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3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 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 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 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 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项飚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 D、项飚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飚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附近消失 B、②重建附近 C、③尤其重要 D、④从而做到
    (5)、项飚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
  •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儒家孔子有相似之处,德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孔子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不改初衷,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2)、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3)、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

    【左传】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夏,郑庄公卒。初,祭封人仲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秋九月丁亥,昭公奔卫。己亥,厉公立。

    【公羊传】祭仲者何?郑相也。何以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其为知权奈何?古者郑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借以取其 , 而迁郑焉,而野留。庄公死已葬,祭仲将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缓之则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然后有郑国。古人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权者何?权者反于经 , 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谷梁传】宋人者,宋公也。其曰人何也?贬之也。曰突,贱之也。曰归,易辞也。祭仲易其事,权在祭仲也。死君难,臣道也,今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郑忽者,世子忽也。其 , 失国也。

    【注】①祭仲:名足,字仲。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亶和郑子婴)为国君。②突:郑厉公的名,庄公次子,昭公(名忽)之弟。③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

    少迂缓A之B则突可C故出D而忽E可故反F然G后有郑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春秋》,记事语言简练,暗含褒贬,称之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B、焉,向他,与《荀子·劝学》“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中的“焉”的用法相同。 C、名,称名、直呼其名,与《谷梁传》“其名,失国也”一句的“名”意思不同。 D、国,有国都、国家等意思。“古者郑处于留”是“国都”,“借以取其”是“国家”。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补充了郑昭公拒绝与齐国联姻这件事,为下文叙述郑昭公君位不保以致被迫离开郑国逃往卫国做了合理的交代和铺垫。 B、宋人对祭仲威逼利诱,迫使他拥立公子突为国君,祭仲只能答应了;而《公羊传》对祭仲这种妥协是认可的,认为是君子之为。 C、“三传”中只有《谷梁传》对“宋人”这一称谓寄寓的态度进行了解读,认为《春秋》对宋庄公称“人”表明了孔子对他的贬抑。 D、同为解经之作,《左传》详以记事,少有议论;《公羊传》和《谷梁传》多用议论借事明理,二者对祭仲是非褒贬并不一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

    ②死君难,臣道也。今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

    (5)、《公羊传》称许祭仲废忽立突的做法为“知权”,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 , 歘见骐驿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该诗约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歘(chuā)见:忽见。④霜蹄:马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知道杜甫爱他的画,故一来告别,二来作画留迹。 B、三、四两句写出韦偃绘画造诣高深,“秃笔”一词透露出其精湛技艺源于勤练不辍。 C、五、六两句描绘马的形象,仰头长嘶的马充满进取的渴望,仿佛千里长途即刻就到。 D、本诗咏马,实际与时事有关,体现了杜甫“沉郁”的诗风。
    (2)、明代文学家钟惺评论该诗尾联“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3)、“”这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是身份很高贵的。
    (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描写六国祖辈创业的艰难、开疆拓土的艰辛。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____。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____;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____。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 , 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长桀溺——(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儒道无论存在多大差异,都能相互依存,形成互补,两千多年来虽然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下面对语段中画横线处的标点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可放在后引号的前面。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2)、反证法会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试分析第二段所用反证法的推理思路。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多次在网上浏览某类材料,大数据就会不断精准推送同类内容,贴心、便捷。

    人们通常喜欢跟与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相似带来熟悉,带来安全感,所谓“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舒服、自在。

    但也有人认为,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认知的闭合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