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 ( )A、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 B、导致了思想趋同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推动了百家争鸣2. 西汉后期,儒家经典中“九族”一词演化为政治生活中的流行术语,异姓有服;东汉时“九族同姓”学说开始兴起,母族、妻族被从九族中剔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豪强地主已把持朝政 C、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 D、外戚干政的不断衰落3. 489年,孝文帝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两年后孝文帝又派遣副使考察建康宫殿楷式。与此同时,南齐也向北魏遣使十二次,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这些做法( )A、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 B、凸显了南方文化优势 C、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4. 宋元学者马端临评论说,“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该论断认为,两税法( )A、顾应社会变革而产生 B、加强国家对农户的控制 C、其推行导致天下大乱 D、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5. 据《世界图书》1981年第3期统计,我国从西汉至隋唐五代共出书2.3万多部,27万多卷。而宋朝出书则达1.1万多部,12.4万多卷,约相当于前代出书总数的一半。这反映了宋代( )A、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B、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C、活字印刷术已经普及 D、文化事业高度繁荣6. 金朝设“南官”制度,以汉制汉,采用唐宋官服旧制,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女真男服便于行动,南宋《中兴四将图》画像中岳飞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多大区别。这说明当时( )A、宋与金均实行因俗而治 B、各民族矛盾已逐渐缓和 C、民族交融多因现实需要 D、少数民族服饰占据主导7. 麒麟被尊为“仁兽”、“瑞兽”,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往往与盛世联系在一起。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非各国的交往,也包含着麒麟等动物的交流。与郑和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大约前后有七次,史称“麒麟外交”。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旨在促进物种交流 B、政治特征较为明显 C、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带有强烈经济目的8. 据记载,清代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杭州东城也是“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江宁织缎之机有百余种名目。这体现了,清代( )A、棉纺织业得到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质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手工业生产区域化9. 如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
时期
“夷”解读
1643年版《辟邪集》
“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
“barbarians”(野蛮人)
魏源《海国图志叙》
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
1858年《天津条约》
将“夷”,改称为“洋”
A、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 B、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 C、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D、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10. 1894 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到:“诚使设大小学馆,以育英才,开上下议院,以集众益,精理农商,藉植富国之本,简练水陆,用伐强敌之谋,由强企霸……于 以拓车书大一统之宏规而无难矣。”这说明了他主张( )A、中体西用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11. 1902 年年初,某市民家庭投资20万两创办近代面粉公司,到1909 年只剩下4 个粉磨,经营困难,亏损颇多;1912年,他们又与人合资创办新的面粉公司,1919 年发展到三家总公司,包括 12座面粉厂和4 座纺织厂,资本总额超过1200 万元。这一案例反映了( )A、民族工业错失发展良机 B、清末新政催生民族工业 C、政治生态影响实业投资 D、北洋政府支持民族产业12.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倡导“兽性主义”(意志顽狠,善争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两者旨在( )A、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B、揭示近代体育教育的缺失 C、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D、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13. 下图为 1926 年发表于《北洋画报》的漫画《武力解决之未当》,漫画中的文字为:“小百姓说:用那改锥好,结果还要好的多呢,何必用锤!”该漫画意在揭示( )A、北方民众反对国民革命 B、国民政府崇尚武力治国 C、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中国 D、军阀统治致使民生艰难14. 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取消国统区团组织,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举措( )A、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需要 C、加剧了国统区的统治危机 D、加速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15. 1947年—194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接管本着“宁缓勿急,宁慢勿乱”“原封原样接收”的思想,稳重渐进,逐渐稳定了城市基本秩序。这种做法( )A、调整了新民主主义路线 B、加速了土地改革的深化 C、有利于工作重心的转移 D、奠定了国营经济的基础16. 下图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 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 )A、中共已意识资本主义的弊端 B、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完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 小题,共计 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见另页)。
-
17.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黄帝的赞颂和祭祀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以下图片是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在黄帝陵的题字(词)碑
(注:毛泽东祭文是为国共两党同祭黄帝而作,部分内容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蒋介石题字“黄帝陵”:邓小平题字“炎黄子孙”。)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中,一些卓有成就的华人华侨频繁回国投资、讲学,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献计献策。
——摘编自苏征社《试论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实践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价值。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贾周流天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材料二 晋商岷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编自刘建生《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原因。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正如同盟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鸣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政治革命,依之,即以创造新政治秩序”,辛亥革命“虽以破坏为方法,却以建设为鹄的”。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秩序,但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块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南宋方信儒出使金国时,向金统治者夸耀说:“象犀珠玉之富,俱出于二广;江东则茶桑之陆海也;浙西十四郡,苏湖熟,天下足,元帅之所知也。浙东鱼盐之富,海藏山积,食之虽众,生之无穷。闽自为东南一大都会,其支郡有六,又且兼江、淮之所入。”
宋代的商品构成中,粮食和布帛之类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居于主要地位。“夫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一也,其有无交易,不过服食、器用、粟米、财畜,丝麻,布帛之类。”“千里不贩籴”的旧格局已被彻底打破,远距离的粮食贸易空前兴盛。
——摘编自李晓《宋代商品结构状况的变化》
材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多种信息,提取至少两条信息并以史实说明。(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实运用恰当,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