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自我检测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19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 2.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遗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来自周边各种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有长江中、下游以及甘肃、青海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是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这最能体现(   )
    A、区域间文明的交流 B、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C、奴隶制社会的残酷 D、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 3. 周公在摄政期间,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即所谓“周公制礼作乐”。在周公的推动下,西周时期(   )
    A、政治文化认同加强 B、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宗法制度走向完备 D、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 4. 春秋战国时,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以民为本 D、严刑峻法
  • 5. 西汉初期,洛水以东的地区实行小亩制,即百步为一亩;洛水以西的地区实行大亩制,即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汉武帝晚年,改革亩制,统一实施大亩制,且仍保持从前三十税一的税率。这一举措旨在(   )
    A、思富养民 B、加强地方管理 C、开源节流 D、统一经济政策
  • 6.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A、社会矛盾尖锐 B、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C、民族交流频繁 D、传统习俗影响深刻
  • 7. 一同学绘制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朝代结构图,请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A、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B、文化多元与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专制强化与社会停滞
  • 8. 有人描述唐代三省长官的工作:每天上午三省长官齐集政事堂,根据皇帝的旨意,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实现了权力制衡
  • 9. 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   )
    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 C、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 D、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
  • 10. 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备 B、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 C、基层治理体系的建立 D、地方官员素质显著提高
  • 11.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将《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清革命。这说明《明夷待访录》(     )。
    A、代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 C、实质是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 D、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2.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 C、华夷之辨观念顽固存在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13.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依据学者观点,“觉醒”应该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 14.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割据混战。当时军阀割据混战的实质是(     )
    A、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B、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手段 C、争夺国家权力 D、抢夺更多财物
  •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   )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
  • 16. 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   )
    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 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
  • 17.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 18. 有位同学在研究抗日战争史时,看到一段史料记载:有些官兵愤怒而沉痛地说,“东北军应到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来个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汉唐的故地与红军自相残杀?”史料中的“白山黑水之间”是指(     )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九一八事变后的陕西地区 C、华北事变后的中原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 19.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 20.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 21.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对传统儒家经典重新阐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儒学”体系。譬如:在哲学思想上,引进了进化论,以公羊三世说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在政治思想上,引进了民主观念;在宗教思想上,引入西方基督教的一些形式。康有为此举旨在(   )
    A、重新构建儒学体系 B、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D、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22. 民国初年,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做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B、开创了近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23.  1912年以来传统节日作为旧时代的象征遭到政府废止,轻则罚款、重则拘留。而民间则屡禁不止,商家更是坚持在传统节日举办活动。这反映了(  )
    A、传统节日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B、民国政府缺乏有效管理措施 C、移风易俗需与政治改革一致 D、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24. 近代外交家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观点来看,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转折点”的含义是(       )
    A、促进了伟大的民族觉醒和民族救亡运动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爱国学生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D、中国摆脱了屈辱外交的历史
  • 25. 民国20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45元。而在民国23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113元。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将大量农产品倾销中国市场,中国农产品价格日跌,农民购买能力锐减。由此可知,中国农民购买力锐减是因为
    A、日本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未惠及农业 C、国民政府滥印纸币、通货膨胀 D、汇价变化和日本农产品的倾销
  • 26. 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含的成分中应该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切国内统一民族和民主革命党的分子。这
    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 27. 下图所示战役

    ①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②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为民族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④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典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8.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 29. 《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    )
    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 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
  • 30. 1954年9月23日陈云曾指出:“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人民政府
    A、加快土地改革 B、实行统购统销 C、兴办公共食堂 D、推广农业合作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洲志》

    《变法通议》

    《海国图志》

    江南制造总局

    奕䜣

    张之洞

    开平煤矿

    《新学伪经考》

    林则徐

    《资政新篇》

    李鸿章

    《时务报》

    材料二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各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材料三   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国。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着重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7—1991》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某个侧面,从表格中选出3个相关的关键词,并提炼出一个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三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 32. 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三: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萦古请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自从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政府创新地方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使西藏地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杨韩《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及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