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练习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水浒

    镌刻

    雕镂

    婵娟

    浩淼

    徜徉

    凝视

  • 2. 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把正确的写出来。

    走头无路

    心旷神仪

    五采纷呈

    油然而声

  • 3. 请用文中恰当的成语替换下列各句中画横线部分的内容。
    (1)、春天的峨眉山,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层峦叠嶂,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汽车沿高速公路向东南行约40公里,一片壮观的碧水闯入眼帘,清澈的水波令人情舒畅精神愉快
    (3)、经过一场激战,日军大溃,仓皇逃窜,退路中的一座桥梁被义军拆毁,日军进退两难,找不到出路 , 拼死做困兽斗。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电影《你好,李焕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亲情故事,让很多观众在观影时潸然泪下。 B、体育运动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 D、广场舞为何在全国遍地开花?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的结果。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一说到河池美食,你一定会说出一大串儿:什么宜州粽子啦,巴马油鱼啦,环江香猪…… B、“双减”政策落实之后,学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我是选文学社呢?还是选书法社呢? C、“七•一”将至,请同学们围绕“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这一主题向《河池日报》的《红水河副刊》栏目踊跃投稿。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两句诗把塞外雄伟壮观的独特景象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
  • 6.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

    ②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

    ④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

    A、②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③① D、④③①②
  • 7. 写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A.记叙 B.说明 C.议论 D.描写 E.抒情

    (1)、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2)、梁山雄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大房子……。
    (3)、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4)、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 8. 结合语境,仿照提供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 , 有时——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 9. 认真阅读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国家

    儿童图书平均拥有量

    独立自主阅读平均年龄

    中国

    1.3册

    8岁

    发达国家

    ____

    ____

    65册(以色列)

    ____

    ____

    52册(日本)

    4岁(美国)

    ____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2)、请根据表格反映的信息提一个建议。

二、阅读理解

  • 10.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次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用一句话概括出第⑤节的内容。
    (2)、在第⑤节作者写了两位老师教读诗词的形象,这两位老师在授课时各有什么风格,

    对我有着怎样的影响。

    (3)、第⑤节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4)、第⑥⑦节篇末再次点题,为了强调什么?
    (5)、通过这几节的阅读,你对自己的语文老师有什么感触呢?请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内容是“课堂上的语文老师”。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枕一卷书香与你相遇

    包利民

    ①闲倚床头,持卷而读,倦时抛书即眠,梦里一片馨香,便会与许多生动的情节相逢,悲欢尽纳。醒时艳阳在窗,拾书继续阅读,回想梦中种种,亦真亦幻,宛若往事重现,又似故友重逢。

    ②少年时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由于家在呼兰,便常于日长人静的午后,来到呼兰河畔,在柳荫里席地而坐,让心沉浸在那些旧时的情节中。眼前流水悠然,仿佛每一朵浪花里都绽放着过去的种种。有时也会倦极而眠,枕着地青草,枕着盈耳的涛声,醒来时但见柳絮扑天,而书在旁边的花丛中,染满芬芳。梦里的情景,却是那条过去的河,吟唱着几十年前的往事。

    ③也曾坐于萧红故居的一隅,膝上的《呼兰河传》印着从花叶间洒落的斑驳阳光,这个院子里发生的故事,已成沧桑,阳光下,是欣然的草木,还有隐藏于寂寞里的那个小女孩的心事。常常于书香中悄然而眠,梦中那个小女孩酣眠于高高的蒿草丛中,虚幻的繁华远如隔世,她醒来后,热闹的场景已经消散,一如童年梦醒,等着她的,是无尽的凄凉。当我在斜阳的余晖中醒来,已是庭院寂寥,游人散尽。梦里与萧红的童年相遇,同一个院落,不同的梦境,顿生感慨。而萧红的雕像在夕阳下静静地独坐,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睡前都要读上一段《红楼梦》。虽然一本《红楼梦》已经读了无数遍,可是在那样的时刻,在寂寂的夜里,依然能唤醒我一颗柔软的心。于是梦里也交替着繁华与落寞,而花团锦簇的大观园,是一个虚幻至极的背景。我仿佛一个过客,匆匆地经过每一张熟悉的容颜,看得见她们曼妙的身姿,听得见她们吟风弄月的声音,却无法融入。能在梦里远望亦是够幸运了,我怕我尘封的心,我怕我猝然的目光,会惊散那些美好。

    ⑤有一年在西行的列车上,用看书来打发寂寞的时光。目光掠过行行字迹,一如火车匆匆经过无数的城乡、原野、河流,太多闪光的片段,连缀成一个圆满的故事。对面一个女孩,也一直捧着一本书在看,书名是“剪一段时光与你相遇”。不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封面却是意境深远,女孩看得也极入神。后来,女孩似乎困倦了,便把书放在面前的小几上,伏首而眠。或许火车的隆隆声在她梦里远去,只有一片青春阳光;也许亦有着书中描绘的种种相遇,在美丽中徜徉。人生有梦书作枕,枕书而眠,梦亦恬然。

    ⑥更令我难忘的是另一个情景。有一年在乡下,正值夏日,农田里,人们都在挥锄除草。休息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男子靠在地头的树荫下,捧着一本书看得入神。过了一会儿,他坐累了,便头枕着锄把儿,躺在松软的土地上,依然忘我地阅读着。当我从那条路上回来时,他已经睡着了,书打开来,掩盖在他的脸上,细碎的叶影在封面和封底上摇动。我驻足看了许久,多年以后也不曾忘记。我想那一刻,他的梦里,也定是书香氤氲。

    ⑦在书香中入睡,多么温暖惬意,与那些虚幻的人物在梦里相逢,演绎着书里的故事。既然如此,且一直读下去,倦了就眠,眠而有梦,与许多许多的美好一一相遇。

    (1)、本文描述了关于读书的哪几个情景?
    (2)、阅读第②-⑤段,简要概括“我”读书的三种不同心境。
    (3)、“阳光下,是欣然的草木,还有隐藏于寂寞里的那个小女孩的心事。”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小女孩的“心事”是什么。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4)、请从第②段或第⑤段的画线句中选择一句进行赏析。

    我选第段中的画线句,赏析:

    (5)、结合文意,说说题目“枕一卷书香与你相遇”的含义。x
  •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刘绍棠

    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如今,我每逢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坂,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五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我十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毕业生,回民。戴老师擅长算术教学,国文课却不如算术课教得好;她在思想上也是重算术而轻国文的。

    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引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便不作。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失神发呆。

    “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戴老师问我。

    “不会作啊。”我歪着头回答。

    “剐人都能作,你怎么就不能作呢?”

    “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意思。”

    戴老师火了:“什么题目才算有意思?”

    “我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

    “依你,写!”

    “我在课堂上写不完。”

    “你想到堂下抄别人的吧?”

    “您发现我抄别人的,打我的手板。”

    “好!”戴老师忿忿地同意了,“我看你写得怎么样再说。”

    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常到这百亩碧水的柳荫翠堤上玩耍,也曾下水凫来凫去,惹得警察把我脱在岸上的衣裳扔到树梢上。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从此便允许我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

    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戴老师很爱面子,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油印杂志《益智》周刊,读者主要是城内各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期发行数百份。《益智》周刊选登我的作文,后来又连载我的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的小说《飘零》。

    戴老师感到脸上光彩,却又声严色厉地对我说:“刘绍棠,别光顾了在《益智》周刊上出风头,还得把课堂上的作文写好!”

    戴老师喜欢打人,我不敢在课堂作文上偷工减料。

    然而,我还是挨了打。

    那时,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每天还要写一则日记,算是课外作业。戴老师新婚,常回北京家中与丈夫团聚。我是班长,她便委我以代阅的重任。我觉得有机可乘,便从中捣鬼,不但自己不写,还免除了一些要好同学的“劳务”。不料,有一天戴老师忽然检查我的作业本,发现我一连数日都未写一字,气得当众对我进行严惩,以杉木板子的窄面打我的手心,格外疼痛。

    我常常偷偷到通州万寿宫大街听评书,渐渐的听书不过瘾便买武侠小说来读。

    戴老师是严禁学生阅读武侠小说的。我不但违禁偷阅,而且暗中写起武侠小说来。我给全班同学都分配了角色,有的是侠客义士,有的是绿林响马,每人又都有一个江湖绰号,逐日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传看。

    一天,已经放学两个小时,就要净校关门了,我们的教室仍然笑语声喧,走读的同学不想离校回家。

    戴老师赶来,发觉我在撰写武侠小说以飨读者,将我大加申斥:“没有出息,不学好,写这样的东西!”没收了我的作品,严令不得重犯。

    十二岁我高小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男二中,从此与戴老师一别五年,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曾向一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听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如果我的记忆无误,她已经年逾古稀了。

    对于我的习作,戴老师并没有给予多少直接帮助,但是她能对我实行创作民主,在我产生不良倾向时又能及时予以规整,使我没有走入歧途,是应该感念不忘的。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1)、“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将“桃李”比做学生,古已有之,为什么要将“桃李”比做学生呢?“我”对田老师概括得极为准确,好的老师就应该具有哪两个优势?
    (2)、学校设在关帝庙,开学要叩拜孔夫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
    (3)、一首古老的启蒙数字诗,田老师又把它编成故事,你怎样看待田老师的授课艺术?
    (4)、四十年代,小村、小城的小学教育,学历并不高的两位老师,只是记述他们讲数字诗和自由命题写作文这两件事,但他们的教育方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今天的教育者感到震动。请你说一说你有哪些触动?
    (5)、两位老师,各有不同,作者给老师以怎样的评价和寄予怎样的感情?
    (6)、从《往事依依》和《童年,说不完的故事》中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

三、作文

  • 13. 在秋的季节里,火红的枫叶让山更美,蔚蓝的天空让人感到清爽,红红的果实,金色的田野让人更体会到收获的幸福,请以“秋”为题,写一段写景抒情的短文,字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