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道光帝去世前留下遗命:死后用白布遮脸!他无脸见祖先,其在位时,国家权益损失严重。下列能证明道光帝在位时领土主权被破坏的证据是(   )
    A、开放广州、福州等地为通商口岸 B、赔款2100万银元 C、中英双方协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D、割让香港岛一地给英国
  • 2. 咸丰帝病逝前朱批“览奏易胜愤怒!”这里从权力和艺术的中心变为残阳下的如烟荒草,进而成为树立在每个国人心中的耻辱图腾。“耻辱图腾”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东交民巷被辟为使馆界 C、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 D、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 3. 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指(    )
    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 C、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4. 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普遍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这则材料说明(   )
    A、洋务企业福利好 B、洋务运动顺应历史的发展 C、洋务企业利润高 D、洋务运动存在严重局限性
  • 5. 1895年,英国一份杂志上刊登了一幅名为《“巨人”中国与“杀手”日本》的漫画(如下图)。以下与这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6.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 7. 下表摘录了清末三次重要的“民间上书”事件。表格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上书时间

    上书事件

    上书主要内容

    上书结果

    后续发展

    1888年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请求变法图强

    遭到顽固派阻挠

    回到广州著书讲学、宣传变法

    1894年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提出变法自强等改革建议

    遭到拒绝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上书没有上达光绪帝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A、成立兴中会 B、进行戊戌变法 C、开展洋务运动 D、建立中华民国
  • 8. 1911年4月,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写下《与妻书》;“……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表达了他革命的决心,他所参加的起义应是(    )
    A、广州起义 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 D、萍浏體起义
  • 9. 下图是钱病鹤创作的漫画——《辞旧迎新》,以1912年人们欢庆元旦、辞旧迎新为主题,以国旗的变迁来说明政权的更替。漫画中黄龙正从国旗上飞走,取代它的是一面星星围绕太阳的旗帜。“辞旧迎新”指的是(       )

    A、民国成立 B、清帝退位 C、二次革命 D、洪宪帝制
  • 10. 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括号内应填的是( )

    ( )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八国联军侵华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混战 D、国民党发动内战
  • 11.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样能适应这种潮流,不可能抵抗这个潮流。”这种“潮流”是指(     )

    A、维新变法的传播 B、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12. 1919年6月20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9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是(   )
    A、新文化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五四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 13.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中华民国的成立
  • 14. 据1927年1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此次北伐军长驱而北,不两月已克复武汉,进兵豫赣,扑灭吴佩孚军阀,得助于农民群众者,实为至多。”这表明(   )
    A、北伐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B、农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军 C、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D、北伐战争实现了全国统一
  • 15.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共党员人数变化的资料,发现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呈大幅度增加的态势。造成这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16. 在长征途中,“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材料提到的“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于(   )
    A、强渡乌江 B、会宁会师 C、四渡赤水 D、遵义会议
  • 17. 下列表格中①处对应的英雄人物是(    )

    英雄

    林则徐

    邓世昌

    事件

    虎门销烟

    黄海海战

    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

    A、张学良 B、赵登禹 C、杨靖宇 D、李宗仁
  • 18.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材料表示( )
    A、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B、共产党放弃对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权 C、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彻底弥合 D、共产党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 19. 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则报道记述的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 20. 1937年9月21日,毛泽东电示部队,称“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种“拿手好戏”是 ( )
    A、游击战 B、地道战 C、阵地战 D、反击战
  • 21. “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该材料表明取得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B、坚持持久抗战 C、日本战略失误 D、全民族团结抗战
  • 22. 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助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B、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C、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签署了“双十协定”
  • 23. “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后又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的“从东北发起猛攻”和“横渡长江”的重大军事行动分别是(     )

    A、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和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 24. 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 25. 1914年,天津一位妇女与北京经商的丈夫通电话。以下通话内容符合该时代特点的是(   )

    ①“女儿生病了,要不要看西医?” ②“您要勤洗头,否则不好扎辫子。”

    ③“您何时回来?买台电视机回家。” ④“明天参加会议记得换上中山装。”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小3题,第26题和27题各14分,第28题12分,共40分)

  • 26.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遮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摘编自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它所体现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指出维新派推行教育改革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型知识分子在北大教育实践的积极影响。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 27.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简表(部分)

    时间

    翻译书籍类型

    书量和所占比例

    20世纪以前

    自然科学

    437部,占75.3%

    社会科学

    80部,占13.9%

    20世纪初

    自然科学

    164部,占19.6%

    社会科学

    327部,占60.9%

    ——据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主要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的类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背景。
  • 28.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同志出生于1898年,在他青少年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命运十分悲惨。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同志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自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周恩来同志和他那一代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深入思索,挺起脊梁,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南昌起义油画

    遵义会议时的周恩来

    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

    材料三  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周恩来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周恩来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主要表现。
    (2)、从材料二所列的周恩来同志的革命足迹中,选一历史事件简述其意义。
    (3)、从上述材料中,你感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哪些伟大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