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04 类型:开学考试
一、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1. 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持续和突然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其转换过程可用下图“球-杯模型”解释,小球位于“山顶”代表稳态转换的临界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小球到达临界点前又重新回到谷底,说明此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稳态转换 C、生态系统由稳态1转变为稳态2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将变简单 D、识别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临界点,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2. 免耕法是指农业生产中不松土或少松土,收获时只收割麦穗或稻穗等部位,而将经过处理后的农作物秸秆和残茬保留在农田地表,任其腐烂。提倡免耕法取代传统种植方法(例如深耕、中耕松土等措施)的原因不包括( )A、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 B、传统中耕松土不利于水土保持,能增加沙尘暴的发生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减少灌溉次数 D、减少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使土壤肥力得以提高3. 下列关于图甲、图乙、图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是其原生质层相当于图甲中的③ B、图乙中,三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只有氨基酸的运输是主动运输 C、图乙中,转运葡萄糖和钠离子的载体不同,说明载体具有特异性 D、图丙中,限制 b 点和c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分别是载体数量和能量4. 有些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不仅激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也能通过受体作用于突触前膜。向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突触小体内注入足量标记的递质(NA),间隔一段时间给予适当刺激,检测递质释放量(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受体转运到突触小体中 B、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实现信息的传递 C、胞外递质浓度增加抑制了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D、这种递质释放的自身抑制现象属负反馈调节5. 叶绿体中的F0-F1ATP合成酶是由一个跨膜的H+通道F0和位于基质侧的F1两个亚基组成。H2O分解成的H+通过F0顺浓度梯度运动到叶绿体基质,释放的能量可驱动 F1上ATP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0-F1ATP合成酶位于叶绿体内膜上 B、驱动ATP合成的能量直接来自色素吸收的光能 C、H2O分解成的H+通过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光照下,类囊体腔内的pH小于叶绿体基质6. 如图表示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中序号代表不同的化合物,面积代表含量,其中Ⅰ和II代表两大类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鲜重和干重中含量最高的是Ⅲ B、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IV和V有关 C、Ⅳ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呆小症、贫血病等均与其含量异常有关 D、V在核糖体上合成,合成所需要的能量均由线粒体提供7.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胞嘧啶上结合一个甲基基团,但仍能与鸟嘌呤互补配对。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启动子区域会导致该基因不能转录,且这种变化是可遗传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DNA甲基化转移酶的合成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 B、DNA甲基化若发生在启动子区可能会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C、甲基化改变了DNA分子的化学元素组成和碱基中嘌呤的比例 D、DNA甲基化使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8.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少数新物种的形成可能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D、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不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9. 水果释放出CO2的量(x)与氧气浓度(y)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则保存水果时,应选择最合适的氧气浓度为( )A、A B、B C、C D、D10. 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的实验操作叙述中错误的是( )A、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B、取104、105、106 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11.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环境中,在DNA甲基转移酶催化下,部分胞嘧啶加上活化的甲基被修饰为5'-甲基胞嘧啶, 使视网膜细胞线粒体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视网膜细胞线粒体 DNA 甲基化不改变其碱基排列顺序 B、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视网膜细胞的能量供应 C、高血糖引起线粒体 DNA 甲基化的现象不会遗传给后代 D、视网膜细胞线粒体DNA 甲基化水平升高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12.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13. 猕猴桃果实采摘后,置于常温下贮藏,所测得果实内的ABA(脱落酸)及其他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所发生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猕猴桃采摘后,乙烯释放增加,果实硬度增大,加快果实的成熟 B、ABA的释放可有效促进果实的软化,促进果实的成熟 C、猕猴桃果实的成熟过程受ABA、乙烯等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D、第6天猕猴桃果实呼吸强度骤降后又升高,此变化不利于果实成熟14. 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1 C、图甲、乙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没有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属于假说-演绎的验证阶段15. 葡萄糖被人的红细胞吸收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要借助细胞膜转运蛋白,但不消耗能量。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A、渗透作用 B、自由扩散 C、主动运输 D、协助扩散16. 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碱基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基因B常与天然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B、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加入解旋酶 C、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D、可利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法判断导入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17.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种原始的作息节律。科学家从果蝇体内克隆出per基因,并对其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展开研究。(1)、野生型果蝇昼夜节律是24h,经诱变获得节律为19h、28h和无节律的三种突变体,相应per基因记作perS、perL和perO。
①已知pe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科学家将无节律、长节律的雄性个体分别与野生型的雌性个体杂交,F1全为正常节律,表明perO、perL均为性基因。
②欲探究perO基因和perL基因的位置关系,进行下图所示杂交实验(棒眼为伴X显性遗传)。研究者观察F2中个体的节律,发现其均表现为长节律,说明perO和perL为(填“等位”或“非等位”)基因,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2)、科学家发现per基因的表达也存在昼夜周期性节律,于是提出负反馈理论解释per基因表达的周期性变化,即PER蛋白被合成后,一部分在细胞质中降解,一部分入核抑制per基因的表达。进入细胞核的PER蛋白越多,per基因表达量越低。一定时间后,PER蛋白含量开始下降,per基因的表达量随之升高,完成一个昼夜节律的循环。能支持上述解释的证据包括_________。A、PER蛋白可定位在细胞核中 B、与PER蛋白相比较,PERS蛋白的稳定性更高,不易在细胞质降解 C、被转入额外per(正常节律)基因的果蝇,昼夜节律变短 D、PER蛋白没有与DNA结合的位点(3)、PER蛋白需与TIM蛋白结合才能进入细胞核,据此推测perL突变体昼夜节律延长的原因可能是。(4)、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per基因突变改变昼夜节律给自然界生物带来的不良影响是。18.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其雄性不育性状对玉米育种有重要意义。(1)、已知玉米籽粒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紫色籽粒与黄色籽粒的玉米杂交,子代籽粒均为紫色,籽粒颜色中显性性状为。在子代中获得一株表现为雄性不育的突变株。利用该突变株进行如图1所示杂交实验,结果说明控制花粉育性和籽粒颜色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是。用杂交得到的雄性不育株建立品系甲。(2)、绒毡层是雄蕊花粉囊最内侧的细胞层。与花粉发育密切相关。已知M基因在绒毡层特异性表达,M蛋白依赖前端的信号序列S引导进入内质网中完成合成和加工。S序列被切除后M蛋白才能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研究发现,品系甲的M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所表达蛋白的S序列最后一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对两种M蛋白进行研究,结果分别如图2、图3所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推测,导致品系甲雄性不育的原因是M基因突变。
(3)、研究发现,雄性不育玉米的花粉败育使更多物质被用于果穗生长,有利于提高产量。研究人员对品系甲(突变基因记为M+)进行改造,获得具有一对M+基因,且在M+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插入单个N片段的品系乙。N片段含3个紧密连锁不发生重组的序列:能持续抑制M+基因表达的序列、花粉特异表达的花粉败育基因和籽粒特异表达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根据图4流程继续进行育种。种子A用于继续繁殖品系乙,种子B用于培育不含转基因成分的子代,这两种籽粒在果穗上的比例约为 , 筛选出种子B的方法是。在生产种植上,与种子C相比,种植种子D不需要分别种植母本植株和父本植株,既操作方便,又可保证传粉效率,原因是。
19. 城市高楼林立,屋顶花园能有效增加绿地覆盖率,逐渐成为净化空气,降低室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提高屋顶植物的生态效益,有人做了相关实验,并绘出了有关图象.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夏季中午,屋顶植物的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用甲图中的 表示(填字母),此时细胞内产生CO2的具体场所是 .若长期处于甲图中 所示状态(填字母),则植物无法正常生长。(2)、图乙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1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位置X.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①以氧气的释放量代表光合作用速率,图示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是 mL/h。
②用这一方法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要比实际的光合作用速率低,原因是 .
③有同学认为该实验缺少对照组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请简述如何设置对照组.
(3)、某研究小组欲使用该装置测定某屋顶植物在不同氧气条件下时的细胞呼吸速率,需要将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换成 ,同时应将该装置置于 环境中,图丙为测得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关系图,若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则在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的 倍,该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20. 树线是划分高山景观类型的重要生态过渡带。树线是指高海拔山地天然森林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甸,树线以下分布的是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如图1所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之上的植被厚度增加,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当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植物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回答下列问题:(1)、树线之上和树线之下的植物群落明显不同,主要受(填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区分高山灌丛、草甸、乔木群落的首要特征是。(3)、目前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CO2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冰雪融化加快,导致高山树线海拔高度(填“上升”或“下降”)。在该过程中,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减少”或“增多”),原因是。(4)、结合图2及以上信息分析,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指数会对树线上升幅度产生影响,原因是。21. 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机制来实现。当调节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相关疾病出现。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体中,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位于的血糖调节中枢兴奋,使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调节,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在范围,维持血糖相对稳定。(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由肠道内分泌L细胞产生的肽类激素,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GLP-1分泌异常。科学家推测L细胞分泌GLP-1的分子机制如图:L细胞内的能促进GLP-1的分泌。GLP-1发挥调节作用具有的特点(至少答三点)。研究发现运动能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GLP-1水平,结合图中信息,推测运动影响GLP-1分泌的过程是。
22. 人参皂苷Rh2是人参中重要的活性组分之一,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我国科研人员以酵母菌为受体细胞,经改造获得Rh2前体物质A高产的L菌株。科研人员对其继续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以期获得人参皂苷Rh。高产的细胞工厂菌株。(1)、相比于植物细胞,选择酵母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主要优势是(答出2点即可)。(2)、前体物质A可依次经过P酶和N酶转化为人参皂苷Rh2。科研人员通过方法获得大量P和N基因片段,然后再用限制酶和酶处理,将他们连接形成重组DNA片段。科研人员将基因编辑质粒、引导序列质粒和重组DNA片段导入L菌。据图分析,为初步筛选得到成功转入两种质粒的受体菌,需要用的培养基。再通过分子水平技术确定重组DNA片段整合到L菌染色体上。(3)、科研人员筛选得到成功转化的R菌株,将其与L菌株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发酵一段时间后检测有效物质的含量,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R菌株能产生。(4)、结合上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R菌株生产能力的可行方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