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11-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独具特色 D、生生不息
  • 2. 中国某文化遗存考古出土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4000多年。由此判断,该文化遗存位于如图的(     )

    A、 B、 C、 D、
  • 3. 周人起于关中,而靖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在商代已是文明发达地区。较落后的周人为控制先进东方的土地、人民,采取了崭新的政治风格进行统治。“崭新的政治风格”是指(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 4.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    )
    A、仰韶文化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殷墟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 5. 据李悝分析,战国时期百亩地(约31.2亩)可产粟33石4斗4升(约2000千克)。当时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有①水利工程的修建②牛耕技术的推广③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④货币的广泛流通(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 6. 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这一观念(   )
    A、表明中原正统思想彻底崩解 B、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诸夏”与“夷狄”已无任何区别 D、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
  • 7.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下列各项中有利于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观点是
    A、尚贤者,政之本也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D、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
  • 8.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图2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②增加财政收入③巩固国家统一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10.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朝被“族”的原因主要包括(    )

    ①战乱频繁   ②刑罚严苛   ③徭役繁重   ④赋税沉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11. 汉代共历29帝,享国407年。下列汉代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光武中兴   ②文景之治    ③汉武盛世   ④党锢之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 12. 《汉书·食货志》载:“天下既定……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这表明汉初(    )
    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征收的赋役种类繁多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注重民众的自我管理
  • 13. 下图是汉初与汉武帝时期的行政体系示意图。据此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中朝②颁布“推恩令”③创立刺史制④实行察举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4. 司马光曾盛赞某位先代大儒:“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司马光的诗句盛赞的大儒最有可能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程颐 D、朱熹
  • 15. 钱穆曾喻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下列关于两汉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农学上先后出现了《氾胜之书》和《神农本草经》 B、张仲景撰写专著《黄帝内经》,被后世誉为“医圣” 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D、《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1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的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下列选项中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 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C、①东晋②前秦③吴④北汉 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 17. 据《宋书》记载,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 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表明当时(   )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南方商业更加发达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 19. 虽然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其历史成就不可磨灭,为唐朝的繁荣和强盛奠定了基础。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隋朝历史成就的是(     )
    A、开通大运河 B、兴建洛阳城 C、灭亡东突厥汗国 D、结束南北分裂
  • 20.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以下的政策或措施与他无关的是(   ) 
    A、增设节度使,稳定边防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吸取隋亡教训,戒奢从简 D、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 21. 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 22.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 23.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陏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
    A、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 B、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C、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 D、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赞扬
  • 24. 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秦二世继位之谜”成为热议话题。《史记》记载:“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胡亥继位却是经秦始皇同意的:“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近年湖南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记载:“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开始的社会大动乱,使一切旧制度、旧秩序都维持不住,把许多“礼”都弄得名存实亡,徒具形式,甚至大夫竟敢乱用天子的礼乐,简直闹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这真是古代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大危机。为着挽救这个社会危机,于是孔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

    ——摘编自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的统一并非只是兼并六国、而且通过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实现了中原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后者的意义尤其重要。有学者称秦的统一是继商周时代“有着广大统治区域的统一王朝”之后,又经历了“充满了战乱和分裂”的东周时代,实现的“重新统一”。当然,秦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已经与商周时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完全不同。秦帝国的建立,版图的规模,行政的力度,控制的效能和文化理念的同一,也与商周时代完全不同。

    ——选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大动乱”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概述孔子为“挽救这个社会危机”提出的政治主张,并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例举商君在秦“治世”的具体举措,简要指出其举措产生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秦帝国“版图的规模”在东西方向上的疆域所至以及其强于商周时代对地方“行政控制”力度推行的制度,分析该制度的作用。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人牛耕图(出土于嘉峪关魏晋墓)

       

                   汉人胡食壁画(出土于河西走廊魏晋墓)

       

                     宽袖宽身北魏夫妇壁画(出土于北魏大同石棺)

    关于孝文帝及其改革,历来为史学家所关注。《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学者蔡美彪研究得出“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100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80余次”。历史学家朱大渭认为“孝文帝改革是西晋末年以来将近200年间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的一个历史总结。它以政权的力量,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形式,促使内迁的数以万计的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同汉族更快地融合起来。”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蔡美彪《中华史纲》《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特征和孝文帝促使胡汉“更快”融合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给中国南方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举出唐朝采取“和亲”和“册封”的例子各一个。并概括唐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的其他策略。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