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4-0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
1. 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很多比赛项目,下列几种比赛项目中研究对象可以视为质点的是( )A、确定帆船比赛中帆船的冲线过程时 B、研究万米长跑运动员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时 C、研究跳水比赛中选手在空中的动作时 D、研究乒乓球比赛中选手发出的旋转球时2. 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延期举行举行,关于奥运会比赛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铅球成绩为12.50m,指的是铅球被抛出后运动的位移 B、某场球比赛打了加时赛,共需10min,指的是时刻 C、运动员跑完800m比赛,800m指的是路程 D、百米比赛中,一名运动员发现自己在“后退”,他是以大地为参考系3. 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A、路程、位移、平均速度、速率 B、位移、瞬时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C、位移,速率、平均速率、加速度 D、质量、时间、速度、加速度4. 物价变化趋势与市场供给和调控息息相关,若将物价的“上涨”类比成“加速”,将物价的“下跌”类比成“减速”,据此,你认为“物价下跌出现变缓趋势”可类比成( )A、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大 B、速度增加,加速度减小 C、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D、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5. 如图所示,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沿水平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它从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从vA=7m/s减到vB=5m/s,A、B两点相距24m,经B点后再过12s,汽车又前进了( )A、24m B、25m C、30m D、60m6. 一只小鸟落在了树枝上,树枝发生了弯曲,小鸟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树枝发生了弯曲,是因为小鸟对树枝的压力大于树枝对小鸟的支持力 B、小鸟受到的支持力是由树枝发生的形变产生的 C、树枝对小鸟作用力的方向垂直于树枝向右上方 D、小鸟起飞后匀速飞行,此时其翅膀对空气的作用力和自身重力是一对平衡力7. 如图所示,物块静止在固定斜面上,接触面粗糙,现在用一定大小的力F沿斜面向上拉物块,物块仍保持静止,此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方向沿斜面向上 B、方向沿斜面向下 C、摩擦力为0 D、无法确定8. 如图,斜面固定,倾角为30°,斜面底端固定一挡板.轻弹簧劲度系数为1000N/m,原长10cm,一端与挡板相连,另一端放上重为100N的物体后压缩到8cm,已知物体与斜面间最大静摩擦力为35N。现在用力F沿斜面向上拉物块,物块保持静止,则力F的取值可能为( )A、60N B、70N C、80N D、90N9. 如图甲所示为一运动员(可视为质点)进行3米板跳水训练的场景,某次跳水过程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t=0是其向上起跳的瞬间.则该运动员从跳板弹起能上升的高度最接近( )A、0.38m B、0.80m C、1.10m D、3.00m10. 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为球心,小滑块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于P点。现在保持F的方向不变,改变F的大小,使小滑块从P点缓慢移动到容器中最低的位置,此过程中F和容器壁对小滑块的支持力FN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F逐渐增大,FN逐渐增大 B、F逐渐减小,FN逐渐减小 C、F先减小后增大,FN逐渐减小 D、F逐渐减小,FN先减小后增大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
-
11. 若两个分力的夹角为α,现在保持α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一个分力增大、另一个分力大小不变,合力一定增大 B、若一个分力增大、另一个分力大小不变,合力可能减小 C、若两个分力都增大,合力一定增大 D、若两个分力都增大,合力可能减小12. 下面有关重力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作用在其重心上,所以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如果把同一个物体从杭州运到北京,其所受重力会发生变化 C、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D、物体所受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13. 如图所示,一根竖直的轻弹簧悬挂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处于斜面和挡板之间,小球和斜面挡板均接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小球和斜面之间有弹力,则小球和挡板之间一定有弹力 B、若小球与斜面之间有弹力,则小球和弹簧之间不一定有弹力 C、若小球与挡板之间有弹力,则小球与弹簧之间一定有弹力 D、若小球与挡板之间有弹力,则小球与斜面之间不一定有弹力14. 一个小球由静止释放后,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0.1s,现已知2、3两位置之间的距离为12cm,4、5两位置之间的距离为30cm,则( )A、位置1、2之间的距离为3cm B、小球的加速度为10m/s2 C、小球释放的位置是在位置“1” D、小球在位置“5”的速度为3.45m/s
三、实验题(共2题,每题7分,共14分)
-
15. (1)甲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①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的计时仪器。
A.220V交流电源 B.8V交流电源 C.220V直流电源 D.8V直流电源
②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接通电源与让纸带随小车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过程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A.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 B.哪个先、哪个后都可以
C.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D.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③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你指出图中装置存在的两处错误、。
④该同学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了一条纸带,O、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OE间的距离为cm。
(2)乙同学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则打D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D=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m/s2。(结果均要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6. (1)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实验中,通过在悬挂的弹簧下面加挂钩码,逐渐使弹簧伸长,得到以下表格中的数据。钩码个数
1
2
3
4
5
6
弹簧弹力F/N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弹簧形变量x/cm
1.10
2.30
3.40
4.60
5.60
6.10
①根据以上数据在给出的坐标系中画出关系图像。
②由画出的图像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挂一轻质小圆环,橡皮条原长为GE,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受到拉力F1、F2的共同作用,处于O点,如图乙所示,橡皮条伸长的长度为EO,撤去F1、F2 , 改用一个力F单独拉住小圆环,如图丙所示,使小圆环仍处于O点。
①本实验体现了的物理思想;
②具体操作前,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是;(填正确答案标号)
A.图乙中,F1与F2的方向必须相互垂直
B.重复实验再次进行探究时,圆环O的位置应与前一次实验相同
C.用两弹簧测力计同时拉小圆环时,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一些
D.记录F1与F2方向时,记录点尽量要和O点离得远一点
③某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丁所示的两个已知F1和F2 , 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2N,两力的合力用F表示,F1、F2与F的夹角分别为θ1和θ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F1=4N B.F=12N C.θ1=45° D.θ1<θ2
四、计算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
17. 一物体从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到达地面时速度大小为50m/s,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 , 求:
(1)物体下落时间;
(2)物体下落过程中最后1s的位移大小;
(3)物体下落过程中最后20m所用时间(结果可保留根号)。
18. 质量为20kg的小孩坐在4kg的雪橇上,大人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100N的拉力拉雪橇,他们一起沿水平地面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g=10m/s2 , sin37°=0.6,cos37°=0.8)求:(1)雪橇对地面的压力;
(2)雪橇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若拉力变为水平方向,要使他们一起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
19. 有一架电梯,从一楼启动之后匀加速上升,加速度为a1=2m/s2 , 制动时匀减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a2=1m/s2 , 楼高84m,求:(1)若上升过程中最大速度为8m/s,求启动到最大速度时的位移大小;
(2)若上升的最大速度为10m/s,求电梯运动到楼顶的最短时间;
(3)如果电梯先加速上升,然后匀速上升,最后减速上升,全程共用时间为24s,求上升过程中的最大速率。
20. 如图所示,物体m1通过三段轻绳悬挂,三段轻绳的结点为O,轻绳OB水平且与物体m2相连,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已知m2=4kg,m3=6kg,m2与m3间动摩擦因数μ1=0.6,m3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μ2=0.2,轻绳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已知sin37°=0.6,cos37°=0.8,tan37°=0.75,g取10m/s2。(1)若m1=1kg,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求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大小;
(2)若m1=1kg,求m3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
(3)为使整个装置保持图示结构不变,物体m1质量最大不能超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