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常见的碱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某同学欲检验一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用了以下的方法判断:①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②滴加BaCl2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③滴加少量稀盐酸,若没有气泡产生则说明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③ B、只有② C、①② D、②③2. 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3. 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A、图A是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图B是高温灼烧一定质量的大理石 C、图C是将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应 D、图D是向一定质量的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4. 为了探究酸碱反应是否放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等固定装置图略),针对该实验目的,下列评价或改进,错误的是( )A、若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则说明该实验一定有放热现象 B、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改用氢氧化钠固体 C、在打开活塞a之前应先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 D、为了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可用氢氧化钾溶液再次实验5. 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是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图所示: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某同学对(甲)(乙)(丙)(丁)()A、(甲):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B、(乙):跟所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丙):由氢、氧原子组成 D、(丁):可以用于制取氧气6. 碳酸钙(CaCO3)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预防缺钙引起的手足抽搐,佝偻病,骨发育不全等表现。下列选项中的两种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得碳酸钙的是()A、CaCl2 和 Na2CO3 B、Ca(NO3)2 和 K2CO3 C、Ca(OH)2 和 CO2 D、Ca(OH)2 和 ZnCO37. 下列实验,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稀氢氧化钠溶液 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 C、取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的溶液,蒸干得到白色固体 D、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测定混合溶液的pH8.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某小组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沉淀加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同时往滤液中通入CO2气体,滤液变浑浊。由此推断该白色固体中( )A、可能存在硫酸钾 B、一定存在氢氧化钾 C、可能存在氯化钡 D、有且仅有两种物质构成9.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关系匹配正确的是选项
物质结构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钡中含有Ba2+
具有碱性
可以除去溶液中的SO42-
B
氢氧化钡中含有OH-
具有碱性
可以除去溶液中的H+
C
稀硫酸中含有H+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Ba2+
D
稀硫酸中含有SO42-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CO32-
A、A B、B C、C D、D10. 一定温度下,向ag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P段发生的反应为:FeCl3+3NaOH=3NaCl+Fe(OH)3↓ B、m-n=c-b C、P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种类有三种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c+a)g二、填空题
-
11. 两种常见的碱
区别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俗名
火碱、、苛性钠
、消石灰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溶于水
白色粉末,溶于水
腐饳性
有腐蚛性
制法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②化工原料:制肥黾、造纸;
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
②农业:改良酸性土缞、配波尔多液;
③作建筑材料
12. 小明在学习Ca(OH)2化学性质时,归纳出了Ca(OH)2与其他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图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1)、若X是与其他三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X可能是。(2)、根据图示物质间的关系,写出2的化学方程式:。13. 小金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试剂
稀盐酸
食醋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
颜色
红
红
黄
黄
绿
绿
绿
请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花汁(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2)、石灰水暴露于空气中易变质,写出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4. 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甲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变化)。(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色。(2)、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会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3)、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____(填序号)。A、Na2CO3 B、HCl C、CuSO4 D、NaCl15. 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右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其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是图线线段是段(请选填“AB”或“BC”或“AB和BC”),在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16. 按下列要求,从①烧碱②盐酸③熟石灰④稀硫酸中选出选出适当的物质,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化学式):(1)、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2)、既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固体物质是;(3)、能除锈,高浓度时又可以作为干燥剂的重要无机化工原料的是。(4)、能杀菌有助于消化,是胃酸的组成成分之一,则它是。17. 小科同学做的物质化学性质关系图。其中A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B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B可能是(填化学式);(2)、请你用文字描述反应⑤的实验现象;(3)、写出图中烧碱的化学名称:。18. 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1)、实验一:通过观察稀盐酸与发生反应的现象,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2)、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相同。(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A.酚酞 B.CuO C.Ba(NO3)2三、实验探究题
-
19. 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
说明Na2CO3溶液显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 .
(选填答案: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猜想③成立
【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小刚同学认为不正确,其理由是:。
20. 某兴趣小组为了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上述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填字母序号)。(2)、实验结束后,小组的同学将A、B、C、D四组实验八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最终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最终得到的溶液中(酚酞除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21.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的智慧结晶。(1)、Ⅰ.造纸:
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对植物主要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植物细胞中纤维素主要存在于(填细胞结构),食物中纤维素的主要作用是。(2)、“抄纸”目的是除去纸浆中的泥沙及粗纤维等杂质,“抄纸”一步相当于(填实验室常用操作名称)。(3)、已知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相似,请写出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Ⅱ.现代造纸:
【提出问题】黑液中除了有机物还有哪些成分呢?
【查阅资料】①黑液呈碱性,不能直接排放到水中。②B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猜想二:Na2CO3;猜想三:NaOH和Na2CO3
【实验探究】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了探究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样,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
步骤二:将步骤一分应后的溶液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
猜想三成立
22. 某校项目化小组同学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探秘干燥剂】
小明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 , 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m2(选填“>”、“<”或“=”)。(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明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小敏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4)、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明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23. 绣球花是一种有趣的植物,花瓣中含有一种叫飞燕草素的色素,能使花瓣的颜色在蓝色和红色之间相互转化。飞燕草素与从土壤中吸收的铝离子结合,呈现蓝色,但土壤中铝离子含量会受土壤酸碱性影响,在酸性土壤中自由移动的铝离子较多。当土壤pH为4.5~6时,飞燕草素与大量的铝离子结合,使绣球花的蓝色最“艳丽”。在弱碱性土壤中因自由移动的铝离子不足,飞燕草素呈现红色。(1)、当绣球花的蓝色最“艳丽”时,此时的土壤最适合种植下表中的。表:常见植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度
植物名称
适宜pH范围
植物名称
适宜pH范围
石竹
7.0~8.0
菠萝
4.4~6.0
君子兰
6.7~7.0
桃树
6.0~8.0
(2)、氢氧化钙常被作为绣球花的调红剂,若和调节土壤酸碱性的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同时施用,会导致土壤碱性过强,从而使调红效果变差,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若想绣球花从红色变成“艳丽”的蓝色,可在土壤中添加( )。A、水 B、醋酸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24. 小金对自热米饭内的发热包非常感兴趣,在学校科学实验室对其成分进行探究。【查阅资料】a.发热包内的粉末主要由生石灰、铝粉、铁粉、碳粉、氯化钠等组成。b.铝与酸溶液、碱溶液反应都能生成氢气。
【实验探究】小金为确定发热包的各种成分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如下表。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一
取少量粉末,用磁铁靠近
其中有部分黑色粉末被磁铁吸引
成分中有铁
二
将磁铁充分吸附后的剩余粉末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取滤液,测定其pH
pH大于7
①成分中存在
三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②
生成白色沉淀
成分中存在氯化钠
四
将步骤二得到的滤渣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此过程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
成分中存在碳粉
五
将另一份粉末放入烧杯,加入适量NaOH溶液
④
成分中有铝粉
四、解答题
-
25. 氯化铁可作净化絮凝剂、清水剂、线路板蚀刻剂等多种用途,是非常重要的化工产品。小金同学想测一测实验室内一瓶FeCl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利用了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粉末做实验。四次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NaOH 质量/g
FeCl3溶液质量/g
Fe(OH)3质量/g
1
12
200
10.7
2
24
200
21.4
3
48
300
32.1
4
60
400
42.8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色沉淀生成;(2)、第次实验, FeCl3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3)、求实验中所用 FeCl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26. 实验室久置的NaOH溶液试剂瓶瓶口“长出”如图甲的白色固体,猜测是残留在瓶口的 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 反应生成了 Na2CO3。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用瓶口白色固体进行下列3个实验,其中可验证以上猜测的方案有。(填序号)①在加入少量白色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②在加入少量白色固体的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
③在加入少量白色固体和水的试管中,滴加酚酞可观察到溶液变红。
(2)、取5g白色固体(样品),按图乙实验探究白色固体中的碳酸钠质量分数。装置B反应结束后,还需要继续通入空气,否则立即测量会导致测量值(填“大于”或“小于”)实际值;完全反应后正确测量,测得D装置增重1.1g ,则白色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7. 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g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科和小丽对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甲。
(1)、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2)、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选填“没有变质”或“部分变质”)。【定量实验】小丽取另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
(3)、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如图乙)。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解: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为。
通过计算可知变质的氢氧化钠质量为8g,刚好与原有的8g氢氧化钠质量相等,所以氢氧化钠完全变质。
(4)、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质量的测定。28. 小明发现实验室有一瓶忘了塞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探究该溶液的变质程度并测定溶液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Ⅰ.取 20g该溶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其质量为1.97g。
Ⅱ.向滤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镁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硫酸镁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瓶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2)、小明认为实验Ⅰ中,可用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验证滤液中含有氯化钡,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3)、若图中生成沉淀的质量x=2.91,则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种溶质。29. 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实验后将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倒入烧杯(如图乙所示),充分反应后静置一段时间。为探究烧杯内溶液的组成,取适量上层清液,向其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1.71%的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1)、写出图甲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据图像分析可知,静置后,图乙烧杯中的阳离子有。(3)、A点时沉淀的成分为(填化学式)。(4)、通过计算求出 B点产生沉淀的质量。30. 学校实验室有存放已久的氢氧化钠固体,为了确定该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小组同学开展以下实验:(1)、小组同学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溶于试管中,并滴加少量的溶液,振荡后发现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试剂瓶中的氢氧化钠已经变质。(2)、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组同学继续做了如下实验:先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20g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放入锥形瓶中,用电子天平称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为51.4g后,再把2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平均分成8份,依次加入锥形瓶,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天平称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加入盐酸的次数
1
2
3
4
5
6
7
8
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克
76.4
101.4
126.4
151.4
174.2
197
222
247
请通过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