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码,按题号顺序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
1.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古耜 D、三星堆青铜面具2.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3. 从周文王开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亲戚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这是为了( )A、加强王权,君主专制 B、“以藩屏周",巩固疆土 C、打击贵族,增强国力 D、结束割据,中央集权4. 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该遗址的高级墓葬内发现了大量礼器,与绝大多数基本没有随葬品的小型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对以上考古发现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B、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C、陶寺先民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D、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5.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原始陶器 B、磨制石器 C、瓷器烧制 D、青铜铸造6.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7.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从这段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A、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先后称霸 B、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8.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9.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10. 从出土文物“秦印封泥”(如下图)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周朝实行分封制度
②秦朝实行丞相制度
③封泥上文字是小篆字体
④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 秦末农民“伐无道;诛暴秦”,秦“无道”的具体表现有( )①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役使大量的农民去修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等等;
③残酷的刑罚有车裂法、诛连法等等;
④秦二世恣意挥霍,四处巡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13. 一些大商人非法牟取暴利,百姓不满。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A、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B、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C、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评议物价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4.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15.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16. “丝绸之路……由长安到西域,再至欧洲。在物质交流的同时,汉朝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A、标志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建立了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C、推动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D、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17.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之瑰宝,“医圣”张仲景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以下信息与张仲景相符的是( )A、春秋战国—《内经》—总结望、闻、问、切诊断疾病的方法 B、西汉—《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知识 C、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D、东汉—《医学集成》—外科手术和针灸18.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论述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材料或史实
论述
A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
秦蜀郡太守李冰设计建造的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彻底解决了关中平原的水患问题
C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战乱频繁
D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维持了南方稳定,使北方重新陷入混乱
A、A B、B C、C D、D19.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B、商周时期人们把汉字铸在青铜器上 C、秦朝时期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变为纸张 D、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20. 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A、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21. 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下列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与战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A、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B、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C、风声鹤唳——官渡之战 D、纸上谈兵——长平之战22.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A、繁荣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3.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原来种植在北方的粟、豆等农作物和梨、枣等果树,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出现此变化的原因是( )A、原始农业在南方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B、北民南迁,带去了新的农作物品种 C、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学习农业技艺 D、东晋时期,南方手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24.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猎)。”此记载反映了(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鲜卑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 C、北方人口迁往江南 D、西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然而中国科技文化依然灿烂辉煌,下面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是( )①《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领先世界近千年
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个小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
26.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霂法……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其他如烧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根据以上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汉朝币制改革的共同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4)、结合古代经济的发展,思考其给我国现代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27.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一个广袤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为了防止再次分裂,……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中实行的官僚制度,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材料四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请你介绍一下材料一中“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的内容。(2)、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哪一措施?这一措施产生了什么效果?(3)、依据材料三、四,你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主要有哪些?28.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互相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外交流】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人口迁移】
材料三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置衣天下。
——《宋书》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2)、请举出通过材料二这条路,中国传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分别有哪些?(3)、材料三、四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通过综合以上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9.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图1),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国商鞅量(图2)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
材料二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 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 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三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 盛,人物殷阜。”
——摘自《洛阳迦蓝记》
(1)、这两件文物,分别对应了商鞅变法的哪两项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材料三可知北魏改革起了什么作用?(3)、对比以上两次改革,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