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共理也有何怨乎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惠文王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在位时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B、瑟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状似琴,有25根弦,每弦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君五等。 D、相国是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称为“相邦”,汉高祖即位,为避讳改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战功卓著军事才能非凡。他在对齐魏等国的作战中,攻城拔寨,战无不克。长平之战后,燕国大举进攻赵国廉颇领兵还击,大破燕军。 B、廉颇仕途不顺,多次遭遇免职。赵王曾中秦军离间计,用赵括代替他,导致赵军在长平大败。赵悼襄王时又使乐乘代替他,他只好出奔到魏国。 C、廉颇忠贞爱国盼为赵国效力。他在魏期间就一心想被赵任用,见到赵使者,充分展示实力盼被重用。在为楚将时念念不忘的也是“思用赵人”。 D、廉颇气量狭小,难容门客背叛。在他长平被免职失势的时候,门客都离去了;等到又被起用的时候门客又回来了,廉颇斥责他们,不再接纳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②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二、古代诗歌阅读

  •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郭纶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 , 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B、颔联将郭纶今日所骑瘦马和他当年曾经使用过的长矛作对比,以此衬托出他往日之英勇和今日之落魄,形象生动。 C、颈联中郭纶自称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但他同时又说一旦有了战事,他仍愿冲锋陷阵。 D、尾联中“看君飞矢集蛮毡”一句是虚写,其中的“蛮毡”,借指来犯的贼寇;作者期待看到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阵。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作文

  • 3. 作文

    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主要指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你的家乡文化对你有何熏陶?你了解家乡的哪些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有什么建议?

    请以“我的家乡文化生活”为题,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在班中交流。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⑵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认真的崩溃”是指传承已久的认真精神在不少青年人中已经趋于崩溃:他们对“为讨碗饭吃而工作”不屑一顾,不想为实现某一目标去努力,甚至拒绝成名成家。

    材料二 从小怀有“军人梦”的90后北大女学生宋玺在几经努力下终于成为了亚丁湾护航唯一女陆战队员,并在军队中经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后成长为“时代楷模、北京榜样”;2020年6月,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在省级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快递员项目第一名,被评为D类高层次人才,享有100万元购房补贴;2020年曾复读一年才考上三本大学的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在接受采访时说“最近华为在国外受到一些所谓‘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青春,我们有永不停歇的脚步!

    请以“青春 奋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⑶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我们可以:

    ①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待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记录。

    ②为家乡文化建设提建议。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以促进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为出发点,在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传承、生活方式、乡风民俗、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家乡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从以上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写作者个人信息。

    ⑷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元化,中国戏曲一步步陷入了困境,许多地方戏种消亡了。为了扶植本县的剧种“梆子戏”,某县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但观众依然很少,而且大部分是老年人,“梆子戏”发展困难重重。日前,县政府又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力图为拯救“梆子戏”助力。对此,有人点赞,认为它有利于广大学生充分了解戏曲文化,感受戏曲魅力,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也有人认为既然旧的事物已经过时,就没有必要大费精力和钱财予以拯救,优胜劣汰乃是历史的规律。也有人说,新时代新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一定会有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产生,不必苦守着戏曲不放……

    对于戏曲进校园,你有怎样的认识呢?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四、小阅读

  • 4. 下列关于“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相关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用专题访谈、网上查阅、实地考察等调查方法取得的资料大多是鲜活生动的,但往往比较零散,故而对资料进行整理就十分必要。 B、每个小组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应该全面涉及各种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 C、调查前要规划调查路线,确定调查重点。调查时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尽可能详尽地留下第一手材料(包括影像资料)。要注意准确记录各种信息的来源。 D、我们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要对材料做深入挖掘分析,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五、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蛇灰线”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法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否定小说技法研究的状况依然存在,但“草蛇灰线”等技法术语进入了真正的研究之中,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在小说评点中这一技法术语的价值。但是已有研究就材料而言,相对单一,谈不上全面深入,鉴此,本文拟作详细分析。

    据现有文献,“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唐代,唐人杨筠松撰堪舆书《撼龙经》已有提及。明人所撰《灵城精义》亦有记载:“气脉所以分别?凡脉之行必须敛而有脊,乃见草蛇灰线,形虽不甚露而未尝无形也。”可见,“草蛇灰线”的使用较早出于古代风水典籍,指山势(龙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态势。在诗文等文学领域,“草蛇灰线”较早出现于明末刘宗周《圣学宗要》,用以指“圣学”相传中的时断时续的态势,扩大了这一术语的运用领域。此外,诗论、散文批评、戏剧批评中也借鉴了这一术语。

    在小说批评中引入“草蛇灰线”一语可追溯至明代“戏笔主人”所撰的《<忠烈传>序》,他认为:“意则草蛇灰线,文则中矩中规,语则白日青天,声则晨钟暮鼓。”而金圣叹是最先在小说评点中较为广泛使用“草蛇灰线”这一技法术语的,翻检《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草蛇灰线”一词总共出现四次,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据此,我们从三方面对“草蛇灰线”在小说批评中的使用进行探讨。

    首先是作为“结构线索”的“草蛇灰线”。《红楼梦》第八回在写及宝钗与宝玉互赏佩玉之后,脂砚斋的夹批为:“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以“金玉”作为贯串上下文的线索;又如第二十六回正文叙及“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你就和他要来吃,也是一样。”其后有评语:“闲言中叙出黛玉之弱。草蛇灰线。”作为“结构线索”之“草蛇灰线”,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前文对同一物象有意无意地反复叙写,至后文关键处加以点破,从而显露出一条非常清晰的贯串线索,给人以出其不意的“蓦然阑珊”之美。

    而作为“伏笔”和“照应”的“草蛇灰线”法,在小说评点中更为普遍。毛氏父子在评点《三国志演义》中较早体现了此意蕴。在第二十一回叙及刘备得知公孙赞已死但不知赵子龙下落时,其后夹批写道:“不独玄德欲知其下落,即读者亦急欲知其下落,乃此处偏不叙明,直至后古城聚义时方才出现。叙事真有草蛇灰线之奇。”

    隐喻式“草蛇灰线”在批评家笔下并不多见,但它给小说批评带来的影响却是重大的。细究而言,“草蛇灰线”的隐喻象征意蕴实为古代所谓追求“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的演绎形态之一,它延续了在创作和批评中对“尚简用晦”之处加以不断指涉和发挥的传统。

    从上述各种用法来看,结构线索以及伏笔照应两种意蕴成为这一术语的主导内涵,隐喻象征仅为“草蛇灰线”意蕴的支流(正因如此,“草蛇灰线”在典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批评中体现更为普遍,而在诸如结构较为松散的《儒林外史》中表现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前者着眼于艺术手法的体现,后者偏重于意蕴内涵的解读。此三者共存于“草蛇灰线”这一术语之下,更多的在于外在形态上的共通性(所谓“有意无意”和不露痕迹)而非实质内涵的等同性。

    (摘编自杨志平《论“草蛇灰线”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古代风水典籍中,后成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技法术语。 B、“草蛇灰线”被引入小说批评中可追溯至明代《〈忠烈传〉序》,书中认为它是指表意深刻、令人警觉。 C、“草蛇灰线”在金圣叹的评点中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这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D、隐喻式“草蛇灰线”虽给小说批评带来重大影响,但其实质与“草蛇灰线”的主导内涵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提出问题,其后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分析了“草蛇灰线”在古代小说评点中的使用。 B、文章多次使用类比论证和道理论证分析小说批评中“草蛇灰线”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中第4段引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的内容,旨在阐明“草蛇灰线”能引发阅读兴趣的观点。 D、文章第6段认为“草蛇灰线”与“春秋笔法”有关,肯定其具有指涉和发挥“尚简用晦”处的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评点中不属于“草蛇灰线”在“结构线索”方面的表现的一项是(   )
    A、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草蛇灰线,拽之通体俱动。 B、起首点明“嗜琴”,后“学琴”,终以“琴声”,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 C、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迎探惜”四春谐音为“原应叹息”,有草蛇灰线之妙。 D、一僧一道在恰当的时间出现或隐形,宛如关节,草蛇灰线,贯穿全文。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一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一 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作“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一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思考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
    (2)、思考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时月迹

    程杨松

    月亮被一阵晚风轻轻推送,无声越过东边的堤岸,在弧形的蓝海以渐慢的速度游弋,几缕飘浮的游云如丝絮,是月亮游弋时溅起的浪花。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我能轻易发现月亮渐变的色泽,和丰富生动的纹理。

    阔别故村多年,每次短暂归来,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更像是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假如没有必要的安排,我会倚靠在床头午睡到红日西斜,然后起身、洗漱,穿一身休闲衣,端一把竹椅子,坐在院子阴凉的屋檐下喝带回来的老枞茶,看着带回来的各式各样的书,用琐碎的细节建构短暂的村居时光。一盏茶喝三泡,一页书也看三遍,肺腑便涌起了温情暖意,呼吸有了稳妥的轻柔与绵长。

    许多黄昏,我蛰居在略显颓废的老屋院落,与一把椅子相亲,也与更多的自然之物美好相亲:没有炊烟,但能听到无形的风发出多变的声迹,还能看到它在草木飘曳中仓促现形;或者看远处隐现的河流突然一拐消逝在更远处,却用依稀的水声盥洗人间;等待眼前之物被灰茫的暮色一一隐藏。村庄里渐次亮起的晚灯窥望寂野……此时填空深蓝,晚霞流落,归鸟啁啾,无须太久,明月会升于东山,群星会闪烁苍穹,夜晚会抵临大地。

    村里的屋舍错落、低矮,有疏朗、空阔的格局。每一粒星光都无遮无挡地洒落在屋顶上,像一阵细密的雨,我似乎能听见雨落的幽微足音。我相信,星宿是逝去的人凝望大地的目光,是他们向后人传递久别后的讯息。月光瓢泼,把每一扇窗台照亮,也照亮了窗台前痴痴等候的身影。月色浓稠,无声无息温柔流淌,漫过山野,漫过田地,漫过村庄,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这冰冷的星光,这沁凉的月色,不辞千遥万远,来赶赴人间之约,每每与它们久别后又相逢故地,总让我目光润热、内心温灼。

    月色渐渐堆卷,渐渐积蓄,细浪一样轻轻地涌向远方,泛起微微荡漾的水波纹。有限的夜晚在月光的海面上慢慢显影:弟妹在厨房拾掇,父亲坐在屋檐下啜饮一杯浓茶,弟弟倚靠着门操弄手机,妻子在屋前踱步;院落里,零星的花树吐露出幽微的气息,萤火虫率性飞舞,蝉在纵情抒怀,猫头鹰打气沉闷的节拍……

    一条灰白的窄油路把局促的视野抬起来,蛇一样游向远方,那是通往大姑家的路。大姑叫“水娇”,今年68岁,有芬芳甜美的名字,却已老得一团模糊,像月光一道薄凉的影子。她家在我们河流的堤岸,是我们舟楫的码头。每次回来,我们都会去她家里坐坐,喝她从山里采摘的野生黄金茶,吃她用柴火灶煮的土板栗、烘晒的瓜果干,还有自制的炒花生,让一副肠胃再回到美好的从前。她热情地带我们去马路边,连夜到她的菜地里砍青豆、摘菜瓜,让我带回蛰居的南方小城。她捏着一个小手电在前面带路,却把光亮尽量照向后方。月光、星光、手电筒的光圈,相互重叠交融,把几抹身影淡淡凸显,投进目光里。我对大姑说,这么亮,又何须手电筒呢?大姑笑笑回我,你们住惯的城里,路平,灯亮,村子里只有盈盈的月光,打个手电也就是个意思呀!

    大姑的菜园在一条水渠的两边,一边的青豆林相互搀扶着奔向远地。她弯下年迈的腰,啪啪啪,用柴刀砍,一株又一株,青豆哗哗倒下,一座柔软的青山缓缓搭建起来。我说够了,真的够了,她不听,也不停,又啪啪啪再砍倒几株,说,自种的青豆能保鲜,不嫌弃就多吃几餐,不然就又要等来年了。水渠的另一边是一片玉米地,棒子已经掰回去了,留下稀疏的玉米秆子,像时节的感叹号。斑驳的月光浇灌地面,几个黄澄澄的菜瓜在水渍一样的藤蔓间偃卧,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虫眼。大姑略带遗憾地说,都是萤火虫吃的,虫多的时候,用手抖一抖瓜藤,就像一阵白亮亮的豫竹洒落。她浅浅的笑意没有打折,仍旧停泊在已然枯萎的脸上,却分明有了月色般的光泽。我似乎看到了那绚烂至美的一幕。

    月色朗朗,洒满沟渠,随一脉细水流向远方。我知道,这里是一脉水流的上游,水流的前方是灯火喧嚣的城市,是水深火热的生活,是无可转圜的人生,是日渐微薄的未来……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月迹,已牢牢印记眼瞳,深深镌刻内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与最后一段中的“水流的前方是……微薄的未来”透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倦意。 B、第二段中“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一句含意丰富,透露出作者对自己与故乡之间在情感上存在一定距离的感叹。 C、第四段中“月色浓稠,无声无息温柔流淌……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一句形象地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 D、在去砍青豆、摘菜瓜的路上,虽然月光很亮,但大姑仍打着手电,是因为她怕作者住惯了灯亮的城市,不习惯走乡村的夜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运用比拟与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出月亮的动态之美,为下文写作者由月而引发的感悟张本,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B、第二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倚靠”“穿”“端”“坐”“喝”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开城市后短暂的村居时光的惬意。 C、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作者分别写了夕阳西斜、黄昏来临、明月东升等不同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和所看到的景色。 D、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淡雅,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让读者深刻感悟到作者那份暂得的喜悦与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3)、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4)、文章用较长的篇幅写与大姑有关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用聚落形态的演进来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国文明起源路径可以概括为“聚落形态演进的三个阶段”,即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的源头可以概括为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作为上述三个阶段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是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为我们展现出一部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使得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密不可分。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尧舜禹时代与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夏商西周与“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秦汉以后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观念,是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

    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古代属于“自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自觉”阶段。民族类型与国家结构形态有对应关系。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结构形态变为“中央—郡县”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王朝内,有两个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另一个层次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相当于费孝通所说的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从秦汉开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结构。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国家结构本身使大一统的国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促进了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同心圆的圆心。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也因此而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立新谈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战略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要挖掘其时代价值,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

    “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成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特别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形成历史文化展示带、旅游观光休憩带,建设人们感受黄河、亲近黄河的休闲旅游后花园,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李立新补充道。

    (摘编自余璐、丁亦鑫《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新时代,我们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要我们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用好这笔财富,就能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贵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认为,虽然夏商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但我国真正的大一统始于秦朝。 B、在研究文明起源时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的原因之一是,聚落形态的演进可以反映社会复杂化进程。 C、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黄河流域,故而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 D、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现了多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向世人展现了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我国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依然能保持高度稳定,这与我国中央一元统辖的治理结构不无关系。 B、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C、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进其与产业相融合,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D、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二者实现共赢。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黄河流域新发展理念的是(   )
    A、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清淤工作启动,临河公园即将开放。 B、郑州市黄河国家博物馆选址初步确定。 C、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启动。 D、三门峡市举行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会。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异同?

六、名句名篇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子弟争相追捧。

七、语言文字运用

  • 1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我请你喝酒。”
  • 1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癌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 12. 在下列不同的交际情境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某外地游客在太原老字号“清和元”品尝了正宗的“头脑”后,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太原,一定还光临贵店。” B、小明今年考研究生落榜,在就业和来年继续考研之间犹豫彷徨。爷爷给小明写信说:“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非常重要,此事望你钧裁。” C、王大夫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的疾病,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他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D、前几日我不慎丢失手机,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去致谢,请在家等侯。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传统村落同时消失的,还有传统村落原本所具有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形态。冯骥才曾经呼吁: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痕迹,比如节日、民俗、曲艺、杂技等,大部分都活态地保存在各地的村落里,如果传统村落没了,那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有可能沦为历史了。

    说到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人们会不由自主地_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灵上都拥有乡土情结。就像到了春节,那么多人,为了一张回家的票而_,从一个侧面说明,____。

    其实今天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意义,已经人所共知了。但不客气地讲,现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基本还处于呼吁和呐喊阶段。____;但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却应该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有必要指出,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要保护,也不是将传统村落_地放在那里。保护传统村落来不得半点儿虚的,_脚踏实地。今天,是时候放慢脚步思考如何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留住。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该转化为方方面面的责任,特别是政府责任。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联想  颠来倒去  一成不变  必需 B、联想  辗转反侧  原封不动  必须 C、猜想  辗转反侧  一成不变  必需 D、猜想  颠来倒去  原封不动  必须
    (2)、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

    民间人士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呼吁和呐喊

    B、浓重的乡土情结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对于民间人士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

    C、在人们心灵最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

    对于民间人士而言,也许只能呼吁和呐喊

    D、浓重的乡土情结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民间人士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呼吁和呐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从责任角度出发,甚至把其纳入政绩考核,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问题。 B、只有从责任角度出发,甚至把其纳入政绩考核,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现状。 C、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现状。 D、只有把其纳入政绩考核,甚至从责任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扭转传统村落遭受破坏以致濒危的局面。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观念____,整个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明显提高。非遗保护唤醒了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豪感。过去历朝历代,民间艺人不曾受到过特别的尊重。建筑者、手艺人、讲故事的人……体现他们技艺和智慧的成果被世人称赞,但他们的名字却_在历史里。

    如今,传承人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实际____,让这些不曾被关注的创造者走到文化建设舞台中央,使他们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有了自信心和责任担当。传承、创造的主体得到尊重,有助于非遗这一经受历史_的技艺和智慧焕发出旺盛生命力。如今,非遗越来越多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宝贵的滋养。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让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深入人心  埋没  崇尚  铸造 B、深入人心  湮没  尊崇  锻造 C、根深蒂固  埋没  崇尚  锻造 D、根深蒂固  湮没  尊崇  铸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B、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 C、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 D、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传承好、发展好、保护好。
    (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骨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B、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 C、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D、作为“大地之子”,袁隆平一直在稻田里耕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15. 请填写以下表格,考考你对家乡——天津的文化生活的了解与认识。

    家乡的文化生活

    列举不少于两个

    天津风味“三绝”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

    天津历史名人

  • 16. 关于传统节日,你了解哪些?请填写下表。

    传统习俗或节日

    时间

    习俗

  •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 , 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 , 即“神似”。

  • 18. 通过本次调查,你一定对家乡的文化生活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参照“调查报告结构表”,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及掌握的资料,写一篇关于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土地,令人魂牵梦萦。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心中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 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八、名著阅读

  • 20. 《乡土中国》里什么是血缘?什么是地缘?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