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8-0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英国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曾经说过:“福楼拜设法将一切细节都变得重要又无关紧要。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受到他的注意,被他放在纸上。无关紧要的原因在于,它们被杂乱地堆砌在一处,在眼角之外,它们像生活一样扑面而来。小说家将可怕与日常一视同仁。一切细节都令人麻木,又都令窥视者心惊。”这段话表明细节的“矛盾性”,它似是高度抽象化的“焦点”,又似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明晰的细节和混沌的细节,同时存在于伟大的小说作品中。

    ②可以说,明晰性细节是小说的关键处,作者的意图在于准确与读者共振,传达主题,产生现实影响。鲁迅《药》在烈士坟头出现的花圈,福楼拜《情感教育》中阿尔努夫人送给莫罗的那缕白发,都使读者深入思考小说主题。混沌性细节,则由世界复杂性所致,水银泻地,散漫四溢,读者浸润其中而不觉。奥威尔《一次绞刑》中躲避水洼的死刑犯,《水浒》里张顺眼中油晃晃的厨刀,细节与主题无深刻关联,将读者带入“混沌”世界。真实世界里,有清晰的东西,也有“无法言说”的东西。好的细节,将真实性发挥到“栩栩如生”的地步,也让人触摸到现实“不可言说”的部分,理解人类生存的复杂性。

    ③当然,无论是明晰性细节还是混沌性细节,都不仅是技巧问题,而且是鲜活的生活体验经过提炼,在人物和主题逻辑范围内自然结晶的“宝石”。在恩格斯看来,现实主义有两条衡量标准,其一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二是“细节真实”。他将细节放置在典型论的平等地位,由此可见细节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关系。一切优秀小说形态,都包含现实性因素,也都离不开细节建构能力。

    (摘自房伟《细节像璀璨的星,分布在文学世界的夜空》)

    材料二:

    ①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地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究其原因,还是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④按照卢卡奇的理论,小说中的细节应服务于情节,情节服务于故事,故事服务于主题,并以此实现对纷繁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平衡时间之流中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近年来的一些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在试图摆脱历史叙事、时间叙事的束缚。一些作家抛弃了线性结构模式的时间序列性和故事的完整性、因果律等基本特征,展露出一种追求空间化效果的努力和尝试。这从结构上对情节型,故事型书写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⑤林白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以“口述”“闲聊”的方式呈现了王榨村的“人与事”“风俗与事物”,几乎完全是原生态的细节呈现。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有数十万字,描写的时间却只有一天,充溢其间的是“细节的洪流”,包括情绪、感受,想象、无意识碎片等。这些文本依靠“细节的洪流”成就了别样的小说艺术。

    ⑥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

    ⑦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限制,往往采用低频次细节描写,并将之设置在开头与结尾处。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开头和结尾几乎是一模一样。短篇小说也有高频次细节描写。这一类型的小说往往不是以故事的曲折复杂性吸引读者,而是靠深刻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取胜。如契诃夫《苦恼》中的马车夫姚纳反复地向别人倾诉孩子的离去。

    ⑧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个别故事单元类似于短篇小说,也常常采用高频次策略。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中的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等。这种高频次细节描写除了增强故事性之外,更多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象征意义而设置。

    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高密度,高频次细节的渴望,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有着根本性联系。现在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快门速度越来越快,物品的细部被拍得越加精细,微观世界也越加丰富。以此来看,如果以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视角来观测这个世界,人们对小说细节密度和频次的认知有可能被刷新,也许一个细节单元就是整个艺术世界。

    (摘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准确与读者共振,传达主题,作者常在小说的关键处设置明晰性细节。 B、细节可以是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与主题无深刻关联,但能让读者浸润其中而不觉。 C、只注重细节的量,忽视其承担的功能及艺术效果,是“细节肥大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D、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恩格斯衡量现实主义的两条标准,意在论证一切优秀小说形态都离不开细节的建构能力。 B、小说中的细节并不一定越多越好,无原则地堆砌和罗列细节,是无助于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情节的推动的。 C、很多推理小说中细节描写严密精细,但人物形象很少能出彩,就是因为没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D、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因此往往不以故事的曲折复杂性吸引读者,而是靠深刻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取胜。
    (3)、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⑥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
    A、《祝福》中多次对祥林嫂的外貌,神态进行描写,尤其是其眼睛,“眼睛间或一轮”“顺着眼”等凸显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B、《红楼梦》五十三回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交租单子上的内容,比如,大鹿三十只,獐子,孢子各五十只,暹猪﹑汤猪、龙猪、野猪,家腊猪、野羊、青羊、家汤羊、家风羊各二十个……表现出封建庄园的收支情况。 C、在《示众》中,鲁迅通过“伸”“挤”“钻”“堵”“挡”“塞”“打”“冲”“撞”等相似的细节描写看客们的心理。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4)、试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证特点。
    (5)、如何有效建构小说中的细节?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钱。形形色色的人从远方怀着不同目的来了: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

    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于是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三天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似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翅老人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回答贝约拉夫妇,证明巨翅老人与小镇居民沟通的隔阂只是因为语言不通。 B、蜘蛛女的出现让人们的好奇心再一次得到满足,追求新奇刺激的人们于是完全冷落了巨翅老人的存在。 C、鸡笼最终朽烂,冬天也已过去,随着天气逐渐变暖,老人身体逐渐恢复﹐这为他飞离小镇提供了条件。 D、由始至终,贝约拉夫妇都没有理解这个老人。老人给他们带来好运和财富,却几乎得不到他们的怜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开头的大雨与瘟疫,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地方特色,这种潮湿、死寂的环境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B、远道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为小说增添了魔幻色彩,同时他们怪诞的行为勾画出了当时拉丁美洲乡村生活的图景。 C、故事开始时的阴雨连绵到后来的阳光明媚,巨翅老人从开始时的“伏卧在烂泥里”到后来的高空飞翔,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D、小说情节曲折跌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以巨翅老人的遭遇为线索展开故事,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作者借巨翅老人的遭遇揭示了当时拉丁美洲的人性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感慨“马尔克斯鸟瞰着这纷扰的世界,保持着绝对的距离与客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泊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

    【注】①儇慧:浮浅慧黠。②泉府:古代掌管财政的官署。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而在廷A交执B不可C安石D傅E经义F出G己意H辩论Ⅰ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2)、下列对材料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在文中是“用来……的”的意思,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然,在文中是“对的”“正确”的意思,与《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中的“然”意思不同。 C、故,在文中是“所以”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故”意思相同。 D、诚,在文中是“确实”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诚”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认为,改变当前的劣习劣俗,建立新的法律和制度迫在眉睫。司马光认为,施政须择良以任,否则,再好的法律也是无益的。 B、王安石认为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其变法的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司马光则认为对于他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需要适当留意体察。 C、王安石认为士大夫得过且过、附和世俗由来已久,变法招来怨谤在意料之中。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与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目的不同。 D、同是盘庚迁都,两人的解读不同。王安石解读为:一旦认定事情合理就要坚决实行。司马光则解读为: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②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5)、材料三在反驳《答司马谏议书》相关内容的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王安石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在材料一《王安石传》中也能找到对应。请概括材料一、三共同表现的不足。
  • 4.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滚滚,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桃,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本词作于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颍州西湖游玩,作《采桑子》十首。本词即是其中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清疏淡远的西湖暮春图景。 B、过片“笙歌散尽游人去”表现出环境之清幽,实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C、“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 D、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功力非凡。
    (2)、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面对这种衰残景象的感受又是如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研学游览南京,登山临水,放目远眺。面对壮丽的山川之景,不由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所写的“”。
    (2)、上历史课时,同学们发现许多国君虽然对前朝的覆灭唏嘘不已,却不吸取教训,最终重蹈覆辙,这正切合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的“”。
    (3)、在许多登高的诗文中,诗人们都抒发了深切的家国忧思,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久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在排练室里领舞《奔腾》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②姜铁红尽管当天只是日常穿着,将这段蒙古族舞蹈跳得潇洒恣意,韵味悠长。③更令人意外的是,作为这个经典舞蹈第五代领舞的姜铁红并非蒙古族人,而是朝鲜族人,编创这段舞蹈的马跃教授则是回族人。④多民族文化交融,结下艺术硕果,展现经久不衰的魅力,将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广泛交流。

    近期,走红的还有反映哈萨克族生活和文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剧中的广袤草原深处,繁花盛开,仿佛哈萨克族人民的欢歌。《我的阿勒泰》选择告别横店和绿幕,侧耳倾听哈萨克族人民的心声和思考,认真书写他们对自然、生活与生命的敬畏,热爱与深情告白,成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甲 ),才能枝繁叶茂;枝繁叶茂,才更显主干生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____A____,映照着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

    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工作落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在云南昆明盛高大城社区,汉、回、彝、白等20多个民族的居民生活在一起,每年邻里百家宴、火把节、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让人____B____,邻里亲如一家。可见,社区是增情谊,促团结的有效物理空间,更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也应看到,如今各族群众对信息的交流、对文化的体验,很多都是在网络空间完成的。这启示我们,(  乙   ),让网络虚拟空间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视觉转化为听觉,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通感;表达贴切、流畅。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5)、当今社会文化发展日趋复杂,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加深。阅读最后一段,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要求使用两句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说明你的观点,表达简洁流畅。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乐章是指一部大型音乐作品(交响乐,协奏曲等)中的一个章节。真正优秀的乐章不仅可以融入整部作品,符合整部作品风格,提取出来也具有独特完整的艺术风格。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