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全州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 分)

  •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湖(wú) 要 (sài) 轻 (yín) 甲(wèi) B、港(dí)      战(dū)      红(fěi)    然(qiǎo) C、灭(qiān)    空(lín)     图(qǐ) 锐不可 (dǎng) D、 (zhōng)   杆(wéi) 仲 (cái)    热(chì)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自暴自弃 B、他们俩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C、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 , 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D、小陆真是别有用心 , 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婪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 4.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B、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C、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D、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 5. 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塑料袋虽小,但折射着环保的大命题。

    ②“一个人对待塑料袋的态度,直接反映出他的环保意识的强弱”。

    ③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主动限“塑”,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塑料袋消 耗量, 真正减少环境污染。

    ④面对这一问题, 从外卖平台到餐饮商家都负有责任。 
    ⑤据推算, 我国每周有超过 3 亿份外卖被送出, 如果按每份外卖消耗 1 个塑料袋计算,就会产生 3 亿个塑料袋。

    A、③④⑤②① B、⑤④②①③ C、⑤④①②③ D、②⑤④①③
  • 6. 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古诗文的原句。
    (1)、 《与朱元思书》 一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
    (2)、 ,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崔颢)
    (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 )
    (4)、柴门何萧条, 。( 《梁甫行》曹植)
    (5)、 ,沉醉不知归路。( 《如梦令》李清照)
    (6)、请默写杜牧的《赤壁》:  , 。 ,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 7.  文言文阅读

    潘生者,富阳人, 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者相望。自无所得食,曰: “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 ”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 乃告母曰: “儿当佣钱塘 ①数月,得钱米活家, 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 丫鬟 ② 尾行。问之,则曰: “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 转徙数家。 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 得挟我同归乎? ”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酒炙乐。饮酒半, 执盏跪曰: “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 母不知在。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 吾女, 实君箕帚妾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 “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钱塘:地名,今杭州。②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者相望 殣:饿死 B、无所得食 度:考虑、揣测 C、酒炙乐 具:备办、准备 D、母不知在      亡:逃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

    ②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3)、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 8. 阅读理解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 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 贫瘠的。 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 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 却又不腻而匀和; 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 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 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 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 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 一抔土来, 觉得好沉重, 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 “你的手感不一样吧?” 我们的老向导、 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 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 默口吻向我解释, “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 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 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 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 还有待请 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 其 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 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 劣质的分 子被冲出河口, 混杂于海水中; 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 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 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 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 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 1947 年 6 月 30 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 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 ——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 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 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 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 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 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 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 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 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 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 , 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①赏析画线句子: 

    ②赏析加点词语: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 9. 阅读理解

    母亲觉得你需要

    汤小小

    ①从外地回家,上午坐车,到家时是凌晨。这条路已经走了很多遍,但母亲 还是不放心,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嘱咐: “下车后坐在车站别走,我让你爸去 接你。半夜三更的, 一个人走夜路多危险啊! ”一听这话,我连连叫苦,我又不 是三岁小孩子,再说了, 这条路早就走熟了。 家离车站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呢, 与其让老爸半夜打车来来回回,不如我直接打车回家,我一个年轻人,应该比一个老年人走夜路安全系数高吧。

    ②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母亲都不松口。 最终,我一下车,就看到了夜色中的爸,他站在昏黄的路灯下, 引颈张望。看见我从车上走下来,一个箭步冲过去,夺过我手里的行李,满脸喜悦地将我引进了出租车里。车子驶离车站时,看到很多乘客还在无头苍蝇一般到处找车,爸特得意地说: “你妈真英明! 我要不来,你不一定能打到车。”我无语, 比家乡更大的地方我去过不少,一次也不曾在站台上过夜呀,我早就不是扯着父母衣角的孩童了。

    ③回到家,母亲早已从被窝里爬了起来,微波炉转着,包子的味道在整个房 间里弥漫。转动停止后, 母亲从里面端出一个盘子, 盘子上面热气腾腾。她催促: “赶紧吃, 专门给你买的, 狗不理包子, 可好吃了。 ”我苦笑不已, 半夜三更的, 哪有食欲吃东西啊?再说了, 在车上已经吃过晚饭, 我现在也不饿啊。母亲却自有一番道理:“哪能不饿呀,我还不知道,坐车可辛苦了,吃不好睡不好的。”

    ④洗脚水早已备好,临睡前,母亲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塞到我手中,像抱着 一个火球,整个手一下子暖和起来。看着我不解的样子, 母亲说: “一个人睡冷,把它放脚头取暖。”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真的没到这个地步,本能地想要拒绝,母亲却已经一把抢过去,自顾自掀开被了, 把它丢到我的脚头。那一夜, 因了这个水杯,整个人像睡在春天里。手脚冰凉的毛病一下子全消失了。

    ⑤在家里的每一天,母亲总会出其不意地做一些完全没必要的事。可是,你说没必要,她偏说有必要,非要逼着你就范。我忍不住嘀咕,说她多此一举。可她并不因此收敛,离开家时,她又是准备了一大包东西,____拿出来给我交待:“这壶香油是自家酿的, 送给你的婆婆,你还指望她老人家多照顾呢。这几 包花生也是自家种的,给每个同事送一包,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要搞好关系。这些红枣是给你的, 每天煮粥时,里面放几颗,补血的……”我一脸黑线,这哪用得着啊?母亲真是想得多。刚把它们拿出来, 母亲又____装进去,到最后,我只能背着这沉甸甸的包裹上路。

    ⑥我一直觉得,母亲太啰嗦,太喜欢操心,还总是操不到点子上, 明明我不需要的东西,她偏要硬塞过来, 真是麻烦。直到我自己做了母亲, 天冷了, 强迫女儿穿棉衣, 女儿不吃早餐,非要把她摁到餐桌前, 女儿数次____吼:“真是多此一举,我根本不需要! ”

    ⑦看着倔强的女儿,我站在那里气得不行:天冷了不穿棉衣会得风湿的呀,不吃早餐对胃不好啊,我没有多此一举,是她太不会心疼自己啊!

    ⑧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了母亲, 想到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多此一举,那些在我 看来“多此一举”的事情,在她眼里, 一定是必需的。我忽略掉的事情,我不在意的事情,她都会细心地捕捉到, 样样周全地为我准备好。

    ⑨原来, 这世上,有一种感情,叫母亲觉得你需要。你觉得不需要的,母亲偏偏认为需要,不是因为母亲多事儿,不是因为母亲瞎操心,而是因为,母亲比你更珍惜你。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文章第①~④段写“我”从外地回来经历的三件事。请依据原文,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 →母亲怕“我”挨饿为“我”热包子→ 

    (2)、在文章第⑤⑥两段的横线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样样地 气咻咻地 执拗地 B、一样样地 执拗地 气咻咻地 C、气咻咻地 一样样地 执拗地 D、执拗地 一样样地 气咻咻地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中的“我”既是女儿,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5)、“母亲”的“多此一举”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母爱”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四、 写作题(40 分)

  • 10. 习作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 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 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 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 在日常学习、 生活中, 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 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 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 自信、自立、 自强,等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为题目,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可以叙写个人经历, 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情等。

    提示与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