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主角。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红枣、豆沙或肉,因此在夏天炎热的天气里很容易变质。新鲜粽子买回家后 ①  , 否则要及时放进冰箱保存。如果是自己包粽子,现煮现吃口味最好。注意冷藏不超过3天,冷冻不超过7天。再吃的时候,要重新蒸透,但最好不要反复冰冻。

    粽子因为什么不能凉着吃,而要彻底加热呢?一是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二是粽子黏性大,同时较为油腻, ② 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每天吃粽子别超过50克,也就是半个或1个。粽子黏性大,性温滞气,同时还含有大量脂肪,煮熟的粽子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肠胃负担,老年人以及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最好少吃或别吃。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水,来 ③ 

    (1)、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粽子因为什么不能凉着吃”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饿了,想吃点儿什么。 B、这是什么地方?好像来过似的。 C、什么?都九点了,他还没来。 D、什么桃啊,杏啊,梨啊,他都喜欢吃。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3)、同学小明在做家乡粽子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发现奶奶喜欢包粽子更喜欢吃粽子。你读了上述材料后,请给小明的奶奶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____?注意营养均衡,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能提升记忆力,如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牛奶等。加强体育锻炼,每天坚持4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能提高大脑记录和处理新信息的潜能,预防大脑退化。②____。实验证明,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也就是说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好。如果在学习后再进行测试,③____。此外,可利用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例如,记忆宫殿法是一种利用空间思维和联想能力,把要记住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记忆术能快速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同学小明在做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发现奶奶记忆力下降。你读了上述材料后,请给小明的奶奶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网上投票、遴选推荐、集中审议等环节,9月25日正式公布名单。勇攀高峰的科研巨匠、为国捐躯的英雄先烈、植根基层的党员干部、舍己为人的道德模范、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_的文学家——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载壮丽征程,是一部_、披荆斩棘的奋斗史;____。打出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的王进喜,带领亏损小厂成为跨国集团的张瑞敏,在家乡悬崖上硬_出一条“麻怀出路”的邓迎香……他们用奋斗书写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_成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从文盲遍地到教育强国,从缺医少药到健康中国,从短缺型经济到高质量发展,奋斗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金钥匙。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遴选推荐、网上投票、集中审议等环节,9月25日正式公布名单。 B、自“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遴选推荐、集中审议、网上投票等环节,9月25日公布正式名单。 C、自“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网上投票、遴选推荐、集中审议等环节,9月25日正式公布名单。 D、“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9年6月启动以来,经网上投票、遴选推荐、集中审议等环节,9月25日公布正式名单。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孜孜不倦   栉风沐雨   闯   汇聚 B、笔耕不辍   栉风沐雨   凿   会聚 C、笔耕不辍   筚路蓝缕   凿   汇聚 D、孜孜不倦   筚路蓝缕   闯   会聚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这部不朽史诗的精神坐标,就是先进模范 B、而对这部不朽史诗来说,先进模范就是精神坐标 C、而先进模范,是这部不朽史诗的精神坐标 D、而对先进模范来说,这部不朽史诗就是精神坐标
  • 4.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请为下面三副对联选出下联,并指出每副对联适用于哪个中国传统节日。请将每副对联的下联的序号以及对应的节日,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大千世界光玉轮       ②七七鹊桥暖神州      ③二泉映月秋满山

    ④明月清风东坡词       ⑤冰心洁玉大夫诗      ⑥千门灯火夜如年

    (1)、第一副:上联:三五良宵澄银汉,下联: , 适用的节日是:
    (2)、第二副:上联:一曲笙歌春似海,下联: , 适用的节日是:
    (3)、第三副:上联:芳草美人屈子赋,下联: , 适用的节日是:

二、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在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中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贫乏的生活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涌到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活动,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中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在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也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的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引用余光中说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作者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多部影片同场竞技,将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推升至58.4亿元的新高度,观影人次达1.3亿。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仅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

    被誉为大陆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春节档期叫好又叫座,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流浪地球》一上映便在豆瓣网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片率从第四跳跃到第一。猫眼专业版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人民币53.34亿元。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材料二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因此当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人们将其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虚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不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已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流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的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

    (摘编自《新京报》:《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流浪地球》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影片传播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中国大多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

    《人民日报》刊文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还有一些差距。我们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捧杀也不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国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观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这些年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都一直是很有影响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与多部影片同场竞技时脱颖而出,好评如潮,仅仅正月初一单日票房就超过14亿元,实现精彩逆袭。 B、从材料二看,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巨大发展,但作者认为中国科幻电影仍需要十年之内才能比肩美国。 C、过去20年中国科幻文学很少被外界关注,刘慈欣的《三体》使中国科幻文学发生转折,并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 D、《流浪地球》传播的向往家园、眷恋故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核心价值观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档国产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次的增长,既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也说明了中国科幻电影取得的初步成就。 B、中国电影要想继续走创新道路,就需要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多面向未来思考,少涉及或不涉及穿越、幻想等尚古题材。 C、《流浪地球》中人类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与中国航天实现里程碑式跨越交相辉映,让人联想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电影《流浪地球》虽然在剧本内容、科学设定、人物表演等方面存在着令人遗憾的瑕疵,但是总体质量还是被认可的。
    (3)、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时代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综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了了解湖南乡土文化振兴的状况,我们考察小组选取衡山县店门镇能仁村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能仁村的乡土文化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现将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展示如下:

    问题:1.保护意识不强,人文景点损毁严重,乡土文化难以保存。由于历史原因,能仁村原有的一些珍贵的古迹文物遭到破坏。而近些年来,不少村民由于富了起来,重修住房,一些乡土文化资源也在消失。例如富有传统特色的抖墙屋,几年前还成片存在,如今却要转悠半天才能见到。从抖墙屋到小楼房,无疑是村民生活的一大进步。可是,从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抖墙屋却是难得的文化物质资源。2.宣传造势滞后,知名度不高。如果我们不是恰好选择来能仁村学农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能仁村有如此灿烂的乡土文化。更遗憾的是,村里一些人对能仁村有些什么乡土文化不完全知晓,更不知道其价值。这些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被广泛地、深入地宣讲与普及,如若还不加大宣讲的力度,再过若干年后,恐怕连当地老百姓也会遗忘了。

    建议:1.要增强保护意识,从主观上真正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论证,请有关专家来实地进行考察与调研,制定详细的规划和保护措施。2.以乡村特色旅游为契机扩大知名度。依托目前能仁村已有的“稻田摸鱼”“店门草席”等主打文化旅游产品,再进一步扩大乡土文化旅游的内容,并提升其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能仁村乡土文化的宣讲,如开展以“倾听古树传奇”“体验男耕女织”“篝火节”“走进书院学堂”“祭祀礼仪节”五大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或旅游节等;在乡村的改造建设中,合理地融入当地乡土文化的元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摘编自陈逸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衡山县能仁村乡土文化复兴考察报告》)

    材料二:

    汾湖村北面的汾湖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重要的文化景点,如云台寺、白龙潭,也有文化活动如夷婆船、踏白船、水上集市等,丰富多样。

    汾湖村庄水资源丰富,水网条件优越,但使用日渐式微,未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且汾湖村地处江南水乡,易陷于水乡文化同质化困局。如何在水乡地带的共性中谋求特色发展,激活水网并助力乡村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重新出发,是汾湖村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突出汾湖村的水网空间特质,以复兴水网为核心激活水网功能,通过产业、生态、生活、文化层面的策略手段,联动生活、生产、生态,以实现“水网兴村,水网利民”,营造一个借力自然、长足发展的村庄,实现“水市绿汀,门泊船归”的理想,同时打造一种江南“新水乡”的村庄模式,区别于古镇模式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文化方面通过保留村庄特有元素,传承水乡民俗并创新,进行时令活动,加强推广宣传,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村庄的文化吸引力,形成“棹船归——召人归——水乡文化回归”的发展路径。

    (摘编自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一等奖作品《水市绿汀·门泊船归》

    材料三:

    孝文化园、孝文化墙、孝文化室,开展宣孝、倡孝、学孝、行孝、评孝活动——浙江瑞安“三建五孝”创建活动浓烈的孝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感受到特色独具、风格迥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孝浙江”德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和创新主题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浙江瑞安湖岭镇亦垟村、马屿镇江桥村。

    亦垟村一棵最高的树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小卡片。那是在孝德讲堂学习的孩子写给长辈的心里话。村里还创作了一首村歌,歌名《亦垟,我们共同的家》,学习村歌是孩子们的固定课程。歌中唱道:“自古圣贤把道传,孝道成为百行源,劝君一起多行孝,亦垟地处月亮圆……”元培学院大学生调研新农村孝德文化持续两年,队员们觉得这里德孝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而是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德孝文化和感恩文化感染人,令村民亲如一家、幸福美满。队员们通过对村干部及群众的广泛交流和探讨、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调研形式,对湖岭镇亦垟村建设中保护、研究和挖掘孝文化,建立农村孝德培养机制,开发孝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等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新农村建设中用现代的方式在传承德孝文化,是用时代的力量在焕发传统文化的新生命。

    (摘编自绍兴文理学院《我院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青年梦在美丽乡村碰撞交融》)

    (1)、下列对材料涉及的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多种方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访谈法收集乡土文化有关资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则性,相比问卷调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意义的解释空间。 B、运用实地考察法对确定范围内乡土文化进行考察,需要搜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相对于发现事实,形成乡土文化发展方案并实地验证更重要。 C、问卷调查是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收集资料的方法,优势是能突破时空限制、数据量大、效率高、规范化,对各种文化层次的人都适用。 D、撰写乡村文化发展考察报告需要对典型的问题、情况、事件做深入地调查,从而揭示出研究问题的本质或规律,形成对乡土文化的深入理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仁村抖墙屋的破坏,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重修住房;另一方面是村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找到乡土文化与乡村改造的结合点。 B、能仁村可以通过聚焦主打文化旅游产品,扩大乡土文化旅游的内容,提升其文化内涵,并加大乡土文化宣传来发展乡村旅游,扩大知名度。 C、汾湖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重新出发,突出水网空间特质,通过多层面的策略手段,联动生活、生产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水乡发展模式。 D、亦垟村借鉴孝文化,建立农村孝德培养机制,开发孝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是现代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进行乡村建设时如何保护开发乡土文化。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民间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生活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并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作者们在创造民间剪纸时,虽然没有任何政治功利因素,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融入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剪纸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造型形式的传承,还有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运用民间美术中的造型手法,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以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自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的元素,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它的意象符号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人生的欢乐,追求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各种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自产生以来就被视为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们在创造民间剪纸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的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民间剪纸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却保持着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民间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的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人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元素,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满足了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扶持了人类的生存,充实了人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