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12-0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
1.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B、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历史学家的著述2. “这里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从其中的遗物中可以大致看到直立人生活的面貌。”“这里”是(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3. 《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4. 研究人员认为,半坡人已经学会原始的纺织制衣技术,能证明这一结论的证据是( )A、半坡人能制造人面鱼纹彩陶盆 B、出土了骨针、骨锥和陶或石纺轮 C、出土了猪、狗等动物骨骼化石 D、半坡遗址范围内多处出土粟颗粒5.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相传炎帝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还制作乐器琴瑟等。黄帝会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等。这些发明反映了当时( )A、开始出现私有制和阶级观念 B、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 C、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状况 D、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6.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良渚遗址发现稻谷、绢片残存
中国农业、手工业领先世界
B
启承父位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C
汤建立商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D
武王伐纣
使西周走向灭亡
A、A B、B C、C D、D7. 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这说明( )A、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B、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周代管理辖区仅在洛邑一带 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8. 甲骨文,或称“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是我国可识的汉字中最古老的文字。从记载的内容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9. 商周时期,工匠己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且能用不同的方法铸造不同用途的器具。这表明当时青铜器( )A、生产规模宏大 B、制作工艺高超 C、种类数量丰富 D、分布地域广泛10. 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A、和平稳定 B、诸侯争霸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11. 成语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与“卧薪尝胆”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楚庄王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材料说明该时期( )A、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倒退 B、社会秩序整体和平稳定 C、社会转型变革激烈深刻 D、王室权威实力不断提升13.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严明法度 B、鼓励耕织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14. 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齐、楚、秦、燕 B、秦、楚、齐、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15.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却没有损毁和垮塌。下面关于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A、建于战国后期 B、主持建造者是李冰 C、是大型的水利工程 D、沟通了珠江和长江水系16.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音:e,不公正,偏袒)”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名言( )A、韩非 B、孟子 C、墨子 D、庄子17. “光盘行动”,就是提倡当今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18.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 有人将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时期的历史发展历程分为“前帝制时代”和“帝制时代”。若按此划分,其中分界的主要标志是( )A、夏朝建立 B、盘庚迁殷 C、秦朝统一 D、楚汉之争20. 七年级某班同学表演的关于秦朝历史的课本剧中,有以下一些情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去南海郡做生意 B、御史大夫掌管国家军事 C、大批壮丁被征到蒙恬军中去修筑长城 D、官府使用楷书书写告示21. 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 D、推行了郡县制22.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戍边为大雨所阻,按律当斩,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误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A、历史真相只能依靠考古发掘 B、秦简记载内容完全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 D、《史记》内容虚构过多23. 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遇上大雨,戍守误期 B、秦朝暴政,民怨沸腾 C、国家分裂,经济凋敝 D、楚汉之争,战乱频繁二、非选择题(共24分)
-
24.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以及自身发展中不断地创新。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生活创新】
(1)图一和图二的房屋建筑样式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导致两种建筑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制度创新】
材料二: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卷四《周本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生产创新】
(3)依据图三、图四指出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这与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有什么关系?25.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1)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哪些?各国通过什么方式推动了社会转型?请写出“社会转型”具体指这一时期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出现的意义?材料三: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代表的阶级是什么?支持此次变法的君主是谁?从材料看,这项法令实行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