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2-0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       )
    A、表明了分封制彻底瓦解 B、意味着宗法制面临挑战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 D、有利于集权政治的生成
  • 2.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该图反映了

    A、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B、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C、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D、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 3. 下图(某朝政治制度结构图)反映了(       )

    A、三公九卿制度长期存在 B、三省六部制度已初步形成 C、政事堂是国家权力中心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 4. 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     )
    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 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 5.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 6. 下表为晚清财税收入结构表。由此可知,当时清朝(       )

    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农业日趋衰退 B、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C、自然经济瓦解 D、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7. 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8. 1940年,山西某县抗日根据地加强村政建设前,共有33个行政村,平均每村村干部3人;加强村政建设后,该县行政村的规模开始缩小,行政村数量超过百个,各村建立的村政委员会平均人数近20人。这种变化(     )
    A、实现了村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加强了治理基层社会的力度 D、造成村政委员会办事效率低下
  • 9. 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这一宣示(       )
    A、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B、着眼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顺应了多极化不断加强的大趋势
  • 10. 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
    A、源于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 B、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C、说明我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11. 亚里士多德曾论述道:“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祇。”他认为古代雅典(       )
    A、小国寡民造成了城邦社会经济落后 B、人文主义是维系城邦的基石 C、民主政治促进了城邦的团结和强大 D、公民应有高度的城邦集体意识
  • 12. 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
    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 13. 最初,茶叶在欧洲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但到17世纪末,欧洲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并以此作为时尚消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文艺复兴推动欧洲思想解放 B、价格革命促进了社会消费 C、东学西渐促进欧洲社会进步 D、商品流动影响了习俗变迁
  • 14. 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反映了当时普鲁士(       )
    A、国家统一促进法制建设 B、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C、政府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D、工业化推进社会治理
  • 15. 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化大生产导致西方各国的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日益增加了对经济、文化教育等新的事务的管理。某些西方学者把这种变化称为政府从“消极防卫职能”向“积极发展职能”的转变。这一转变(       )
    A、广泛提升了公民的民主意识 B、强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C、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推动力 D、导致各国政府殖民扩张加剧
  • 16. 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后期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年份

    1913-1938年

    1948-1960年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年均增长率

    0.7%

    6.7%

    8.0%

    10.4%

    A、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B、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使国际贸易规范化 C、国际货币体系为世界贸易提供充足资金 D、二战后美苏等国努力构建的和谐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劳秀斯生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荷兰,经历了1618—1648年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他提出:国家主权不受他人干涉,不受法律支配和外来意志影响。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共同利益和权利的法律,国家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前提。在实际国际政治变动中,国家应受到国际社会制度及法规的限制约束,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当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必须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下努力协调,尽量避免战争。

    ——摘编自吴建每《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概述》

    材料二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惯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摘编自《联合国宪章·序言》(1945)

    材料三

    体系

    宗藩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时间

    古代

    近代

    行为主体

    根据东方政治文化构建的宗主国(中国)和藩属国(周边国家)

    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欧洲主权国家

    目标诉求

    维系宗藩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排他性的利益,对原料、市场和投场所的争夺

    权力结构

    中华帝国一统天下的垂直等级结构,其内部形态通常随着宗主国的盛褒而变化

    水平型的均势权力结构,其内部形态随着体系内国家力量的消长而变化

    组织原则

    依据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不同地位而规定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主要体现在大国协商和国际法的应用

    互动方式

    宗主国和藩属国主要依靠朝贡体系维系彼此之间联系

    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呈现出繁荣的状况,并不断向外扩张

    发展趋势

    区域性,日益封闭,在西方国际体系的冲击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宗藩体系寿终正寝

    西方列强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基础,建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据胡忠礼、邢新宇《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种经典国际体系的比较与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法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对比材料一,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表现。
    (3)、对比材料三中的两种国际体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关联两种国际体系的整体或局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铜钱铸造量统计表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治平三年(1066)

    170万贯

    《宋史》

    北宋至道二年(996)

    80万贯

    《宋史》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1)

    29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

    约300万贯

    《宋史》

    乙   两宋时期,私人笔记中关于纸币的记载很多。北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组诗强调“交子颂轻便”,李纲指出交子在四川“流通无阻”,南宋叶绍翁则提及乾道四年(1168)“愚民”以“造券不多为苦”。

    ——摘编自《果船全集》、《四朝闻见录》等

    丙   世俗徒见铜(钱)可贵而楮(纸币)可贱,不知其寒不可衣,饥不可食,铜楮其实一也。……夫会子(南宋纸币名)之所以轻(贬值)者,良以造之数多……

    ——摘编自辛弃疾《论行用会子疏》

    材料二   1955年3月1日起新中国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纸币)图案说明

    正面

    背面

    主币:

    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

    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1)、就研究北宋纸币价值而言,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各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第二套人民币图案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 19. 以下为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生丝外销的不振及其由此造成的国际收支的逆差,引起了中国朝野各界的震惊。从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以《申报》为中心,展开了如何振兴丝业、挽救国粹的讨论。

    1874年《申报》刊文《论西国治蚕茧法》,第一次在中国对“西国治蚕茧之法”进行介绍和论说:“盖中国人于蚕茧方成之时,即欲抽取以做生丝,未免过为性急,宜其丝内多有损坏也。如能照西法治之,则断无此等弊矣”。

    1881年《申报》又刊出《论丝、茶二业整顿难易》,开始从中西“官”“商”关系的不同来探究中西生丝产销的差异。指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受“官”之保护,只要对振兴输出有利,“官”即尽心竭力加以培育,以供“商”之利用。反观中国,“官”“商”却是背道而驰。要想振兴贸易,就必须改造迄今的“官”“商”关系,使官、商结为一体,互为助力。

    1882年,《申报》发表《机器缫丝说》,论证引进国外机器缫丝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机器缥丝,诚哉事半而功倍矣。华人其亦多养蚕以供机器之用,而益裕其利源也哉。”发表《观缫丝局记》,以实地考察丝厂生产的游记形式,记述了公平缫丝局的规模、设施、原料储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状况,意在说明“该公司必有蒸蒸日上之势”。引起强烈反响后,又趁热打铁,发表《缫丝三利说》,以公平缫丝局观摩者答复友人提问的口气,宣传新式丝厂的“规模恢廊”“布置周密”“机器灵捷”和“立法美备”,以破除社会上对投资或举办机器丝厂的犹疑和观望心态。

    1887年,总理衙门发出上谕:“令民间置办机器缫丝,不必由官经理”,大力推行鼓励民间人士引进和经营机器缫丝生产的政策。

    ——杨中华等《近代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次大讨论》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申报》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