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0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
1. “敖汉小米,熬出中国味。”这短短的广告词感动了不少中国人。提起这“中国味”,很多人会想到半坡居民,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会( )A、种植蔬菜 B、种植粟 C、种植红薯 D、制作陶器2. 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图1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图2牙璋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3.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曾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下列可以作为“黄河文化”的代表的是(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炎帝、黄帝 D、越王勾践4.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5. 某学校历史社团开展“邮票中的历史”探究活动。下列围绕如图邮票拟定的探究主题,最恰当的是A、彩陶的出现 B、国家的产生 C、青铜的制造 D、汉字的起源6. 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制度,这体现了( )A、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 B、青铜器主要用于食器 C、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7. 树立时空观念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下列四幅战国形势图中,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完全正确的一幅是( )A、 B、 C、 D、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促使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A、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B、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思想活跃,文化繁荣9. 如果某导游要为如图所示水利工程做介绍,他的导游词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A、修筑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B、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C、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D、使汉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10. 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任嚣为南海郡首任郡尉,赵佗初任龙川县县令,后接任南海郡郡尉,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B、赵佗掌管国家军事事务 C、由朝廷直接任免 D、秦朝的管辖范围大为拓展11. “秦朝建立以前,中国无论是名义如何,实际上都是分裂的。自秦国统一天下的工作完成,集权政府的确立,‘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 )A、A B、B C、C D、D12.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统一全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他也实施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这一阐述( )A、主观臆断 B、认识片面 C、与史实不符 D、客观公正13. 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 )A、周王“授土”“授民”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北魏孝文帝改革14.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这和文帝、景帝推行的下列哪些措施有关( )①注重农业生产 ②提倡节俭 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统一文字、货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6. 大事年表是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下表记录的史实属于25年
刘秀称帝,王朝统治开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200年
官渡之战
220年
魏国建立,王朝统治结束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17. 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8. 汉代的陶塑、画像石和画像砖堪称“艺苑三绝”。下图的这尊“说唱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A、教育成就和社会生活 B、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 C、教育成就和文学成就 D、社会生活和艺术成就19. 赤壁之战作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叙述。据此可以确定的是( )叙述
出处
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后汉书·献常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魏书·式常纪》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
A、赤壁之战最终曹操失败 B、周瑜是赤壁之战的统帅 C、瘟疫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三足鼎立局面由此形成20. 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小明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小华认为是历史的倒退。下列能印证小明观点的是( )A、政权割据,形成国家分裂局面 B、战乱频繁,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C、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D、破坏民族团结,不利民族交融21.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22.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事例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大一统 C、孝文帝改革 D、“贞观之治”23. 历史上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主体性以及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下列能够体现中外文化交汇特点的是A、刻有文字的甲骨 B、龙门石窟 C、医圣祠 D、兵马俑24. 假如某同学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你可以建议他阅读( )A、《洛神赋图》 B、《水经注》 C、《宋书》 D、《齐民要术》25.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下列史实,可以通过《史记》了解到的有(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③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 ④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6. 古代中国,“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古人以此命名了大量的地名,符合地理特征。汉代的西域在阳关以西,阳关以“阳”为名,正因其坐落在下列哪一地名之南而取名?( )A、洛水 B、渭水 C、荥水 D、玉门关27.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于( )A、秦朝时期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魏晋时期28.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
A、司马迁 B、顾恺之 C、屈原 D、王羲之29. 战国中期,以申不害为宗,重“术”(权术);以商赖为宗,重“法”(法令):以慎到为宗,重“势”(威势)。到战国末期,将这三派思想兼容并顾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30. 国家博物馆举办“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用九幅画勾勒出孔子的一生。其中最能体现孔子教师身份的是( )A、 B、 C、 D、二、综合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共40分)
-
31.
【看文物·读历史】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大火,通过讲述一件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请看下列文物,“听”国宝们讲述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里耶秦简 西汉 “扬州刺史”封泥
注: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1)材料一的两件文物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
材料二 凡律度量衡用铜者……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
——《汉书·律历志》
秦铜椭量 汉五铢钱
如图铜量1982年出土于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2)阅读材料二、材料中的两个文物分别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选择铜作为度量衡材质的原因。
材料三
西汉鎏金铜马: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
西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二枚东罗马金币和一枚波斯银币
(3)大宛产的汗血马是通过一条古老的商路来到中国的。请写出这条商路的名称以及作用。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除了通过这条商路来到中国,也有可能通过哪条航线来到中国?
(4)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关于这些文物,你有何认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东汉的兴亡
第13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写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中的目录出现了错误,请找出并改正,说明理由。
材料二
(2)阅读材料二的地图,判定是哪一时期的疆域,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3)阅读材料三、图中的A是什么朝代?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三国的地理位置,李老师用了上述的方式,他还表示三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用一个汉字来表示,你猜得出来吗?请试写出这个汉字。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4)阅读材料四、指出图一中A所代表的事件。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出促进民族交融的两种方式。
(5)从材料三、四可归纳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33.历史的前进有多种因素推动,其中杰出的人物是一个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即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他说:“中国之教(教化的思想),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政治制度),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1)联系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你认为夏曾佑先生所说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夏先生的上述说法为史学界所公认。现将夏先生的观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示例除外)。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③中国之镜,得汉武而后定,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示例:“中国之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大举反击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2)阅读材料二、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哪些内容反映了这一事件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材料三 某校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
(3)请你以“中华文明成就辉煌,科技文化灿若星河”为题目,为材料三的明信片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含时间、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