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世界文化的同化、融合、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人们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往往如此。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因此,我们既不能要求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地道”地理解中国文化,也不能要求中国人像外国人一样理解外国文化,更不能把一切误读都斥之为“不懂”“歪曲”“要不得”,其实,误读往往在文化发展中起很好的推动作用。如茅盾解读尼采的权力意志“唯其人类是有这‘向权力的意志’,所以不愿做奴隶来苟活,要不怕强权去奋斗。要求解放,要求自决都是从这里出发。倘然只是求生,则猪和狗的生活一样也是求生的生活”,这样的解读显然一方面丰富了主体文化,另一方面又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扩展了客体文化的应用范围和解读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误读都会产生积极作用,有时候,误读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悲剧性后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先生曾到欧洲游学,亲自体察了西方的文化现状。回来后写了一本《欧游心影录》,认为西方濒临精神危机,几乎已是朝不保夕,因此大声疾呼,要以中国的“精神文明”去拯救西方的“物质疲惫”。结果并未拯救别人,倒是国内崇奉国粹、热心复古的浪潮大大盛行起来,延缓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全球信息社会的来临,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日益频繁;由于西方发达世界进入后工业社会,在精神方面的自省,并急于寻找文化参照系以寻求新路和反观自身;也由于东方社会的急速发展,逐渐摆脱过去的边缘从属地位,急于更新自己的思想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发现自己,东西文化都将在二十一世纪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材料二:

    汤用彤先生曾历数了外来思想的输入往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因为看见表面的相同而调和”“因为看见不同而冲突”“因再发现真实的相合而调和”。

    应该强调的是,古代中华文明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明,内容丰富,理念、体制与运行机制皆甚为完备,因而具有很强的相对稳定性,其核心部分更是稳定到带有某种保守或顽固的性质。因此,当外来文化系统,特别是异质宗教传入的时候,很容易彼此发生碰撞。古代历史上两次流入中华的外来的高水准的文化,与中华固有的文化传统之间,有着相当深的文化间隔阂与异质,可以称之为文化沟。如何跨越文化沟,就有了共同的轨迹可寻。

    这个共同的轨迹,就是一种文化作伪,即变幻本文化的色彩,甚至披上一件容易与对方文化混同的迷彩服,暗渡陈仓,使对方文化本质的固守警觉性神经遭到麻痹,从而达到向对方渗透、流播的目的。不难看到,无论是汉魏以来佛教文化的传入,还是晚明基督教文化的传入,都是采用这种手段。东汉时期中国典籍的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初期来华的佛教,将自己装扮得与黄老并无二致,因而获得进身之阶,在楚王刘英的上层文化圈内得其所哉,甚至得到了汉明帝的认可。

    事实上,这种麻痹对方的手段是一种双刃武器,往往也会麻痹自己。当你变幻色彩,企图通过混同对方的办法进行渗透时,实际上也在使自己悄悄地发生异变,在适应对方文化环境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某种质的变化。佛教传入中国,特别是传入中原地区以后,逐渐实现了它的中国化,从而展现了它文化系统内核的魅力,它与儒学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使之深深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还有一种现象,叫作文明或文化的误读。或也可以称之为文明或文化的错误认同,一般发生在文化引进的一方。明晚期由西方传教士们翻译的儒学以及中国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在西方启蒙运动先驱们那里蒙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光环。那些从未到过中国,也根本无意来华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无意求取中华文明的真经,却有心编撰一部近代文明的新经。而这部文明新经的编撰,又正是当时剧变中的西欧的一种社会需求、一个时代的呼唤,启蒙学者们将传教士隔雾看到的中华文明之花借来,用自己受当时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心态与目光,将这一雾中花进一步加以欧式雾化,终于将其误读成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武器,向着欧洲中世纪的专制、愚昧与黑暗奋勇出击。

    (摘编自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实,中国文化应保留自身的独特性与魅力,而非追求世界文化的同化、融合。 B、在接触外来文化时,原有的“视域”决定了如何选择、切割、认知和解释,误读是不可避免的。 C、文化作伪能变幻本文化色彩,有利于向对方渗透、传播,但也往往会麻痹自己,使本文化产生异变。 D、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达,具有很强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面对外来文化传入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冲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交流的问题,但两者论述的重心不一样。 B、文化误读有时候既能丰富主体文化,也能扩展客体文化的应用范围和解读方式。 C、文化作伪和文化误读都是文化交流中发生在文化引进的一方的常见现象。 D、西方启蒙运动先驱们借来中华文化的目的是抨击欧洲中世纪的专制,愚昧与黑暗。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最先栽培水稻、大豆等作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亚洲的其他地方乃至欧洲等地,同时也分享了来自其他国家的知识和技术。 B、在中国,龙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西方人却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怪物。 C、庞德将“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翻译为“smoke-flowers”(冒烟的花),把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迷人春景渲染得更加浓郁。 D、《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一文中提道,迈森制造的仿中国陶瓷,上面著名的洋葱图案是对中国桃子原图的歪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应如何面对文化碰撞过程中的作伪和误读两种现象。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旬,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少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嗬,还是个私塾嘛。”扛枪的就想往里走。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礼,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牧童唐力非常好学,经常偷偷摸摸在私塾外面听课,老学究也发现了这一点。 B、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再去缠一缠”土匪。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唐力接到张猛子的信,很为难,但是他最终谢绝张猛子去省城发展的邀请,继续留在祠堂教书。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老学究年龄之大,“蠕动”一词写出了老学究的老迈之态。 C、“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既指祠堂干净整洁,也指私塾先生唐力品德高尚,心灵明净。 D、“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肖像描写,衬托出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3)、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21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 , 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 B、举匏樽以相属:连接 C、酾酒江,横槊赋诗 临:面对 D、莫消长也 卒:到底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月出东山之上游赤壁之下 B、惟江上清风 哀吾生须臾 C、扣舷歌之 顺流东也 D、相与枕藉舟中 飘飘如遗世独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窈窕之章 C、白露横江 D、杯盘狼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壬戌:古代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按一定规则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C、孟德:是曹操的名,古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名”是出生时取的,供长辈或自己来称呼的,“字”是供朋友称呼的。 D、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是春秋战国时期,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B、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C、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忧愁凄怆,于是整理好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自然引出悲之所在。 D、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摆脱了赋在句式、声律等方面的束缚,相对自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唐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有感而发,乃作此诗。②王濬: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③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下”“收”“沉”“出”简洁凝练地写出了西晋灭吴的摧枯拉朽之势。 B、“往事”二字,意蕴深厚,直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废兴包含其中,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C、“山形依旧枕寒流”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都表达出一种胜败由人不由天的感慨。 D、本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手法,营造出一种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2)、本诗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都是怀古之作,结合全诗分析“故垒萧萧芦荻秋”与“但寒烟衰草凝绿”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琵琶行(并序)》中用“”一句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听众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用“”一句衬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寂寞。
    (3)、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观点,说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每个人都各有所长,要以能者为师。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8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立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开放与封闭。两个世界,两重境界。开放,如流动的溪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封闭,如一潭死水,终究会变质干涸。 , 两个世界,两重境界。

    (2)、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A、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B、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C、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D、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六、作文(共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老师给同学们看一道作文题。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回答:“挣钱。”第三个工人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同学们看后说:“这材料有深意!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老师笑笑说:“我看不见得。”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