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0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 1. 学会批注是阅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阅读下面散文,完成相关批注任务。

     

           大洼地一夜

           ①我不敢忘记大洼地的一夜。
           ②那是一个冬天,我跟着老于去打猎,一直到了秦岭深处。不能赶回去,我们便决定到山沟里的树林子去寻些干柴,要在梁畔里取暖过夜了。这当儿,月亮已经上来,雪地上一片白亮,我们一直向林子里走,来到了一块大洼地里。

           ③大洼地的雪比山梁上厚多了,脚踩下去,就没了腿肚,走起来很是艰难。秋天的枯草全倒伏着,偶尔有一撮两撮露出还绣着白毛穗的茎尖,但冰得坚硬,一撞就脆折了。一切树木,几乎都是一搂粗的、两搂粗的百年物,叶已落尽,枝丫如爪一样扭曲,每一截曲处,每一个疤上,都驻着落雪,月光下黑森森地亮着点点白光,像怪兽的眼。枯朽的原木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一半被雪埋着,一半斜仄着,满身的木耳和苔叶,茸茸地像长了毛似的。我们站在一棵枯了半边的古木下,不知道这洼地到底多么大,秃树过去,是一片黑黝黝的松柏,呈现着一个挨一个三角形状的小山模样,后边便是一片灰色,再后去,全然一个白色,什么也无法分辨了。

           ④我们小心翼翼地站了一会儿,一时觉得身骨瘦起来,而且特别冷;赶忙就低头寻着干柴。干柴倒容易找,只要拖出一截枯木来,立即就能扳下一堆干枝,雪虽然在埋着,却干得很脆,发出“嘎喇喇”响声。很快集起一个大堆,我们拼足了全部力气,每人扛起了一大捆。站起来,小腿就哗哗地颤,扶定一棵树往上看,望不见树顶,我第一次感到我们太渺小了,简直像一片树叶。低头看洼地这么多干柴,我们尽一切力量,而充其量不过拿走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又觉得像蚂蚁在粮仓里拖走一粒小米一样可怜。

           ⑤我们开始向前挪步,便发现什么路也没有,也看不见任何走过的痕迹;一切都静下来,像死了一般可怕。这是一块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地方吗?难道我们的突然到来,不速之客使这个世界惊讶了?但我们立即恐惧起来,觉得正是这种寂静是有着什么目光在盯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同时便听到了自己的呼吸声和每一脚起落的沙沙声。

           ⑥霎时间我们全慌了,扛了柴捆急急往出口奔走。但糟糕的事发生了!我们一时竟不知了归路,从一棵树下蹚雪到另一棵树下,又到另一个树下……跌了几跤,转来拐去,约莫半个小时过去了,最后发觉又转到刚才转到的树下。老于划亮了火柴,我们就靠在一起,划掉一根,又划掉一根,十几根火柴划完了,我们冷静下来,终于看清来时的那棵枯了半边的古木,才手拉手从那里爬上山梁了。

           ⑦回到梁畔,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老于说,这是精神作用,划了火柴,是自己给自己壮了胆的。

           ⑧“大自然于人是多么不可知啊!”我说。

           ⑨老于却叫起妙来:“知道了大自然于人不可知,正是我们从此可知大自然了。”

           ⑩“啊,神秘的大自然!”

           ⑪“不,神秘的应该是人,我们的脚印不是留在那里了吗?”

    (选自散文集《万物有灵》,作者贾平凹有删改。)

    【批注1】文中画框句子体现了行踪。

     

    【批注2】画横线句子形象地描写了初见大洼地的景象:____,也表现了作者的____心情。

     

    【批注3】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真是太渺小了!

    【批注4】为什么说“神秘的应该是人”呢?

    (1)、请根据“我们的行踪”,补全表现“我”当时情绪变化的词句。

    我们的行踪

    来到一块大洼地里

    站在枯了半边的古木下

    寻干柴途中扶定一棵树往上看

    向前挪步踏上归途

    回到梁畔

    表现情绪体验的词句

    阴森可怖

    特别冷

    起先恐惧、慌张,继而冷静

    (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补充完成【批注2】。
    (3)、认真阅读并思考选文,解答【批注4】中的疑惑。
    (4)、研究小组想把《大洼地一夜》编入八下课本第五单元一起学习,你觉得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看法。(提示:可从单元主题、文章体裁、写作手法等角度比较思考。)

    第五单元

    目录及单元提要

    17壶口瀑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9*登勃朗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 2. 八年级举行“《列子》寓言故事会”,请你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单。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①。”

    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②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脏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③己也,往而怨之。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道,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注释】①穰:庄稼丰熟;②垣:墙壁;③谬:欺骗。

    (1)、解释【开端】和【发展】部分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自宋之齐

    ②请其术

    ③喻其言

    ④以脏获罪

    (2)、用现代汉语写出思维导图中【高潮】部分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3)、从文中摘录一句话补全思维导图中的【结局】部分内容。
    (4)、生动形象的人物是故事的灵魂。请从文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其形象特点。
    (5)、两位同学在阅读故事时产生了如下分歧,请你解答释疑。

    :我觉得本文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两个故事的情节结构是一样的。

    我认为,两文在结构上既有共性又有不同:

二、写作题

  • 3. 学校在“奇思妙想节”中向同学们征集作品,请你完成以下写作任务。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力而存在的。《北冥有鱼》想象雄奇瑰丽,“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体现出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桃花源记》想象梦幻温馨,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美景,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与美好情趣……通过想象,故事可以变得有意思、有意义。

    这些情境也许能开启你的想象——

    情境一:当久旱的沙漠落下第一滴水……

    情境二: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后一滴水了……

    情境三:天空落下一滴水,池塘边的小动物们开启了一场争论……

    情境四:当一滴水经过某个乡村或城市时……

    请以《一滴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故事情节完整,细节生动;②要有合理的联想与想象;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三、材料题

  • 4. 下面是班级同学搜集的两则材料,请你一起审阅材料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①二十四节气是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的制定和中国古人探索宇宙的观星文化密不可分,它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制定。北斗七星A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区的自然节律在渐变。B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

    ②准确把握农时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首要驱动力。农作物的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籽和成熟具有极强的季节节律。例如立春并不代表着播种,它只是提示人们为春播准备耕种的物资,农具,肥料,种子等。“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才是真正的播种时节,人们驾着耕牛深翻着土地,被风化了一个冬季的土地,在地温的作用下,变得(xī)____松柔软,人们再把一些适宜种子埋进那温暖而软软的泥土中,等待着种子的发芽。

    ③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一边种地,一边观察天象,并根据天象记录作物生长的规律,一年四季轮换播种,作物不断生长,粮菜不断收获,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节选自“古建家园”网《细说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的关系》一文,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shuāi)____,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二十四节气就是解答这一现象级谜题的重要密码。正是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完善,让农耕文明时期的中国养育起数量庞大的人口,生生不息、茁壮繁衍数千年。

    ②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比如立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意味着不可遏阻的新生力量,蕴含着未来可期的希望。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经过冰雪洗礼的大地逐渐回暖,与寒冬战斗过的万物开始复苏,草叶(méng)____发绿意浓,争奇斗艳百花绽。

    ③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地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④2022年2月4日,中国农历立春之日。晚上8点,举世瞩目的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上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开幕式倒计时选择了二十四节气,以呼应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从24开始倒数,节气流转则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定义”。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一文,有删改)

    (1)、材料一、二中遗漏了三个字,请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2)、有同学认为材料一画线A处语言可以更加简洁,请替换成一个四字成语。
    (3)、还有同学认为画线B处存在语病,请进行修改。
    (4)、班级拟制作“二十四节气宣传视频”。请选择下面一个节气,依据提供的材料,仿照示例设计一个视频脚本。

    A.立春;B.夏至;C.大寒

    春分:我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分,是“一分为二”的意思,既是指“季节平分”,也是指“昼夜平分”。我到来的这一天昼夜等长,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步入天气温暖、阳光明媚的春天。

    校电视台记者要对本次活动进行采访,请结合材料,回答下面记者的采访问题。

    (5)、通过本次“知节气,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你对二十四节气有何认识?
    (6)、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节气文化?
    (7)、探究古诗中的“飞鸟意象”,写出探究结果。

    飞鸟诗句举例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①于野。——《小雅·鸿雁》

    鸳鸯在梁,戢②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③福。——《小雅·鸳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注释]①劬劳:勤劳辛苦。②戢:插。③遐:长远,绵长。

    飞鸟意象探究

    (1)奔波劳碌的象征。如《小雅·鸿雁》中用鸿雁扇动翅膀飞翔的姿态起兴。“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写出了流民被迫到野外服劳役的艰辛。

    (2)婚姻爱情的象征。如①

    (3)②的象征。如③。(再举出一种象征意义并结合原诗分析)

    班级开展《经典常谈》专题阅读研讨会,请你参与讨论并发表看法。

    (8)、同学们想通过名著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请你从下列《经典常谈》篇目中,推荐最适合的一章( )
    A、《辞赋第十一》 B、《诗第十二》 C、《诗经第四》 D、《文第十三》
    (9)、读书交流会上,小嘉提出了对“礼”的理解困惑,请你结合名著阅读和《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相关内容,简要阐述对儒家经典作品中“礼”的认识。

    孔子在《论语》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鲁迅先生却说:“礼教是吃人的”,对儒家经典中的“礼”,我们该如何认识?

四、默写题

  • 5. 请将下列与节气有关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为班级“节气与古诗文”朗诵大会准备素材。
    (1)、蒹葭苍苍,。(《蒹葭》)
    (2)、 , 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 , 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 6. 补全并整理八下课本中与飞鸟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1)、 , 在河之洲。(《关雎》)
    (2)、怒而飞,。(《北冥有鱼》)
    (3)、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4)、。(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