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表格内。

  • 1. 英国学者安德阁在《香港史》中提到,1839年,林则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预料,完全没有想到他会以果断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林则徐的这一行动(     )
    A、振奋了民族精神 B、扭转了中英贸易逆差 C、促进了对外贸易 D、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 2.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这表明清政府(     )
    A、竭力维护国家主权 B、动员民众坚决抵抗侵略 C、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D、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
  •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从表面上看清政府得到了暂时的稳定,但是溃散的太平军很多转入反满的秘密结社,这些反满势力后来成为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的队伍。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C、为后续革命积蓄力量 D、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4. 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
    A、设置伊犁将军,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C、加强边疆治理,设立台湾行省 D、谋求制度变革,提高国防实力
  • 5. 1907年,京师大学堂招收的第一批速成科学生期满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全体师生在总监督的率领下分别向“万岁牌”和“圣人位”行三跪九叩礼。这说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     )
    A、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B、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C、培养实用的经济人才 D、促进近代的思想解放
  • 6. 西方列强意图通过《辛丑条约》对中国进行全面控制,但由于义和团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又不得不对条约的有些特权有所顾忌。由此可见,义和团运动(   )
    A、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取得了反帝斗争的胜利 C、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楚 D、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 7. 《中华民国史》写道:“孙中山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 8. “庚子(1900年)和辛丑(1901年)之交,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民主革命的涛声已经隐约可闻。”下列选项中能够印证“民主革命的涛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中国同盟会成立 D、太平天国运动
  • 9. 下图是民国元老朱峙三先生的一则日记。据此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十三日   礼拜一   今日称元旦   晴   风

    今日为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一号。饭后出城,见寒溪学堂贴有新联,

    彩旗飘扬是为新历元旦。路人观者叹息,谓随洋人过年,行洋礼矣。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 10. 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溥仪复辟等。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民主化进程
  • 11. 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提出青年应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的主张旨在希望青年(   )
    A、追求个性自由  B、践行文学革命 C、改良国家政治  D、冲破思想束缚
  • 12. 参加巴黎和会之初,北洋政府“原拟全约签字”;5月20日,北洋政府接受代表团“保留签字”的建议;6月26日,北洋政府被迫电令代表团“如不能保留,即拒绝签字”。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成功维护了国家主权 B、北洋政府外交取得了巨大胜利 C、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 D、民众广泛参与发挥了巨大力量
  • 13. 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李大钊(   )
    A、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B、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的重要性 C、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 D、已经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 14. 中共“一大”时,党制定的目标还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到了中共“二大”时,党系统地分析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状况,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主要反映的进步精神是(     )
    A、开拓创新 B、实事求是 C、艰苦奋斗 D、乐观向上
  • 15.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等。这些记述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 16. 毛泽东在1927年的一首诗歌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首诗描述的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
  • 17.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着南昌起义失败、秋收起义受挫,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质疑,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井冈山斗争期间,红军指战员在脖颈上系有名为“牺牲带”的红带子,宣誓“为主义而牺牲”。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     )
    A、有为了崇高理想而献身的高贵品质 B、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坚强领导 C、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D、带领中国人民开辟出井冈山道路
  • 18. 毛泽东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与毛泽东的这段论述相符的是(     )
    A、五四运动 B、国民革命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 19.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在大小战斗的间歇,在攻克的城镇上,红军都要召开群众大会,演出剧目,讲解他们的土地革命目标和抗日政策。由此可见,红军长征(     )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B、播下了革命种子 C、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D、挽救了民族危亡
  • 20. 据《盛京时报》(日本在华创办)报道:“18日午后,在北大营西方,突有中国正规军,依将校指挥之下,爆炸南满铁路,并向日本守备巡逻兵一齐开枪攻击……”该报道(     )
    A、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英雄气概 B、歪曲了历史事实 C、反映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D、揭露了日本罪行
  • 21.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国民政府的这些做法(     )
    A、削弱了军阀分裂割据势力 B、阻止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C、有利于对日持久防御作战 D、为发动内战争取了时间
  • 22. 1937.7-1938.10,我国有108所高校其中有91所被轰炸,教师和学生减员20%,财产损失3360多万元,更有一些损失无法估算。这说明( )
    A、晚清教育发展艰难 B、北洋政府统治黑暗 C、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D、侵华日军残暴的本质
  • 23. 下图是蔡若虹1938年创作的漫画《神圣的握手》,漫画中的大门象征着中国的国门,一个日本士兵手持手枪正企图闯进中国,但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两只大手紧握在一起,将日本士兵的头,一只手和一只脚死死地夹在门缝中,令其动弹不得。该漫画意在表达(     )

    A、敌我力量对比此消彼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御寇
  • 24. 如表是《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表中的报道最能佐证(     )   

    期刊

    报道主题

    报道图片数量

    第一期

    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

    30

    第二期

    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

    28

    第三期

    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

    35

    第四期

    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

    14

    A、敌后战场的作用 B、正面战场的战况 C、侵华日军的罪行 D、抗日战争的胜利
  • 25. 在战后国共和谈中,共产党通过“让”展示了自己追求和平、民主和极力避免内战的最大诚意,赢得了各方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       )
    A、揭露了国民党的阴谋 B、代表了人民心声 C、达成了所有政治目标 D、实现了和平建国
  • 26.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材料描述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B、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垮台 C、三大战役取得重大成果 D、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 27. 在研究《入城守则》的草案时,陈毅说:“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据此推断,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包含(       )
    A、群众支持 B、作战勇敢 C、国际支持 D、纪律严明
  • 28. 下表反映了1842~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变化,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时间

    1842~1895年

    1895~1912年

    1912~1919年

    产业工人

    约10万人

    60万

    约200万人

    A、近代前期我国工业发展情况 B、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C、十月革命对中国的重要影响 D、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 29.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表明上海(     )
    A、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 30. 下表内容表明,近代文学艺术创作(     )

    领域

    人物与作品

    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

    美术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音乐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A、从现实角度出发反映时代特点 B、从国家角度出发探索救亡图存 C、从作者角度出发表达爱国情感 D、从民族大义出发激励团结抗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1895~1937年,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三次浪潮,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次浪潮为1895~1913年,第二次浪潮为1914~1927年,第三次浪潮为1928~1936年。1895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特别是军事工业。1895年以后,纺织、面粉、缫丝等轻工业有较大发展。在1913年调查的21713家工厂中,使用机械动力的占1.60%,不使用机械动力的占98.4%。1937年登记注册的工厂有3935家,长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占61.91%,山东占6%,湖北占5.2%,青岛占3.8%,而黔、桂、皖等地,或两三家,或四五家。

    ——摘编自王春雷、王梅春《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1895~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的目的,并简要评价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第二次浪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多元史观看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表:

    史观

    观点

    革命史观

    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态度作为衡量近代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在反抗外来侵略和探索救国道路成功与否、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准。

    现代化史观

    近代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抗争和对救国道路的探索不断推进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文明史观

    从西学东渐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探索有着借鉴性和层次性。

    全球史观

    在全球视野下对中国探索抗争史定位,并横向比较。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中的重要事件;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摘编自李晓霞《多元史观下近代中国的探索抗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西学探索的层次性。
    (2)、阅读以上材料,任选表4中两个史观,拟定一个有关近代中国探索抗争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33. 在近现代历史研究中,通过收集当时的各种新闻报纸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是重要的研究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的中国两份报纸

    图片一《中央日报》标题为:“张学良率部叛变,国府下令褫职严办”

    图片二《西北文化日报》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材料二:1936年12月16日,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号外:蒋介石被杀

    材料三:全国民众听到这个喜讯(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经洛阳返回南京)都欢喜得几乎要发疯了。昨天晚间,全国自都市至乡关,自成人以至儿童,都热烈庆祝,欢声彻夜,这种情形真是揭开了历史的新页。

    ——《大公报》1936年12月26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份报纸报道的历史事件,两份报纸对该事件持何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解释中日本为何作如此报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事件最后结果,如何理解它“揭开了历史的新页”?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新闻报纸”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