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0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在律诗和词曲中,对仗就是整齐的美,平仄就是抑扬的美,韵脚就是回环的美。这样来说,古体诗和现代的新诗都不美了吗?那又不能这样说。诗之所以美,主要决定于意境的美,即内容的美。而且题材对诗的形式也有影响:某种题材需要在形式上多加雕琢和装饰,另一种题材则需要在形式上比较自由。大致来说,抒情诗属于前者,史诗属于后者。讲究语言形式美,会不会妨碍诗的意境呢?这要看作者对语言形式美的态度如何和语言修养水平如何而定。我们首先要把技巧(艺术手段)和格律区别开来。技巧只是争取的,不是必须做到的。因此,在技巧方面完全不会产生妨碍诗的意境的问题。至于格律则是规定要遵守的,这才产生妨碍诗的意境的问题。诗的语言形式美始终应该服从于诗的意境。世界上的确有一些诗具备了很好的内容,然而形式上尚有缺欠的;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有一种诗虽然内容不好,然而具备了很美的形式。在意境和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诗人应该突破格律来成全意境;至于意境和技巧发生矛盾的时候,就更应该让前者自由翱翔,绝不受后者的拖累。按照这个原则办事,是不是诗人必须经常突破格律和摆脱技巧呢?不是的。凡是成就比较大的诗人都能从一致性中创造多样性,从纪律中取得自由。他们自己往往是语言巨匠,有极其丰富的词汇供他们驱使,有极其多样的语法手段供他们运用。当意境和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不是牺牲意境来迁就格律,也不是牺牲格律来迁就意境,而是用等价的另一句话来做到一举两得;或者虽非等价,但是它和主题不相矛盾,在意境上也能算是异曲同工。
诗人们这样做法,常常有一种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创造了诗的语言。所谓诗的语言,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内容上看,有些散文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可以说是诗的语言;从形式上看,有些诗句就只能是诗句,如果放到散文中去,不但不调和,而且不成为句子。这里讲的诗的语言,是指后者说的。叶圣陶先生给我的另一封信里说:“诗之句型,大别为二。一为平常的句型,与散文及口头语言大致不异。一为特殊句型,散文决不能如是写,口头亦绝无此说法,可谓纯出于人工。我以为凡特殊句型,必对仗而后成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也。若云‘名岂文章著,老衰官合休’,则上一语为不易理解,作者决不肯如是写……律诗中间两联,属于平常句型者固不少。而欲以诗意构成纯出人工之语言,自非使之对仗,纳入中间两联不可。此所以特殊句型将为对句也。易言之,因有对仗之法,乃令作者各逞其能,创为各种特殊句型,句型虽特殊,而作者克达其意,读者能会其旨。推而言之,骈文之所以能成立,亦复如是。至于词,则以其有固定格律,亦容许创为特殊句型……我久怀此意,未尝语人,今兄台从畅论诗词格律,用敢书告,请观有道者处否。”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叶先生所谓特殊句型也就是我所谓诗的语言的一种。本来,古人在散文中就用对偶的手段来使语言既精炼而又免于费解,有的骈体文很有诗意,作者在文中利用对仗来制造诗的语言。在律诗中,像叶先生所举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例子还有许多。诗词有了固定的格律,可以容许特殊句型,试以毛主席的诗词为例“一唱雄鸡天下白”,“六亿神州尽舜尧”等句,就都是诗的语言。
不善于押韵的人,往往为韵所困,有时不免凑韵(趁韵)。善于押韵的人正相反,他能出奇制胜,不但用韵用得很自然,而且因利乘便,就借这个韵脚来显示立意的清新。韵脚不是一种障碍,而是一种帮助。对于语言修养很高的诗人来说,这种说法是完全合理的。散文的词句最忌生造。在诗中,生造词句当然也不好,但是诗人可以创造一些,要做到新而不生。诗句要求精炼,要求形象,词与词的搭配不一定要跟散文一样,例如李商隐的另一首《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寸”和“相思”“一寸”和“灰”,在散文中都搭配不上,但是他在诗中用上了,读者只觉得这句话很精炼、很形象,而并不觉得有任何不自然的地方。
诗的语言是美的语言,诗人们不断地创造诗的语言,不断地丰富祖国语言的词汇。诗的语言虽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散文里,但是诗中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往往为散文所吸收,所借鉴。因为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
(摘编自王力《语言的形式美》,有删节)
(1)、下列对“诗的语言形式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语言形式美最主要表现,在律诗和词曲中,对仗就是整齐之美,平仄就是抑扬之美,韵脚就是回环之美。 B、因为在技巧方面则完全不会产生妨碍诗的意境的问题,所以诗的语言形式美应该服从于诗的意境,讲究语言形式美。 C、就诗的语言形式美来说,意境和格律矛盾之时,诗人必须突破格律来成全意境,而非为了意境去成全格律。 D、诗的语言形式之美,在作者王力看来,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和现代的新诗美与不美,主要决定于诗的意境之美,即内容的美。有内容的美,诗就美;反之,则不美。 B、有一些诗的确具备了很好的内容,只是形式上尚有缺欠;但也有一种诗虽然内容不好,然而具备了很美的形式。 C、成就比较大的诗人都能从一致性中创造多样性,因为他们自己往往有极其丰富的词汇,有极其多样的语法手段。 D、散文的词句最忌讳生造。在诗中,生造词句当然也不好,但如果能做到新而不生,诗人倒也是可以创造一些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中不符合“诗的语言”的一项是(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B、“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 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有人尝试将北朝的古体诗《木兰辞》改写成了一首七言律诗。你认为本文作者王力是否会赞同这一做法?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说明。幽闻女叹织机停,缘起征兵有父名。
老骨无能拼血战,青兰有勇扮男丁。
穿街备物从戎去,荡寇驰疆策马行。
功就荣归亲友聚,迷蒙火伴俱嗟惊。
(5)、作者说:“诗的语言虽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散文里,但是诗中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往往为散文所吸收,所借鉴。”请从以下甲、乙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分析。【甲】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郁达夫《故都的秋》
【乙】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我选择【 】材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宝黛共读西厢(节选)
曹雪芹
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 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付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一句,写出贾宝玉入住大观园后,过得很不如意,静中生烦恼,生活百无聊赖。 B、贾宝玉和林黛玉共读《西厢记》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精彩情节。林黛玉喜爱诗书,才华横溢,正如她的判词中所说,“可叹停机德”,有咏絮之才。 C、当被林黛玉问到什么书时,贾宝玉答“不过是《中庸》《大学》”,说明贾宝玉想用自己平时爱读的书籍塘塞过去,但是被聪明的林黛玉识破了谎言。 D、林黛玉“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写出了林黛玉被书中的内容打动,沉浸其中,也表明林黛玉跟贾宝玉在精神上也有共同的追求。(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大观园优美和谐、如诗似画的典型环境,使宝黛孕育了高尚美丽且不带有任何杂质的纯真爱情,从而构成扣人心弦的艺术境界 B、共读西厢是宝黛爱情的一首序曲,唤醒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内心深处朦胧的爱情种子,二人借曲词试真情,直接表达了内心的爱慕之情,收到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C、选文引用《牡丹亭》中的戏文,写得很有层次感。林黛玉由衷赞叹曲词的精妙,随后“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些描写对表现林黛玉的心理、性格至为重要。 D、曹雪芹大胆运用当时被视为“禁书”的《西厢记》来构思,这对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叛逆的性格,以及表达反对封建礼教的深层思想,意义深远,作用巨大。(3)、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林黛玉的哭,请联系上下文,简析林黛玉因何而哭。①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②眼中落泪:。
(4)、请结合选文,分析“落花”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 ,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致政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扑,以加小人,化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若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是谓章化。小人之情,缓则骄,骄则恣,恣则怨,怨则叛,危则谋乱,安则思欲,非威强无以惩之。故在上者,必有武备,以戒不虞 , 以遏寇虐。安居则寄之内政,有事则用之军旅。是谓秉威。赏罚,政之柄也。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人主不妄赏,非徒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四患既蠲,五政又立,行之以诚,守之以固,简而不怠,疏而不失,无为为之,使自施之,无事事之,使自交之。不肃而成,不严而化,垂拱揖让,而海内平矣。是谓为政之方。
(节选自荀悦《论致政之术》)
【注】荀悦:东汉颍川颍阴人,政论家、史学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危”,意思为危险,与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的“危”意思不同。 B、“因”,意思为因为,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不同。 C、虞,意为预料,与“尔虞我诈”“不虞之誉”“高枕不虞”的“虞”意思都不同。 D、“爱”,意为吝啬,与《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爱”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思”在内容上可依次归纳为“俭”“谦”“慎”“正”“明”五个方面,其意义在于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B、与李斯的《谏逐客书》以驳论为主,先否定对方做法,再论证自己观点不同,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书》则是逐步论证自己的观点。 C、荀悦秉持儒家“性三品”之说,将人分为君子、中人和小人三类,他认为中人不会触犯刑律,因而只需施以“礼教荣辱”,对小人则不然。 D、荀悦以一介学者的身份,积极探索国家治理、改革和发展的方法,彰显出我国古代士大夫难能可贵的“士志于道”的担当观。(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②若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
(5)、阅读两则材料,请用原文回答魏徵和荀悦在赏罚问题上所持的观点。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①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不久因永王“违帝旨” 被肃宗派兵消灭而获罪,永远流放夜郎 (今贵州桐梓一带)。乾元二年(公元 759年)李白在流浪途中幸遇大赦,旋即放舟东下江夏,这年夏末秋初得以回舟江陵,此为南游岳阳所作。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前两句,一个“尽”字写出了诗人登楼,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一“迥”、一“开”则展现出洞庭湖浩浩汤汤、渺远辽阔之景。 B、颔联“引”“衔”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露出诗人在流放遇赦后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 C、颈联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诗人和友人酣饮后,恍若置身仙境,令人快慰。 D、整首诗融情于景,借助夸张和反衬等手法,表现岳阳楼的宏伟,意气豪放,境界阔大,笔力浩荡。(2)、有人说此诗没有一句写楼高,却无处不显示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通过秦朝统治者搜刮天下百姓财富和挥霍财富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来批判秦朝统治者奢侈的句子是:“ , 。”(2)、《登岳阳楼》中采用借代手法,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杜甫一贯忧国忧民大襟怀的句子是:“ , 。”(3)、美学家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杏花”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鲁迅曾经提出:“创作总根于爱”,孙犁将这个观念延续并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艺术论:诗化的现实主义。在这种创作艺术论的影响下,孙犁拥有了一副不可多得的抒情笔墨,(乙)他的文学语言清新灵动,简短优美,流畅如云,成为他思想与艺术表现的最佳载体。
纵观孙犁的创作,他笔下的生活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二是这种生活里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和革命的政治内容。对于前者,更多是表现在孙犁不同于那个时代的主流抗战文学的创作手法上,作者 ① , 以“牧歌”般的方式来处理本应残忍的战争题材,他从 ② 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题材来,给我们展现当时难得一见的“温馨”生活。说到“牧歌”一词,想必很多人会想到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小说题材与《边城》完全不同,(丙)但是却和《边城》拥有着同样的单纯朴素的语言,体现出不可多得的人性美,甚至,人性美是孙犁小说具有魅力的关键所在。
对于后者,“渗透”一词显得尤为关键。孙犁坚持在创作中远离“政治”,他认为,(丁)自己不应该在作品中过多涉及到政策规定等具有直接导向性的东西 ,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作品完全没有政治。事实上,孙犁的文章中有着浓烈的人民性与斗争性,他总是在描摹日常生活中温柔地渗透着这些政治产物。孙犁文章对读者思想的影响,同样秉持着“渗透”这一原则,这一种 ③ 的效果,类似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虽不振聋发聩,但是足够沁人心脾,滋润长久。
(1)、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下面是小语和小文对于文中四个划线句子的理解与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语认为,甲句中第一个逗号的运用是错误的,应该改成句号。 B、小文认为,乙句中三个逗号运用是正确的,表短语间并列关系。 C、小语认为,丙句中,“甚至”一词的运用错误,应改为“因而”。 D、小文认为,丁句是前面“他认为”的宾语,语法上不存在语病。(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B、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C、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成年人该是啥样子?能挑起生活重担,养家糊口,扶老携幼;能负起社会重任,建功立业,努力奉献;遇事会想办法, ____①____ , 哭哭啼啼;做事极有章法,不会轻言放弃,半途而废。如果能做到这些, ____②____。做父母能撑起一个家,当员工能干好一样活,做军人能站好一道岗,当公仆能做好一任官。反之,即便是一把胡子,满身油腻,肥头大耳,也可能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巨婴”。而这样的“巨婴”,谁家要是摊上一个,就是家门不幸,难有翻身之日;____。
____③____ , 二三十岁了,不工作,不自立,还在拼命啃老,给他钱少了还打骂父母,这样的家庭还有啥指望?一个单位如果有几个“巨婴”,干活不咋样,待遇拼命争,遇事就闹,见人就怼,准会搞个乌烟瘴气。
(1)、请仿照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一组,与划线句构成整句。(2)、请在文中有序号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作家余华有一个特别触动人心的比喻:“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影响,就好比是阳光对树木的影响。但重要的是,树木在接受阳光的营养,它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成长。不要害怕影响,所有的影响,只会让你越来越像你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余华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