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日趋个体化的时代,其交往形态呈现出一种礼貌的疏远的刻意控制。比如逢年过节不愿走亲戚,通过佩戴口罩保持一种“社交屏障”等。这种现象或许就是所谓的“消失的附近”,即青年对附近呈现出漠然的心态。究其原因在于周围即时性的社会交往挤压了他们情感正常生长的空间。因此,“附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的视域在青年的意识中消失了。这种“附近消失”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青年的群体性孤独。值得注意的是,“附近”的消失不仅引发青年群体的情感孤独,而且使其失去他人的实感体认,他们也逐渐在熟视无睹中变得麻木,周遭与自我的存在变得愈发虚无,进而又造成了存在性孤独。
在此,我们借助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对“逃避人类型”神经症患者的阐述来审视青年与“附近”的交往类型:当自我孤立能够真的得到保障并起作用,便能获得一种安全感;如果孤立趋势被妨碍且无法发生作用,则产生焦虑不安。换言之,当“逃避人”能够与他人保持距离时就能获得安全感,而一旦因某种缘故导致“魔圈”被践踏或被擅自闯入则感觉受到威胁。因为个体缺少应付生活的其他途径,所以在不能维护与他人的感情距离时便惊慌失措,将逃避众人和躲藏作为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以此为借镜,我们可以照见一些浸润了个体文化的青年习惯于生活中的离群索居,对熟人社会表现出敏感、惶恐和抵触,不断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来自“附近”的“骚扰”。
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逃避“附近”的行为姿态,应对的并非就此别过的完全意义上的陌生人,而是青年周遭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也正是社会现实赋予他们对熟人陌生化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存在意义:在个体化社会及少子化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长期习惯于独自面对单一生活的挑战,压抑烦琐的人际需求成为一种保护性“盔甲”。青年对“附近”的逃避,并不意味着独立和强大,相反仅仅是一种对自我脆弱、不安的防御。因而,这场名为“消失的附近”的逃难,其不存在于附近,而根植于青年进退失据、惴惴不安的内心。
(摘编自林媛媚《消失的附近:当代青年社交障碍的类型学分析》,有改动)
材料二:
康岚:您为什么会想到提出“附近”这个概念?
项飙: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即刻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那么,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对毕业以后去哪里很焦虑,但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我觉得,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空间,也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 “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或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认为“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摘编自《“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有改动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群体的情感孤独和失去他人的实感体认,就有可能变得麻木,周遭与自我的存在也容易变得虚无。 B、材料二借快递小哥的遭遇论述了现代人的一种“即刻心态”,并且指出这种心态是“时间暴政”造成的。 C、“附近”可以说是一个空间概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这一特点,其里面包含着细密、复杂的社会关系。 D、年轻人感觉对生活失控或无意义时,一定要找到“附近”这个抓手和立足点,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青年们习惯于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获得安全感。 B、要想解决“消失的附近”这一青年群体社交障碍,重要的是要从青年的心理入手。 C、有些年轻人关注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反而对周边生活的认知变得模糊。 D、“附近”这个概念能够引起反响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情感共鸣。(3)、在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第二段“逃避人类型”特点的文学作品人物是A、陶渊明孤傲不群,一直想要逃离黑暗官场,因而最终选择归隐。 B、贾惜春厌倦大家庭中丑恶现象,便事事求自保,以脱离污浊世界。 C、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D、祥林嫂嫁而守寡,为躲避婆婆,于是逃亡到了鲁镇,远离熟人。(4)、对材料一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填写思维导图。(5)、项飙曾说:“‘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请结合访谈内容概括他劝说年轻人应如何“重建附近”。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 香
岳承贵
赶到暮色下的老屋,车在高速县道环山路上整整奔驰了三个多小时。跨下车,朝屋里喊一声“娘”,喊亮屋里的灯光,迎出母亲惊喜的笑脸,带着一句话:“还没吃晚饭吧?”后面跟着父亲清瘦的身影做陪衬点缀。他提起手里的茶叶袋,晃晃,老惯例,是送新茶回来,父母都懂茶爱喝茶。
“我和你大不喝茶了。”①母亲看过一眼包装精美的茶叶袋,淡淡地说,似乎毫无兴趣,仿佛未曾是茶癖。
他迟疑片刻,问:“医生说的?”
父母都没接话也没接茶。
“怕……怕喝茶睡不着觉。”父亲看着他把茶袋放桌上,好像怕他尴尬,消除他的担心和猜测,一带而过敷衍地说。
半信半疑的他跟母亲身后走进厨房。
想起大学毕业去单位报到的早上。母亲送他出门,又在村口追上,向他只装几件换洗衣服的旧帆布包里塞进个小牛皮纸包。他知道,那是家里留作过年招待亲戚的明前茶,自家种父母焙制的。母亲轻声说:“请同事们尝尝,自家的。”眼里躲闪着内疚和无奈,语气却自信。家里为供他们兄弟姐妹读书,如今已是家徒四壁,负债累累,这包茶叶是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
果然,领导和同事喝后对茶香和汤汁赞不绝口。之后,每年他都要请领导和同事品尝家乡的新茶。
吃过晚饭,母亲边收拾碗筷,边问孙子和媳妇怎么没回。他说是临时起意,明天早上就要赶回单位,有个重要的会。
和父母聊天时,母亲突然想起什么,给父亲一个眼神。
很快,父亲从房间拎来一盒茶叶。是他年前送回家的其中一盒。
“昨天早上拆盒才发现,正想送还给你,你回来正好。这茶不能喝!”父亲把茶袋放到他面前的桌上。
“你得想办法……”母亲连忙地帮腔。“茶叶怎么会变成这样?口还封得好好的。”
疑惑中,他取出茶罐,打开,傻眼,整整齐齐崭新的人民币,赶紧又取出一罐,拆封,还是。②一时,他失语了,像儿时犯错站到父母面前那般窘。父母看着他和茶,不说话,但脸色的态度毫不含糊。
当晚失眠。儿时兄弟姐妹起早跟父母采茶,月光下给焙茶的父母打下手的往事,如放电影样一一闪过。也正是靠茶叶,父母供他们读完书。其间,从喝夏季大片茶的父母处得知茶的好处,更听到许多家乡与茶有关的传奇故事。
他忘不了上班后第一次送茶回来,父母的兴奋和欣慰,在灯光下左右打量的眼光和表情,说包装都这么漂亮,茶叶品相肯定不孬。打听价格,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喝上耳闻的名茶。
他渐渐成为家乡大山里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官越做越大。愧疚的是,自那次还茶之后,父母就不再喝茶了。他记得,小时候,父母一年忙到头。得空闲时就泡杯茶,两人默默喝上几口,脸上又泛起幸福的笑容。有茶相伴的知足,用父亲的话叫“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所以再苦再累咬咬牙过去。
他又接连主政几地,不再送茶给父母,他也就很少回家。偶尔一次路过回家,母亲却认不出他。父亲说母亲已患老年痴呆,怕干扰他工作,没跟他说。在他的诧异中,父亲说出一件事。几年前,在他刚调任邻县一把手,家里的茶叶被几位老板高价抢购,母亲很高兴,认为时来运转,撞上财运。后来被大姐看出,购茶的几位老板,是常找他的人,悄悄跟母亲一说,母亲吓得不轻,说干脆不喝也不种不做吧。可看着自家高山上大片的茶树荒芜,母亲想不通,无所事事时总爱自言自语:怎么会是这样?
他更加谨慎勤勉从政,直到安全着地,坚持裸退。办完手续,直奔藏在深山里的老家,要与父母一起种茶,家乡的茶香清汤纯,他想做名传承人,③因为他没有玷污家乡的茶。
第二年的春天,他邀请兄弟姐妹团聚,一起陪父母品新茶,喝着议着品着,母亲像突然回忆起来,看着他,问:④“老大,你退休了吧?阿弥陀佛,总算放心。”
他喉咙发酸,禁不住潸然泪下,忙给母亲续上沸腾的山泉水,端起茶杯,嗯一声,说敬娘一口新茶。
家人们起身呼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将家里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给儿子让其带给同事们尝尝,是希望儿子能做像“茶”一样的“清官”。 B、从家里带茶叶到回家给父母拿茶叶再到不送茶给父母的每次变化,都因为儿子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动。 C、父母不再喝茶,是因为他们怕儿子不能及时发现茶叶里的人民币,从而给他的工作带来困扰。 D、“喝茶是苦中闻香品日子”这句话,是父亲在喝茶和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信条,对儿子有较大影响。(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用“似乎”“仿佛”等词语设置悬念,更能激发读者去探究母亲变化的深层原因。 B、句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他”拆开茶罐看到钱时的窘迫和不知所措。 C、句③表意很丰富,既暗示了家乡茶的品质之高,也透露出家人具有质朴、高洁的美德。 D、句④运用语言描写,反映了“母亲”对儿子一直担忧,怕他走上邪路的真实内心世界。(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反映了母亲哪些内心情感?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本文以“家人们起身呼应”的场景收尾,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三、文言文阅读(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陵迟不救者三代。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柳子之论封建,辨矣,惜其未知道也。夫封建,非势也,圣人意也;郡县,非圣人意也,势也。然则封建可行乎?曰:道可,势不可。今之阡陌尽矣,城郭改矣,税法变矣。其所封者非纨绔之子弟,即椎埋①之武夫也。其能与三代比隆乎?且不特无其势,并无其道。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亲亲也,尊贤也,兴绝国也,举废祀也,欲百姓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也,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宠爱子也,牢笼功臣也,求防卫也,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 , 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
(节选自袁枚《书柳子<封建论>后》)
【注】①椎埋,意思是劫杀人而埋之。亦泛指杀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有天下A裂都会B而为之C郡邑D废侯卫E而为之守宰F此其所以为G得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陵迟,即“凌迟”,是古代的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B、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古代的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 C、理,指治理,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移之官理”中“理”词义相同。 D、特,指特别,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特”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举汉代抛弃秦制、沿袭周制而造成“时有叛国”局面的反例,来证明秦朝郡县制比封建制更优越。 B、柳宗元认为唐朝设置州县,但还是有人叛乱、侵州夺县,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 C、袁枚认为如今所分封的不是纨绔子弟就是残暴的武夫,因而世道不可能与夏商周三代一样兴盛了。 D、袁枚认为古代的先王有以天下为公的心思,举行荒废的祭祀仪式是想让百姓也能亲近君王的亲人、孩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②其视百姓之休戚,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
(5)、袁枚和柳宗元对封建制的施行有什么态度?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采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如碧玉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给人以美好的印象。 B、“红露湿人衣”中“红露”一词写出了花丛中仙露之晶莹欲滴与桃花色泽之美艳夺目。 C、“我为灵芝仙草”是自我期许,“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为得到功名利禄而欣喜若狂。 D、词尾的“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表现出词人放达飘逸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2)、这首词中的“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与《登快阁》中的“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两句,都透漏出愁苦落寞之情。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 , ”两句,以“五丁开山”的传说来反映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英雄气概,从中也可以看出蜀地的与世隔绝和蜀道的来之不易。(2)、叠词是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既可被用来摹声绘色,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如《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就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摆脱“樊笼”、复归自然途中的舒畅心情。(3)、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诗词中,乐器是常见意象,比如:“”和“”。
六、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①。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的, ② , 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
从整个宇宙来看,地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必定有这样的许多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因而,我们对它们的探索只能从地球开始。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 ③ , 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宇宙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1)、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看到一套湖景的房子,在一个我常去的二手房网站上,便喜欢上了。那房子临一个大湖,偏僻,安静。房子面积不大,适合做书房。看的时候就想,若是我买下来——买下——来——这个念头一起,我仿佛立即有了超能力,瞬间便跳入了这间房子。我反复地观看视频中房间的格局,就像我在房间里散步,以便设计以后的生活。
两间卧室,一间宽阔,一间略窄狭。我平时的习惯,是喜欢睡在狭窄的房间,而在宽阔的房间里,我会放电脑,或者在临窗的位置放一个书桌,写字,喝茶。我总觉得,宽阔不应该只属于夜晚,属于一张床;而应该属于阅读、倾听,或者品咂。
这套房子最让人觉得舒适的,是阳台上的视野——开阔而又有景致。坐在阳台上,便可以俯瞰整个大湖。湖并不规则,在高处看像一只鸟,可能这就是她被叫作“凤湖”的原因。每一次重看这套房子的视频,我都能想象到自己站在阳台的阳光里,看着夏天被乌叫声衔着,丢到湖水里,或者是湖边的树林里。那房子,应该是凉爽的。
(1)、下列句子中的“应该”和文中加点处的“应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我想,这道题的答案应该选第一个。 B、作为成年人,遇事就逃避是不应该的。 C、我总觉得,宽阔不应该只属于夜晚。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倾听”后原为顿号,编辑核稿时将其改为现在的逗号。请分析编辑修改的理由。(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八、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修改,可以使主题更深刻,可以使内容更充实,可以使布局更合理……文章如此,其他方面亦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