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考真题单元练(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14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D、神话传说源远流长2.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当时中国推行的地方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制 D、行省制3. 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 )
人物
论述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李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王充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4. 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5. “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了。”由此可见秦国国势的强盛源于( )A、建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奖励耕战 D、废除特权6. 商朝缔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能够佐证这一论断的是( )A、制作打制石器和保存火种 B、铸造青铜器和创造甲骨文 C、实行分封制和统一度量衡 D、使用铁制农具和推广牛耕7. 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变法成效最大,为之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 )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8.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9. 某校九年级历史课上,提到了青铜器、金字塔、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阿拉伯数字。据此可知,他们学习的大单元主题是( )A、欧洲庄园制度 B、亚洲封建制度 C、亚非文明成果 D、西欧哲学成就10.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筒车11.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12. 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13. 《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14.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创造这种文字时,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16. 有学者称。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由此可知,孔子的做法有利于( )A、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 B、弘扬正气和社会风化 C、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减轻压迫和改善民生17. 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8.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县”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19.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20. 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道之以政 D、有教无类二、填空题
-
2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朝军队在决战。公元前260年,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三、材料分析题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李水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泰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牧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