它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承受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须有所担当和牺牲。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而建构的诗人的“宿命”,其本质正是古人对于文学使命的一种积极期待。集体认同包括“反向认同”,即在批评某事物背后寄寓其正面理想。对于文人的贬责也是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的典例。在中国古代语境中,“诗人”与“文人”既有关联又有差别。“诗人”往往带有悲剧性,受到同情和尊重,而“文人”则普遍受到贬责和卑视。诸如“文人无行”“文人相轻”等就是这类代代相传的集体话语。文人自身也对“文人”持否定态度,南朝范晔“常耻作文士”,而且也“无意于文名”。但古代也有很多为“文人”辩护的情况。如刘勰就对“文人无行”之说予以反驳。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既列“文人相轻”之目,又列“文人相推”之典。但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对文人群体污名化的倾向邦公到中国古人的替语认间,甚至成为至今流行的成语俗话。在“文人”话题中所表现出的焦虑,誉威了古人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所有对文人的批评或文人的自我否定都是基于一个参照系,一个隐在的标准和理想。古代文人是从早期士人发展、分化而来的,“士”在古代是一个有崇高意义的词语。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传统“士人”就是“文人”的参照系,古人以士人为理想人格,用士人的标准来衡量文人和作出自我期许。但古人对于文人及其文章的批评并非仅是世俗的蔑视,其实还包含对文人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人格的期待,以及对文人积极用世、对文章经世致用的期待。古人对于文人的批判其实是出于理想而对文人表达一种期待和文人对于建功立业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将殊的“反向认同”。
集体认同是对诸多事实的选择与取舍,集体认同所表达的,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不是统计学上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诗人”与“文人”的期待,表达的是一种文学信仰与理想。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是古人对中国文学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的表达,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中国古代有许多文学批评并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而是以群体性文化记忆的形式存在。 C、“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中的“这些”,指好作品反映悲苦生活,作者必须经过苦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 D、集体认同不是基于完全事实的逻辑推理,因而得出的并非科学结论,只是主观层面上的一种价值判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观点或评价一旦成为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它就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事实认定。 B、古人因为喜好而作出的选择即“部分事实”,它具有更多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因而在“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中选择了前者。 C、文人的污名化倾向受到中国古人的认同,如“文人相轻”等贬义成语甚至流传至今,这说明人们有些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沿袭。 D、以反向认同的形式,把“士人”作为参照要求“文人”体现了古人对文人的期待以及文人自我期许方面积极的价值取向。(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的韩愈“不平则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报任安书》) B、“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朱熹《诗集传序》) C、“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序》) D、“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郑燮《题画》)(4)、2023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反响热烈,但影片中可爱萌化的少年杜甫形象也引起了部分观众的非议,电影中的小杜甫可爱、开朗又好动,与传统文学中的杜甫形象差异较大。请结合材料对引发非议的原因做简要分析。(5)、假如要编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读物供青少年学生阅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亮剑(节选)
都梁
李云龙突围后,带领残存的30多人撤往二营驻地桃树沟。
对于独立团来说,这次亏吃大了,政委赵刚负了重伤,人已经奄奄一息了。李云龙派出一个排的兵力护送赵刚去总部医院治伤,他对昏迷中的赵刚说:“老赵,你去安心养伤,你千万要挺住呀,你答应过我,不把鬼子赶跑,咱俩谁也不许死,你听见没有?你他娘的别装熊,想一撒手就走了?门也没有,这太不够朋友了,告诉你,你生是独立团的人,死是独立团的鬼,躲到哪儿也要把你抓回来。想当逃兵?绝对不行,只许你活着,不许你死,你听见没有?求你啦,老赵……”
李云龙哭了,眼泪成串地滚落在胸前。
送走了赵刚,李云龙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一天谁也不许进门,饭不吃,水也不喝,叶子烟卷的大炮一支接一支地抽,半开的窗户像个正在生火的大烟囱,突突地往外冒烟。
这次团部被袭,牺牲了五十多人,警卫排几乎全部阵亡,团部人员阵亡了一半,连断后掩护的炊事员老王都牺牲了,一想起这事,李云龙的心就在痛苦地抽搐,他在反省自己。李云龙的怒火在胸中翻腾,娘的,这次团部差点儿让人连锅端了,政委负了重伤,老子连老婆都让人抓了。这次不能就这么算了,要当了缩头乌龟,以后就别在这一带混了。什么他娘的特种部队?莫非是三头六臂?不是爹妈生的血肉之躯?就算他山本特工队是钢打的核桃,老子也要把你砸碎吞了。你小子不知死,竟逃进了平安县城,这晋西北是这么容易来的吗?既然来了就别想走了。
傍晚时分,李云龙猛地推开房门,大吼一声:“通讯班集合!”李云龙把几个通讯员全部派出去,命令各营、连、排迅速归建,有重要作战任务。两天以后,独立团集结完毕。
独立团要攻打县城,它开辟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内的地方武装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就轰轰烈烈地干起来。而县城的日本守军一遭到攻击,各地的守军就要来增援,而周边的几个游击区都有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的地方部队,都有人数庞大的县大队、区小队、民兵等地方武装。虽然八路军和国民党军之间根本没有协同作战的命令,八路军内部的通讯能力很差,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之间的联络也很差,周边游击区的各部根本不知道这里有个李云龙要攻击县城。但只要日军从自己眼前的据点里出来,就不能让他痛痛快快地走路,见了便宜能不占吗?于是,晋西北的八路军各部,国民党军各部,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包括啸聚山林的土匪山大王全都卷了进去,晋西北真乱套了。
攻打县城的战斗先在北门打响,顷刻之间,其他三个方向也传来爆豆般的枪声。城上城下轻重机枪对射打得飞沙走石,几个梯次的爆破组冒着弹雨前仆后继,伤亡一开始就很大。爆破手们不断地中弹倒下,新的爆破手又不顾死活地冲上去,这是场硬碰硬的战斗,双方都玩儿了命。一个爆破手拖着被重机枪打断的双腿,艰难地爬近城墙根,守军慌了,成串的手榴弹落下来,负伤的爆破手没等手榴弹爆炸就拉着了导火索……“轰”地一声巨大的爆炸,城墙出现一个巨大的V字型缺口,攻击部队潮水般地冲上去,又一片片地倒下……
此时,以平安县城为中心,方圆几百里内打成了一锅粥。
楚云飞得到情报,太原日军一个联队已前来增援平安县城。楚云飞吃了一惊,日军一个联队的兵力增援,说明平安县城遭到攻击,守军已经吃不住了,是哪支部队吃了豹子胆?就这么不管不顾干上了?
楚云飞心想,肯定是李云龙,这小子够楞的,居然连声招呼都不打,就这么自顾自地干了起来,就你那一个团,兵力够用吗?楚云飞心里有些不满,这小子简直目中无人,虽说双方时有摩擦,好歹算是友军吧?这不是看不起我楚某吗?他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不满归不满,忙还是要帮的,何况鬼子要从他的地盘上过,总得留下点买路钱吧?
“鬼子既然送上门来,咱们设伏干他一仗如何?”楚云飞对参谋长林志强说。
“团座,咱们一个团对付鬼子一个联队[注] , 这不是闹着玩的,兵力对比是1:1呀,赔本儿的买卖可不能干,请团座三思。”林志强不同意。
“当然,我也不打算赔本儿,咱们来个梯次配置,分段阻击,给李云龙那小子赢得点儿时间。”
林志强说:“团座,咱和八路军井水不犯河水,帮他的忙干什么?”
“这李云龙还算条汉子,中国军队要是多几个李云龙这样的军官,这场战争就好打多了,准备战斗吧。”楚云飞下了决心。
国民党军358团刚刚进入阵地,前面就打响了。李云龙派出的打援部队和日军接上火了。这是独立团一连和县大队、区小队组成的阻击部队,人数只有几百人,而日军却是整整一个联队,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激战。
整整四个小时,八路军的阻击部队死战不退,日军的重炮把阵地炸成一片火海,以大队为单位轮番攻击,战士们从被炸塌的工事中钻出来,用机枪、步枪、集束手榴弹顽强阻击。负责阻击的八路军指挥员拒绝了358团的换防建议,声称他们奉命阻击8个小时,只有到时间才能撤退,除非他们全部阵亡。
这支八路军小部队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楚云飞在望远镜中看到最后的几个战士拉响了集束手榴弹和冲上阵地的日军士兵同归于尽,他感慨万端,一想到有朝一日要和这样的部队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他不由得暗暗心惊。
(节选自《亮剑》第七章,有删改)
[注释]抗战时期,日军一个标准联队约3800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刚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李云龙哭得眼泪成串滚落,体现了李赵二人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 B、独立团要攻打县城,它开辟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内的地方武装都跟着一起进攻、阻击,说明八路军深得人心。 C、八路军内部的通讯能力很差,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之间的联络也很差,这说明了八路军的抗战很艰难。 D、楚云飞看到八路军部队为完成阻击任务死战不退,他既感慨八路军的英勇,又痛恨国民党部队的懦弱。(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后就别在这一带混了”“什么他娘的特种部队”等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主人公李云龙鲜明的人物形象。 B、“一个爆破手拖着被重机枪打断的双腿,艰难地爬近城墙根”这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也表现了战斗的惨烈。 C、林志强认为已方伏击增援的日军是“赔本儿的买卖”,这也从侧面说明了358团战斗力不如敌人,打起来会输给对方。 D、文中李云龙是一个“圆形人物”,他既有面对战友身负重伤时的铁汉柔情,也有面对强大敌人时敢于“亮剑”的英勇无畏。(3)、虽然楚云飞在文中笔墨不多,但他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请简析楚云飞的人物形象。(4)、“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在小说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 B、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 C、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 D、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早,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处死他,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 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5)、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钱谦益①
海角崖山②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③?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注]①钱谦益(1582—1664),明末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后降清,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②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大规模海战,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陨落,元军最终统一整个中国。③槎,竹筏,船只。
(1)、下列关于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地点暗示南明败亡的历史事件,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调子极为沉痛。 B、颔联“无”“有”相对,委婉道出了诗人的艰难处境以及降与不降的矛盾心情。 C、颈联巧用析字法,将“明”字巧妙拆分为“日月”,既借“日、月”之宏大景象传情,又借“明”隐含故国之思,一语双关。 D、尾联用典,借嫦娥想要回来却无处可回,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无限凄楚。(2)、首联中的“从今也不属中华”虽平白无华,却意蕴深沉,又统领全篇。请结合该句对全诗结构内容与情感进行赏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 , ”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3)、《登岳阳楼》中“ , ”写出了杜甫对时局动荡的忧思,并为之登楼感伤。(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消除弟子们的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儿,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来的正好,你把这些花瓣儿都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 , 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 , 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1)、下列句子中的“不过”与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网络玄幻想象力丰富,不过其负载的社会价值有待提升。 B、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人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C、追求荣誉固然重要,但再高的荣誉也高不过祖国的需要。 D、经过一段治疗,病人的精神有所改观,不过胃口不大好。(2)、上面语段出自某版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将画线句子修改为“有人的地方儿什么没有?”,请问你认为哪种版本更好呢?为什么?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红楼梦》这座 A 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美不胜收,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形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可以看到这部不朽巨著的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B ,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而他对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也 C ,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贾宝玉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颜色以红色为主,而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红色容易联想到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是最能体现贾宝玉热情奔放性格的服饰颜色。其次,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色服饰岂不正是他为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最后,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贾宝玉多着艳丽华贵的服饰,体现了“宝二爷”热情奔放的性情。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得真不错,很可以读一读。 B、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C、他家的新房我去看了,地理位置、整体装修都还可以。 D、“九成熟十成收”,小麦达到九成熟时就可以收割了。(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走宽广的大路,路上人越多越好。等你觉得自己有一定能力了,再去走一走“窄门”,走一走崎岖的山路。 ——余华谈人生中的“窄门”
读了上述名言,正在成长中的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