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0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曾有包括德国人鲍希曼,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等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系列考察,但囿于自身知识,他们难以厘清中国建筑历史线索。清末民初学者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出版于1933年,日本人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中文版出版于1934年,遗憾的是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乐氏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书,如梁思成的评述:“伊东的书止于六朝,是间接由关于建筑的文字或绘刻一类的材料中考证出来的,还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可以说精彩部分还未出来。”因缺乏系统资料,其书前半着力早期石窟寺,后来补充了一部分,也仅对北方清代木构建筑稍有述及,遑论谈史?
从无到有建构一部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史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朱启钤领导,梁思成、刘敦桢担纲的中国营造学社肩上。
建构中国建筑史,当是梁思成很早立下的学术志向。回国之初,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先生就带领学生测绘沈阳周边清代建筑。这一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初步认知,也是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之始。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学社被迫南迁,短短7年时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在极端困难艰苦条件下,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绘制2870余幅测绘图。他们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对古建筑建造年代与结构特征一一归纳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
未发现唐代建筑实例前,梁先生撰写《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为发现与研究唐代建筑作前期准备,也为最终建构中国建筑史未雨绸缪。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时局迷茫的战争前夕,不顾自身安危,依据敦煌石窟一幅壁画,长途颠簸,迫不及待来到僻远的五台山考察,最终发现唐代大型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这一发现为中国建筑史科学建构提供了扎实充分的早期依据。
(摘编自王贵祥《为中国建筑立史,为华夏营造继绝学——梁思成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材料二:
梁思成早期的建筑设计思想特点鲜明。
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都为儒家文化背景之下新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相比之下,梁思成的民族主义倾向则显得更强烈而具有代表性。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方面的成就,是其父梁启超所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在吉林西站不远处,有梁思成为原吉林大学所设计的石头楼。该建筑加装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砌人字拱和一斗三升花纹,在门柱上部还按中国建筑风格安装了石雕螭吻。梁思成在不断探索建筑思想上表达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和爱国情绪的抒发,逐渐在自身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与西方对立的建筑语汇,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可以说都在石头楼的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实现。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几十年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学术生涯,可以看到坚强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一直是他们的根本精神支柱。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终其一生企图建立与西方古典主义相抗衡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原因。
建筑设计的形式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形式问题是最富有活力,也是最值得关注和探索的。梁思成先生认为形式的追求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建筑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中,更多的是直接对古代建筑符号的运用,以此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建筑是艺术”思想的最早体现。
建筑创作的唯美性。把建筑作为艺术是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建筑师技术的提高,依赖于思想的丰富和造型艺术方面高度综合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他指出艺术并不是与人们形式生活毫不关联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身心能够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在建筑审美的眼里,建筑可以引起特异的感觉,可以感到一种“建筑意”的快乐。所以在中后期,梁思成在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
(摘编自朱少华《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的几点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许多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考察,但哪怕是最早的两部《中国建筑史》也未能厘清其中的历史线索,并不能称为中国建筑史。 B、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研究古建筑。 C、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全都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他们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 D、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是把建筑作为艺术,他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相比其他建筑学家更重视建筑的艺术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梁思成,材料一侧重论述他在建筑领域上的学术贡献,材料二侧重论述他在建筑创作上的思想特点。 B、虽然时局不明朗,但梁思成、林徽因坚持考察,最终发现佛光寺东大殿,其过程体现了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C、梁思成所设计的石头楼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对父亲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 D、两则材料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富有文采,在论证方法的选用上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3)、下列选项中的建筑设计与材料二梁思成的建筑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 )A、“鸟巢”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即我们常说的“聚氟乙烯”)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 B、外滩最高的建筑物沙逊大厦,高77米,平面为A字形,主屋顶部设有高19米形似金字塔呈墨绿色的瓦楞紫铜皮屋顶,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 C、保山永子棋院主体建筑永昌阁高44.99米,外看5层,内部实际9层,建筑风格与江南三大名楼相似,飞檐斗拱,赤柱彩椽,雕梁画栋,气势轩昂,同时具有事事如意、长长久久的寓意。 D、东方明珠塔巧妙地采用了多管造型,由三根中空擎天柱支撑,它集都市观光、时尚餐饮、购物娱乐、历史陈列、浦江游览、会展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思成亲自考察古建筑,绘制测绘图,建构中国建筑史,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巨大。 B、在建筑设计中追求民族主义、建筑形式、建筑艺术性等特点,使梁思成创作思想自成体系。 C、梁思成一开始就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扩展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 D、回国之初,梁思成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注重培养建筑艺术人才,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5)、梁思成说“一个东方古国城市,在建筑上必须有我民族之性格”,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建筑的民族性”的,请简要分析。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狗皮埃罗
[法]莫泊桑
寡妇乐斐佛太太是一名乡绅太太,她和仆人洛斯,住在乡下一所不大的房子里。一天夜里,有人偷走了她们园子里的十二棵洋葱。想到盗贼可能还会再来,她们决定养一条狗。但乐斐佛太太声明,她绝不会花钱去买。
一天早上,面包店老板带来了一只“小怪兽”:全身黄毛,四条腿短得跟没有似的,身子像鳄鱼,脑袋如狐狸,尾巴长似身子。它名叫“皮埃罗”,惨遭主人遗弃。一个子儿不花,太太立刻觉得这条小脏狗挺好看的。
刚喂一次,乐斐佛太太嘀咕:“等它在家待熟了,就可以放出去随便跑。它在附近转悠,总能找到吃的。”小狗果然放出去了,可是它仍旧免不了饥饿。日子一长,乐斐佛太太逐渐习惯了,甚至有点喜欢这小狗了,还亲手喂它几口蘸了菜汤的面包。
然而,她根本就没有想到养狗还要交税,收税员登门向她要八法郎:“八法郎,夫人!”她一听,大叫一声,差点昏过去。就这么一条小破狗,要交这么多钱!
她当即决定,把皮埃罗送人。可谁也不要。万般无奈,只好决定让它去“啃石头”。
所谓“啃石头”,就是“吃泥灰岩”。旷野上的泥灰石井有二十来米深,要给田地施加泥灰石时,才有人下井挖掘。平时,这种矿井只是充当遗弃狗的坟场。一条狗扔下去,先依靠那些先到者的遗体做食物,眼看就要饿死,忽然又扔下来一条狗,饥饿催促它们为生存而搏击,最后,强者把弱者活活吃掉……
让皮埃罗去“啃石头”,就得物色一个执行人。有个护路工人跑这趟要半个法郎辛苦费。乐斐佛太太认为这是漫天要价。洛斯于是提议由她们亲自送去。
这天傍晚,特意给皮埃罗烧了一盒香肠,还加了一点黄油。皮埃罗大口吃下去,舔得一滴不剩。趁它正满意地摇着尾巴,洛斯一把抓住,将它裹在围裙里。
她们大步流星,不大工夫,就到了坑口,俯身听了听,矿井下没有狗。皮埃罗下去也只有它一条。这时,洛斯流下眼泪,抱着吻了吻它,然后就往洞里一扔。接着,两个女人又俯下身去,侧耳细听。
先是听见一声闷响,随即是动物受伤时的惨叫,接着又是连声哀鸣,再后就是绝望的呼唤,是狗仰头望着洞口,苦苦哀求救助的声音。
两个女人忽然感到后悔,不知为何怕得要命,于是慌忙逃离现场。
这天夜里,她们受噩梦纠缠,场景十分恐怖。
乐斐佛太太梦见自己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一掀开汤盆盖子,皮埃罗就从盆里蹿出来,一口咬住她的鼻子。惊醒后再次入眠,又梦到皮埃罗咬住她的手,她拼命逃跑,而小狗咬住不放,就吊在她的手臂上。
天蒙蒙亮她就起床,几乎疲了一样,跑向那口泥灰岩矿井。皮埃罗还在汪汪叫,就这样汪汪叫了一整夜。太太失声痛哭,用各种各样亲昵的称呼叫它。皮埃罗一一回应,狗声也那么哀婉温柔。
于是,太太又要把小狗救出来,决定让它快乐一生。
她跑去找一个开采泥灰岩的矿工,对他说了自己的要求。那人说道:“那您就付四法郎吧。”
太太大吃一惊,她的全部痛苦顿时烟消云散。
“四法郎!你就不怕撑死!四法郎!”
太太气冲冲走了。——哼,四法郎!
她一回到家,叫来洛斯,告诉她那矿工如何漫天要价。洛斯也附和道:“四法郎!这可是钱啊,太太。”
接着,她说道:“要是给可怜的皮埃罗扔吃的东西,不让它饿不行吗?”
乐斐佛太太满心欢喜地同意了。于是,两个女人带上黄油面包又去那个矿井。
她们把面包切成小块,一块一块丢下去,还轮流跟皮埃罗说话。那小狗吃完一块,就立刻汪汪叫,又讨下一块。
傍晚她们又来了。第二天照旧,后来天天如此,只不过每天只跑一趟了。
不料有一天早晨,她们要投下头一块面包时,忽然听见井下一声巨吼。里面有两条狗了!又有一条狗被丢进矿井,还是条大狗!
洛斯呼唤一声:“皮埃罗!”皮埃罗就汪汪答应。扔下面包后,她们就清晰地听见井下激烈的抢夺声,接着又听见皮埃罗被同伴咬疼的哀号。另一条狗强壮,就全抢着吃了。
她们在上面呐喊:“这是给你的,皮埃罗!”这毫不顶用,皮埃罗什么也没有得着。
两个女人面面相觑,没了主张。乐斐佛太太口气尖刻地说道:“所有丢进井里的狗,总不能全由我来喂养吧。只好放弃不管了。”
她一想到井下所有的狗,全要靠她花钱养活,心口就堵得慌,于是扬长而去,连剩下的面包也带走了,并且边走边吃起来。
洛斯在后面跟随,不停地拿自己的蓝布围裙擦着眼泪。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狗皮埃罗惨遭遗弃的故事,既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也暗含了作者对人性的抨击,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令人深思。 B、文中写女仆洛斯的两次流泪,虽然表现了她对皮埃罗的不舍与同情,但本质上她与乐斐佛太太是一类人。 C、作者多处采用细节描写,例如皮埃罗在矿井中的连声哀鸣,它回应呼唤时的哀婉温柔,这些场景都十分生动,很有感染力。 D、作者刻画次要人物时用语简约,几笔就勾勒出收税员、矿工等人自私贪婪的特点,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始就交代乐斐佛太太认为盗贼可能还会再来,才决定养一条狗。这暗示了她不可能真正地喜欢一条小狗。 B、收税员向乐斐佛太太要八法郎,她的态度急转直下,小狗变“破狗”,由喜欢到埋怨,都是“钱”惹的祸。 C、文中插入介绍人们将遗弃的小狗丢到泥灰石井里去“啃石头”的情景,有暗示了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的作用。 D、乐斐佛太太一次又一次地纠结是否继续喂养小狗,最后仍然决定放弃,确实是因为喂养的负担太重,承担不起了。(3)、文中的乐斐佛太太除吝啬外,性格上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4)、这篇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 , 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至昧者A则苟简怠惰B便私胶习C而不知D变通之权E此其F所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穷尽、完结;与《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的“穷”意思相同。 B、强,指勉强;与《谏逐客书》中“强公室,杜私门”的“强”意思相同。 C、更张,改换琴弦,重新张设,比喻变革;与“改弦更张”中的“更张”意思相同。 D、因,指沿袭;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应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才会逐渐达到天下大治。 B、文彦博支持皇上的改革,并用琴瑟不调来比喻改革的必要性,但未具体讲述实施的措施,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 C、在国家用度方面,司马光认为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所以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王安石则主张任用善于理财的人。 D、司马光向皇帝反映,天下人都反对改革,他请求废除条例司,可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
②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5)、王安石这位改革家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闲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①。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②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①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②四纪:四十八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概括了方士到海外寻找杨贵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他生未卜此生休”流露出讥讽语气,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中“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将宫内生活与出逃生活形成对照,是对李隆基的沉迷享乐的生活进行暗讽,并为后文兵变出现作铺垫。 C、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文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含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本诗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2)、有人说李商隐《马嵬(其二)》的特点是“用笔新颖,讽意至深”,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请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2)、《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统治者对百姓搜刮无度,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中借景物描写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流传甚广,几乎是 ① 了。《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在当时前无古人,即使在今天也是后无来者。这些诗词歌赋是为小说中的人物量身定制的,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预示着家族的命运。
难以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 ② 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得 ③ , 还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使《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发展到了极致。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还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① ② 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鸟族中,与人的关系最密切的当数燕,尤其家燕。家燕从不在树木繁茂或者建筑物密集的地方筑巢, ① , 比如牧场、草地和农田,最好还要临近水源。有研究者称,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它们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它天然的跟生活在乡野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家燕以昆虫为食,又标志着春暖花开。自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古诗文中, ② 。在诗句“(甲)”中,用燕子的寻觅写出了山河羁旅、家国破碎的黍离之情;在诗句“(乙)”中,燕子用同宿共鸣的依依亲昵证明了人间原来并不可怕;在诗句“(丙)”中,燕子以其勤劳忙碌的筑巢行为而成为勤劳的代名词。除筑巢之累, ③ 。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描绘得颇为生动:“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1)、下列三句诗分别填入括号“甲”“乙”“丙”三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③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A、甲①乙②丙③ B、甲③乙②丙① C、甲②乙③丙① D、甲③乙①丙②(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中提到,梁思成认为艺术是人们对美的创造。关于创造力,歌德曾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