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0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美学是生命美学。现代诗人的作品,主要从以下方面表现生命的审美特征。
人们常说生命之光,没有光就没有生命。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存在的重要机能,而植物又是动物生命和人类生命的食物之源。诗人不是生物学家,他们从审美的角度观照光明,体验到生命之美只有在光明中才能呈现出来。在隐喻的意义上,生命自身也会发光。
生命之美在光明中呈现,在鲜妍中达到美丽的极致。如此则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色彩,有日光中的生命色彩、月光中的生命色彩和火光中的生命色彩。“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鲜红的血流!”(郭沫若《太阳礼赞》)“银光下这春水晶澈得如一面明镜。”(刘梦苇《北河沿底夜》)“我只要开一朵璀璨的火焰。”(汪静之《我若是一片火石》)暗影中的生命色彩,有星光、灯光和炉火之光。“星星呀”“从黑夜给我们带来微光”“灶门里嫣红的火光”。即使是微小的光明,也能驱赶黑暗,黑暗遮蔽不了生命之光。
活动能力的强弱体现着生命力的强弱,一个人活动能力强,他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相应也强,同时也说明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因此,体现着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的活动状态,由于它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而被人们认为是美的。这就是动态美,艺术家们总是追求动态美。中国现代诗人在表现生命的色彩美的同时,也表现着生命的动态美。他们首先运用人物意象来表现这种美,主要描写人物表情的动和行为动作的动。
徐志摩那首有名的《再别康桥》,是动态描写的佳构。“我”的动态:“走”“招”“寻”“撑”“挥”。“走”是离别,“招”和“挥”是告别。招一招手,向云彩告别;挥一挥袖,洒脱地离开。“寻梦”和“撑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未实行。如果实行了,那就不是“轻轻的”走,而是带着沉重的眷念走了。诗人别离的美正在于洒脱、自由,“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徐志摩写的是享受自由的“动”。
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一个重要区别点是精神世界的有无,人有精神世界,动物则只有感性世界。人的意志、情感、认知都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动物生命那里是空白的。诗歌通过对感性世界的描述来表现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层次的差别,诗人的言说也呈现层次的差别。标语口号式的诗,其精神世界是浅层次的。有含蕴的诗,表现着精神世界的幽深,读来回味无穷。
真正有含蕴的诗,是那些生命意识强烈的诗人所创作的。那些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悠远的境界,引导读者去作艰难而愉悦的探索。幽深的境界美,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果把画面比喻成弯弯曲曲的小径,把含蕴比喻成小径通向的幽深之处,那么含蓄的境界可以用“曲径通幽”这个成语来形容。因为读者是通过欣赏曲折的画面来领会意境的,这个过程类似于曲径寻幽。穆木天《苏武》的画面:苏武直立在沙漠中,沉默地遥望天际的鸿影,聆听萧凉的笳声。背景是荒湖、素月和冷风。我们寻觅画面中的意境,画面内含的是苏武的精神: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不屈服于异族统治者的淫威。这就是含蓄之境。
精神世界的充盈,必然溢露于外。正如河道的水满了,必然流泄于原野一样。气韵是诗人精神外溢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精神的流溢有两种基本形式:冲击的形式与亲和的形式。因而产生两种充沛之美:气势美与韵致美。
气势美是精神冲击力之美,如高崖坠落的瀑布,大潮前冲的海浪,万里奔腾的骏马之群。现代诗人常常以人物意象写气势美。如闻一多的《渔阳曲》,写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曹操)的故事。面对强权,祢衡的鼓声“像狂涛打岸,像霹雳腾空”“鼓声愈渐激昂,越加慷慨”“主人的面色早已变作死灰”。主人指曹操。祢衡身上的正气通过鼓声化为威势,冲击和压迫着强权者曹操,并且从精神上战败了曹操。鼓声之美是正气的冲击力之美。
韵致美是精神亲和力之美,如春天的雨露滋润大地及万物,母亲的歌谣灌溉幼小的心田,柔和的琴曲催生悠远的情思。现代诗人又常常写声音中的韵致之美。如歌声:“三两游艇里讴着幽婉之歌声。”(于赓虞《山头凝思》)“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朱湘《采莲曲》)如诗人陈梦家的心灵在平静的夜晚自由了,所以他要亲自摇船进入天河,他在《摇船夜歌》中写道:“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接着说:“听,我摇起两支轻浆——那水声,分明是我的心,在黑暗里轻轻的响。”这是夜的韵,更是心的韵。夜的亲切和谐,与心灵的亲切和谐,谱写成这和谐的乐曲。
(摘编自林玲《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美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光合作用影响着植物生命的存续,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将生命之美与“光”联系在一起。 B、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走”“招”“寻”“撑”“挥”等亲历性动作,表现离别时的洒脱与自由。 C、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情感、认知等精神世界的,而动物没有。 D、《渔阳曲》中,闻一多对祢衡的鼓声及曹操面色的描写,表现了祢衡身上的正气对曹操的冲击、压迫。(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之光包含光明照耀下的生命之光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其中前者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远大于后者。 B、诗歌借助感性世界来表现精神世界,但由于创作者精神世界层次的不同,最终呈现的诗歌艺术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C、在读真正有含蕴的优秀诗歌时,可通过欣赏诗中曲折的画面找到领会诗歌意境的方法,如读穆木天的《苏武》时就可运用此法。 D、诗人陈梦家因心灵在夜晚自由了而摇船进入天河,其诗作《摇船夜歌》中夜的韵和心的韵亲切和谐,富有韵致美。(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天狗》)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一声一声的幽睡的钟声,滴滴的凝入了细雨濛濛。(穆木天《不忍池上》) D、挟与具来的,是海岸的死草,浅渚的沙泥与绝港或海角的膻腥之气。(李金发《海宁潮》)(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5)、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生命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
明镜
曹多勇
桂花嫁给李三是在一个春暖花也开的日子。这一天,春风徐徐地吹,太阳暖暖地照,花朵艳艳地开。桂花是一步心一颤,一步眼一绿地走进李三的怀抱的。
桂花家住淮河岸边,李三家住八公山里,两厢距离十几里。时常里,桂花站在家门口便能瞧清八公山的四季枯荣与阴晴圆缺。春天来了,八公山一天绿似一天,一层又一层的绿厚厚地裹在山上,桂花便觉得一座山就是一只绿茸茸的球。只是这球生下根,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罢了。因而桂花才愿意嫁到八公山。然而待桂花真的走进八公山,才知山上草木并没她想的那么绿,山上覆盖着的绿也没她想的那么厚。其实山里的土地很贫瘠,土是黄土,掺上石,含上碱,树木不算旺,庄稼更见瘦。李三有李三的打算,说农闲上山能砍柴,再担山外卖,这平平淡淡的日子照样能够过出别一种滋味来。桂花眼前就长出满地的绿,丰盈出一个富裕十足的未来。
李三真的就进山砍柴了。
李三新扁担、新绳索、新砍刀,一副腰身挺得溜直,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卖柴的地方十余里,李三清早出门,晌午回转,迟了,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桂花心里装着李三,李三心里也装着桂花。今天,李三手心里握一把桃木梳;明天,李三手心里窝三尺红头绳。有一天,李三给桂花带回一方手帕。这种手帕在手指间铺展开,还有一阵阵清香味迎脸扑过来。
李三说,这是洋手帕。又说近日街集上开了一家洋货店,专门卖洋货。洋布、洋伞、洋胰子,什么都有。
桂花眼睛猛然亮一下,问李三,可卖西洋镜?
李三点下头,说有,小的有巴掌这么小,大的有盆口那么大,明闪晃晃地一下摆出好多样。
桂花红着脸,低下声,说我想要一块。
李三搭话很干脆,说明天下集带回来,保证一准向你心。
桂花还是小小姑娘时,在别人家里见过这种西洋镜,从此也就心存一份大奢望。桂花觉得镜子不单单是镜子。镜子可以照见眼睛看得见的东西,更可照见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桂花还觉得拥有这么一面镜子,她跟李三两人的日子会更亮堂。
隔天,李三并没带回镜子。李三说,洋货店里的西洋镜一下卖光了,掌柜的说挨两天才有货。
桂花闪亮的眼睛一下一下暗淡下来,李三的一颗心痛一下子,又痛一下子。
李三是买不起西洋镜。西洋镜很贵,洋钱大一块,得一块大洋。李三想给桂花买块更大的,还得卖不少趟柴。
然而没等李三攒够钱,日本鬼子便扑过淮河围将过来。这是夏季里,日本人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西庄,枪声惊得李三、桂花日夜不得安宁。随之,上下街集路口都被日本人把守着,喧闹的集市一下僵死去,李三砍回的一担担柴,只得整整齐齐码在房屋根,晾晒了一天又一天。又过了很多天,集市才一点一点松缓开。李三又能隔三差五担柴上集了。李三赶集,桂花一颗心松不下,时时站自家门前,两眼盯着路尽头,直到全胳膊全腿的李三进家门。
这一天,桂花没瞧见李三的人影子,却有一束亮光一闪一晃地扑过来,照了桂花的身子,照了桂花的头脸。桂花先一惊一愣,不知光亮是何物。继而明白过来,桂花伸开两只胳膊,一舞一舞迎过去,桂花还没接近光源,却被几声枪响阻隔住。桂花看见远方开枪的日本兵,也看见倒在地上的李三,还有他手里的那束永不熄灭的亮光。这时候桂花还能过去吗?桂花折转身,朝一片能躲避日本兵的眼目和子弹的密林跑过去。
李三死了,桂花还活着。活着的桂花参加了沿淮抗日联军。这年冬天的时候,桂花英勇杀敌的名声渐渐传播得很远、很开。桂花出生入死,随身始终带着一面镜子。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颜同林
细节描写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带来一叶知秋、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1958年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赞不绝口,认为“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好的细节是作家精心遴选、打磨、创新的结晶,能让作品摇曳生姿,从而赋予整个作品经典的潜质。经典化的细节是文学经典的必备要素,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同时,经典化的细节和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张力结构,比如它对故事情节的支撑、烘托和充实,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暗示和托举。路遥的《人生》中,经典化的细节很多,如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堪称经典:“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基于生活现场的细节纷至沓来,让高加林的性格特征得以充分彰显。
围棋贵有“眼”,小说贵有鲜活、灵动的细节。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更离不开经典化的细节描写。作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扑过淮河围将过来”写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汹汹来势;“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西庄”写出了日本侵略者对百姓的搅扰。 B、文本一写了桂花从普通平凡的女子转变为英勇杀敌的抗日战士,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那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历史。 C、《百合花》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着一朵野菊花、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补军装等,这些细节有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 D、一部经典要有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经典化细节,如果《人生》中没有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那么《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写李三“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在人与山林的相互映衬中,写出了山深林密的特点。 B、文本一按照桂花嫁给李三、李三砍柴卖柴、李三被日本鬼子杀害、桂花杀敌等情节依次展开。 C、文本一中的“镜子”和铁凝《哦,香雪》中的“火车”意象一样,都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 D、文本一的语言口语化,大多使用短句,几乎不用成语,而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却别有一番韵味。(3)、文本一第二段写出了桂花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4)、文本二说“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请从文本一中找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节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
材料二: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材料三: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差矣A曩者B愚公C年且九十D而移山E今吾辈F方逾G六旬H何老I之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在文中是“横渡”的意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 B、四更,又称“四鼓”,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五鼓),四更在丑时,是指凌晨一时至三时。 C、顾,在文中是“回头”的意思,与成语“三顾茅庐”“奋不顾身”的“顾”意思不同。 D、景,在文中是“日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的“景”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记叙了二翁登泰山的经过,二翁老当益壮,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充分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哲理。 B、材料二中作者来到南天门,向上看石阶山道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石阶险峻如线、深不见底,使人产生进退两难之感。 C、材料二描写到泰山观日出,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写法类似,也是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过程,也运用了正侧面结合及比喻的手法。 D、材料三姚鼐登上泰山山顶后,俯视山下景观,山水城郭甚是美丽,令人感受到身处险峰更能欣赏到无限风光的哲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材料二、三都描写了登山的过程,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柚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诗人的视角描述燕子“衔泥”“暂语船”“穿花贴水”,赋予诗歌以浓郁的个人情感。 B、颔联今昔对比,旧日家园中认识自己的燕子,现在却相遇不相识,只是远远地看着人。 C、“处处巢居室”与“飘飘托此身”是诗人与燕子的相通之处,“何异”使人、燕契合无间。 D、全诗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辨不清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2)、有人评价此诗“看似咏燕,实则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均提及“舟”。(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管地位贵贱、年龄大小,“ , ”。这个观点至今仍有重大意义。(3)、人们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诗词中也有许多类似名句,告诉人们时间宝贵、应珍惜时间的道理,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具有的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毛泽东诗词古朴典雅、对仗工整、抑扬顿挫,是运用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实斗争和现代生活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涵着 A 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 B 。
①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等,③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借以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④还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⑤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⑥毛泽东一向反对使用古奥偏典,故作艰深晦涩。⑦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颇为熟悉的。⑧“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判断。“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是对战争遗址今昔对比的客观纪实。这种语言,经得起行家里手咀嚼玩味,普通读者也一看就懂。
(1)、请根据下列提示,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A处,形容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应填成语。
B处,形容到处都是,应填成语。
(2)、请将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① , 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但是仔细比较, ② 。首先,《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差不多等于今天的郊游。孟子则凡事焦虑、忧愁,他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毫不忌讳地斥责“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实。其次,孔子非常尊重“礼”。颜渊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给颜渊厚葬;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则不大讲究“礼”。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孟子,孟子也不去见鲁平公。
孔、孟二人的种种不同,既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有关,也和《论语》《孟子》两部书的取材不同有关, ③ 。“至圣”生于春秋末期,“亚圣”生于战国时期,大致相去两百年。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的局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孔、孟二人的不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下列句子中的“仔细”和文中加点的“仔细”,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明做事很仔细,我很放心。 B、碰坏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 C、地很滑,你走路时仔细一些。 D、王婶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仔细。(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兴起,各类信息海量增长,如同海浪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
同时,当今信息时代也出现了“信息茧房”现象。“信息茧房”指人们只关注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将自己像蚕茧一样束缚于“茧房”中的现象。
对“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