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吉林省长春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24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下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红山文化玉龙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2.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3.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筒车4. 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实行这一政策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5. 《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说明历史研究应( )A、形式创新 B、贯通古今 C、秉笔直书 D、彰显个性6. 以下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果的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7. “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社会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丰富 C、对外交流频繁 D、民族交往交融8. “瓷”与“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瓷”有器型颜色纹饰,“词”有墨迹情怀精神,二者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 )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9.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西夏建立 B、辽宋议和 C、金军南下 D、元灭南宋10. 清政府为了巩固东北边疆,采取的相关举措是(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抗击荷兰侵略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设置伊犁将军11. 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 )A、大泽乡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太平天国起义 D、义和团运动13. 井冈山被誉为“革命的灯塔”,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这里( )A、确立建党建军原则 B、始创人民军队 C、开辟正确革命道路 D、发动秋收起义14. “漫漫征途,穿越11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材料描述的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淞沪会战 D、渡江战役15. “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材料表述的是一二•九运动的(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16. “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文中的“光明前途”是指(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B、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17. 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但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却主动撤离延安。这一行动反映了我军( )A、军事指挥策略灵活 B、拉开战略进攻序幕 C、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取得战略决战胜利18. “火车轮船,剪辫易服,洋酒西餐”,以上信息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传统封建思想的根除 C、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D、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9. 20世纪80年代,钟少华先生抱着“抢救活史料”的强烈责任感,采访了百位年近古稀的科技专家。老人们的讲述与回忆,在史料分类上应属于(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图像史料20. 比较汉谟拉比和查士丁尼两位君主的历史功绩,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人类法制进程 B、都传承希腊、罗马文化 C、都强化封建君主权力 D、都建立地跨欧亚非帝国21. “宫廷政变宣告革命结束,《权利法案》彰显革命成果”,与材料相符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美国内战22. 下侧思维导图“?”处应为( )A、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B、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C、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3. 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应对危机,苏俄政府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农业集体化24. 下图漫画中,青年振臂高呼,迎接冲破黑暗的霞光。漫画反映的史实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诺曼底登陆战役 C、德国签署投降书 D、日本签署投降书25. 法德两国曾是千年宿敌,二战后逐渐和解。这推动了(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联合国的成立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欧洲走向联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5分。
-
26. 商品贸易塑造人类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商业贸易。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统一使得内部的区域性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这些都有助于物资交流。2世纪时,罗马市场上有波斯的挂毯、中国的丝绸。遥远东方古国的技艺、宝货、物产与文明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罗马,一些有关罗马的信息,也通过商人传到了中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材料三
——摘自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四
——摘编自吴于雇、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五 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一个牵一发则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但这是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900年以后,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就是解决这个矛盾,消灭这种不公正的现象。
——摘编自吴于雇、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六 当今,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以其为核心,世界经济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潮流。
——摘编自蔡昉《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
(1)、依据材料一,指出商业贸易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趋势。(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帝国贸易活动的有利条件及影响。结合所学,写出此时期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3)、分别写出材料三中图片所示的贸易活动名称。结合所学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4)、解读材料四的图表。依据材料四、五对世界贸易活动进行评价。(5)、运用20世纪前期亚非拉国家的史实,对材料五划线部分进行例证。(两例即可)(6)、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六中“潮流”的认识。27.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精神萌发,源远流长】
材料一 ①“愚公移山”——神话传说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③“明水军与倭寇激战”(明代《倭寇图卷》中描绘的情景)
材料二 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世界的眼光 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摘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现代——承扬开新,使命担当】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在新生政权的巩固中、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展现出雄浑的精神气象、磅礴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沈壮海《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分析材料一,依次填写对应正确的序号。精神品质
反抗侵略,不畏牺牲
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明德修身,坚贞不屈
序号
(2)、结合两例史实,对材料二观点加以说明。(3)、依据材料三,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三例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200字左右。)