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古建筑群的基本布局单元是“院落”,从普通住宅到府邸官署直到皇宫,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建筑都是如此。功能复杂,需要更多建筑,就增加更多院落,而很少建高楼。所以中国的建筑艺术,一方面表现在建筑实体的构造和装饰上,一方面表现在院落与建筑室内形成的空间里。
明代初创时期皇宫的布局,虽然嘉靖时期作了一些改动,清代乾隆时期有些改建和添加,但是总的格局没有根本的改变。它可以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外围是防御体系,包括筒子河、守卫围房和城墙及其城楼、角楼。城内南部是外朝区域,占地轮廓成凸字形。中轴线上依次有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太和门东的协和门,到达外朝东路文华殿。太和门西的熙和门到西路武英殿。太和殿周围用庑房和大门组成院落,殿前两庑中部,东有体仁阁、西有弘义阁,四角立崇楼。外朝北部是内廷,占地成凹字形,用四条街分成东西并列的五个板块,分别是外东路的南三所、宁寿宫;东路的奉先殿、东六宫;中路的后三宫、御花园;西路的养心殿、西六宫;外西路的慈宁宫与花园、寿安宫和英华殿。另外,外朝和内廷的外围和城内零星地块,安排内阁、内官衙署和手工作坊等服务性用房。
在故宫黄色琉璃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分辨这些大屋顶其实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和硬山,以及单檐、重檐等差别,它们的屋脊上装饰着形式、等级和数量都有讲究的正吻和小兽。这些用厚重的琉璃瓦、泥灰和橡子建成的屋顶,屋角却微微翘起,显出轻盈面貌。我们可以观赏屋檐下形状特异、凹凸有致的斗秩,这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形成明清古建筑檐下的装饰带,又标志了建筑的等级和性质。我们可以观察成排的大木柱之间安装的隔扇和槛窗,它们虽然只不过是门窗而已,但是玲珑剔透的窗格棂花也是造就中国建筑特色的因素。用青砖砌就或用汉白玉包砌的高大台基,庄重地衬托着建筑物,而自身也形成建筑体量和外观的一部分。它周围的汉白玉栏杆呈现着一种有节奏的美感,栏杆拍遍,感慨万千。遍布紫禁城的琉璃花门、影壁、精美的石雕,还有几乎每一座建筑都拥有的建筑彩画,这些丰富而节制的建筑艺术手段,营造了故宫建筑物的个性。
(摘编自晋宏逵《故宫600年营建往事》)
知识链接:
①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且四个斜坡面都是曲面。所谓“正脊”,即屋面前后坡的交线;“垂脊”,即屋顶前(后)坡与左右斜坡的交线。庑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特别重要的建筑。
②歇山式屋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屋顶最边缘分岔的那四条比较短的脊)。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常用于紫禁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
③悬山式屋顶是两坡顶的一种,等级次于歇山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建筑前后出檐,左右两侧山墙也有屋面外出。常用于较为重要的值守用房。
④硬山式屋顶等级最低,其造型与悬山顶类似,但建筑两侧屋面不外露,由砖墙封护,常用于普通值守用房。
⑤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无论屋面有多少条垂脊,最终在屋顶正上方汇聚为一点。攒尖顶没有正脊,不属于正式建筑,被称为杂式建筑,没有等级。多用在亭阁式建筑,园林建筑。
材料二:
故宫古建筑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已有近600年历史,为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故宫古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的一类建筑,故宫则是历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水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在中国古建营造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这种工艺不仅保持着故宫古建筑的原貌,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
其次,故宫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规划设计上,故宫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礼制,反映了皇权至上的伦理观念。其主要建筑,则是附会《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而布置的。而风水、阴阳、五行等的影响,在方位的选定、环境的处理、建筑的装饰、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其三,作为长达491年的明清两代皇宫,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并掌权执政,这里是国家政治中心、权力中枢,曾发生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军国大事、扑朔迷离的宫闱秘闻以及权力斗争的刀光血影。养心殿、军机处、文渊阁、武英殿等都有大量遗物,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文物藏品与帝王,宫廷遗存与典章制度,宫廷文化与时代风貌,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四,故宫与北京城市规划和其他明清皇家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是以故宫为中心、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宫室为主体的城市规划思想。以故宫为中心的中轴线向南延伸,长达7.5公里,成为北京最明显的标志,使城市布局更为稳定,也从形象上强化了“面南而王”“唯我独尊”的帝王意识。故宫不仅是北京的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丰富内涵的核心,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的象征物。
(摘编自郑欣淼《故宫里绵延不断的中华历史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建筑群具有的功能越复杂,需要的建筑就越多,设置的院落也就越多,但偶尔也采用建筑高楼来解决这个问题。 B、故宫的布局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为防御体系区域、外朝区域和内廷区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故宫的布局始终未变。 C、故宫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也让所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上渗透了帝王意识。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故宫古建筑展开说明的,不过二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2)、下列关于古建筑屋顶的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A、B、
C、
D、
(3)、 根据材料内容,推测下列诗句与皇宫中“御花园”相关的一项是( )A、丙申高阁秩干歌,今喜书成邺架罗。 B、祥光浮动紫烟收,禁漏初传午夜筹。 C、月转苍龙阙角西,建章云敛玉绳低。 D、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4)、 中国的建筑主要分为徽派、京派、苏派、晋派、闽派、川派。京派建筑,又称北京建筑、京式建筑,主要分布于北京地区,是北京作为古都的标志性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以故宫为代表的京派建筑具有哪些特色?(5)、 春节假期,北京故宫按照预约、限流、错峰原则有序开放。游客们或亲子同游,或三代共乐,流连于红墙碧瓦之间,拍照打卡,漫游细品,在故宫中体验别样年味。故宫一直以来都是深受人们喜欢的旅游胜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2. 现代文阅读Ⅱ麒麟的舞者
我要描述一种从不曾存在的事物,一种传说中的神兽。
我是说麒麟。你见过吗?一个沉默的老人忽然说:“我会让你看见的!”在老人背后,是一个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村落。走进村里,只有樟树依然长得到处都是。樟树底下已很少住着客家人了,很多人都搬走了,但这个老人偏偏就愿意住在这里,安静地,又异常固执地,守在自家的老屋门口坐着。
他的客家话很难懂。我知道,那是最纯正的古汉语发音,但我听不懂。他的手在空中比划着,我终于听懂了,他是说麒麟。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如果没有麒麟,你永远进入不了一个真正的客家村。我也慢慢知道了,只要你走近这个老人,他就会对你叫一声:“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他以为每个走近他的人,都在打听关于麒麟的消息。或许,在他眼里,麒麟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相信,而是信仰。麒麟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客家人走过的每一条路,最早都是麒麟先走出来的。为了逃避东晋和南朝时代无尽的争战与杀伐,一支客家人在麒麟的引领下,从黄河流域一路跋山涉水,最终抵达了他们的天命之地——樟木头。千百年来的安居乐业,让他们深信,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平安与幸福,凡是麒麟踩过的地方,就会太平吉祥。然而,现在,忽然有了太多诱惑人的事物,谁心里还会装着一只麒麟呢?眼看着,扎麒麟、舞麒麟就要成为这位老人的绝门手艺了。他老了,他已经非常确切地预知了自己的大期,却在这村里找不到一个麒麟的传人!
老人的眼睛睁得老大:“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说这话时,手一直没停。看他的手,瘦,黑,却特别沉着,灵巧。手中的黄竹,从对面晃过来的阳光,在我眼里晃成金黄的一片。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老人先要用黄竹扎出麒麟的头颅,看起来简单,里面的讲究却实在太多,骨架要轻重适当、左右对称,再缝上带有金色鳞片的头皮,还要画上客家人喜爱的鲜艳的图纹……这个过程很烦琐,很漫长。如今,除了这个老人,有谁还会有这样的耐心,花这般的精力来干一件很烦琐、很漫长的事情呢?我看着,想着,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他在麒麟头内暗设了小机关,轻轻触动,麒麟口就可以灵巧地翕合,麒麟的眼睛就开始转动,眼珠子黑亮极了。这麒麟,一下子活了!我感觉到一件事物诞生之前的那种刺激,但我不敢叫出声来。老人沉默地看我一眼,眼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血红。唰地一下,他扯过来一条红布,将麒麟的眼睛蒙住了。
我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头。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我才看到了一只首尾齐全血肉丰满的麒麟……
“我会让你看见的!”
在麒麟的背后,我看见了老人,他的眼里不再是血红,他的眼眶里竟满是泪水。那天,空荡荡的屋场上挤满了从各处回来的客家人。这么多人团团地环绕着一只麒麟,都在啧啧地赞叹;这么多人,都在等待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给麒麟开光!
是时候了。老人点了点头,十几个客家后生便托起麒麟,这是客家人最盛大的仪式。他们来到老人预先选好的一棵古樟树下,供上麒麟和客家先祖的神位。此时,大伙儿都看着老人,老人端起酒,一杯敬天地;一杯敬麒麟;一杯敬大家。然后,老人沉默地看了众人一眼。唰——老人将蒙在麒麟眼上的红布一下揭开了,顷刻间锣鼓敲响了,一股奇异的力量让我的血液沸腾了一下,我看见了那只麒麟,两眼射着奕奕精光。
这只麒麟将舞过每一家客家人的老屋。老人也是麒麟的舞者。麒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一家老少出门奉迎。此时,你看见那个老人挥动着彩棰,边舞边唱,你不知道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神。
麒麟舞动的地方,是一个绝对圣洁的禁区。
此时夜空高远明净。突然有一个黑色的身影闯进了禁区,手里拿着一截树棍模仿着那老人的动作扭动起来,唱了起来。等人们反应过来,才发现是一个不知从哪儿流浪来的疯子,一身邋遢的破西服,还滑稽地打着领带。他丝毫不理会众人的惊愕,只管自己狂舞,歌唱。这样的事好像从未发生过,这是对客家人神灵的亵渎!人多手杂,我没有看清是谁出手了,那猛地一击让我惊悸了一下,他一下仆倒在坚硬的地上,他的疯狂之舞猝然终止了。但很快,他居然又爬了起来,又唱又跳。他的舞蹈里除了疯狂,还有血。他的歌声里有血。月光把刚才发生的情景又重新照亮了一次,这一次动作更猛烈了,他瘦小的身子被倒提起来,一下扔到了老远的地方,嘣地一响,那是以头撞地的声音。他……不会……死吧?我的心在下沉……
这时我看见,老人的眼睛再次变得血红了,他的目光第一次离开他一直虔诚地看着的麒麟,转向了那个疯子。他沉默地看着这个不知来路的疯子,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老人的手,我看见他慢慢地把手伸向那个躺在地上的疯子。我感觉到了这只手的力量,那疯子被他拉起来了,我觉得自己也被他拉起来了,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后来,老人把这个疯子收留了,做了自己的关门弟子。我常去那里看老人教疯子手艺。说到这个徒弟,老人开心得不得了:“你别看他是一个疯子,他可用心了,很多事你都不用教,他看看就明白了,他的心眼豁亮呢!”老人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
这就是我要描述的一种真实,那传说中的麒麟不是别的,是一个客家老人。我也真实地感到了这个客家村落的存在。麒麟是客家人的灵魂,麒麟舞是客家人的灵魂之舞。——她的魂还在。
(取材于陈启文同名小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因为扎麒麟是“很烦琐、很漫长的事情”,所以“我”渐渐的失去了耐心。 B、关于麒麟的传说诠释了麒麟是老人的信仰、客家人的精神图腾的缘由;写找不到麒麟传人,揭示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原因。 C、村子里长得到处都是的樟树和一直不愿搬离的老人相互映衬,他们都是古老村庄的守护者。 D、麒麟开光和舞麒麟的表演过程中重点写老人的动作、神态,突出其对古老图腾的信仰和虔诚。(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写“我”的所思所感,则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性与感染力。 B、小说在首、尾段写到“我要描述”的东西分别为“从不曾存在”和“真实”,貌似矛盾,实际上体现了“我”的认识过程。 C、小说写了从各处回来的客家人的表现,侧面烘托出老人手艺精湛以及客家人对麒麟的虔诚。 D、作者大量运用对比,如过去与现在、老人与其他客家人、老人与麒麟、“我”与疯子等,突出了老人与“我”对传统的坚守。(3)、 反复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反复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4)、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小说中的“疯子”具有独特非凡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与“疯子”相关的事件及其设定为“疯子”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① , 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斫,因攒②而缝。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已,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伊尹、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船骥哉?
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审分览》)
【注】①伛剖背,像驼背人那样受无辜的刑罚。②攒,通“钻”,指锥孔。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意者A君耳B而未之C目邪D为中E大夫F若此G其易也H非晋国之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鼓励、勉励,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劝”的含义相同。 B、危,指险境,与《蜀道难》中“危乎高哉”中“危”字的含义不同。 C、举,指举荐,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中“举”字的含义相同。 D、绝,横渡,与《石钟山记》中“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中的“绝”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明的君王设立赏罚时会考虑实际,如此才能让君臣之间的关系和谐。 B、韩非子认为君王的评判标准、教导、法制都明了易行,他就能够做到没有私心。 C、赵襄子听从任登举荐,召见胆胥己并任命胆胥己为中大夫,是因为他相信任登的为人、品格。 D、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都是身份卑微却有才能的人,他们能够帮助君王建功立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
②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
(5)、两则材料关于“用人”主张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古代诗歌阅读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①;云山摛②锦,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④ , 似二陆⑤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释】①耿耿:明亮。②摛(chī):舒展,铺陈。③漙漙(tuán):形容露水多。④长安:代指宋都汴京。⑤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青时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光”“山色”“晨霜”“朝露”构成一幅旅途早行图,但作者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 B、“凭征鞍无语”与“相顾无言”(《江城子》)写法相同,均为虚写。 C、词中多处用典,以“二陆”自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并化用杜甫诗句,表现作者心理,传达出一种乐观之情。 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2)、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语文老师说:“事物的发展要有限度,在一定范围之内才是最好。”老师解释到过于质朴或者粗俗都不可以,小刚领悟了,其正是《论语·雍也》中的“ , ”。(2)、唐朝时期,朝廷在全国施行击鼓劝农制度。农忙季节,每个村五更便击鼓,百姓听到鼓声,一起下地耕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就体现了这一场景。(3)、很多诗人喜欢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描写景物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这类诗句有“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展出的宋、明两套12卷全本《大唐西域记》,记录了唐代中国主动学习域外文化的探寻之旅。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千年前的玄奘西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超越了对佛学知识的探求,彰显了中国古人对异域文明的向往和对理想主义的渴求。正如玄奘述录“随所游至,略书梗概,举其闻见,记诸慕化”,《大唐西域记》为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留下重要见证。
作为记载公元7世纪南亚西亚等地历史情况最系统、最详细的版本,保存了珍贵史料的《大唐西域记》对于拓宽当时中国人的眼界,反映丝路之上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照《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规模庞大的那烂陀寺遗址和艺术瑰宝阿旃陀石窟等著名文化古迹得以发掘和复原。可以说,《大唐西域记》的问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突出贡献。《大唐西域记》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媒介,见证了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之姿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问世至今1300多年,《大唐西域记》历久弥新,愈加散发版本记史的恒久魅力与联结文明交流的新鲜活力。当下,我们重温《大唐西域记》,这一珍贵典籍焕发新的生命力,发挥出当代更大的价值,让丝路精神从历史走向现实,从世界走向中国,续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的“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B、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D、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7. 语言文字运用Ⅱ长期以来,严肃文学依靠杂志社、出版社、以高校为核心的学术评论圈等,建构出一个自洽的园地。____,往往需要投身学院,接受长时间教育后才能掌握一套“行话”,才具备进圈发言的资格。久而久之,严肃文学一方面在文学史建构、语文教育中不断被经典化,另一方面却逐渐与大众“隔”了开来。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up主,____。从鲁迅到沈从文,从路遥到汪曾祺……这些大家的作品被一遍遍解读,让很多年轻人沉浸其中。一个个尘封在历史中的文学家,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复活”。严肃文学不再如想象中那么遥远。
严肃文学的年轻化,也说明历经碎片化阅读的冲击和网文零食的投喂后,____。他们渴望用严肃文学中极具情境性的画面,对抗现实中的功利和浮躁。同时,走进严肃文学,与文学中的人物对话,与时代对话,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屏蔽嘈杂、抵抗焦虑、回归自我。近年来大火的影视剧《人世间》《平凡的世界》《觉醒年代》等都改编自文学作品。很多年轻人在追究剧后就回归文学阅读本身,体悟文学本身的穿透力、感染力,进而构建起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B、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孙犁《荷花淀》) C、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沈从文《边城》) D、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老舍《茶馆》)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宝藏。”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